海南尖峰岭林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分析

时间:2022-08-02 02:02:23

海南尖峰岭林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分析

摘 要:林区土地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关系到区域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征占土地的方向转向了林区土地。该文对海南尖峰岭林区进行研究,得出:1992-2012年间,尖峰岭林区内土地利用处于一个阶段性的动态变化过程,林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影响到了林区水文、土壤、气候、景观等各个方面。因此,目前把握和控制好林区土地利用方向,保护林地和林木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林区;海南尖峰岭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109-02

林区土地既是旅游项目的载体,也是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尖峰岭林区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发展海南森林生态旅游的重点基地。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带动下,林区土地利用变化变化成了极为关注的问题。

1 研究区概况

1.1 林区地理位置 海南尖峰岭林区,涉及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和尖峰岭自然保护区两个区域,于1992年成立,总面积44 733hm2,是海南省5大林区之首,位于海南岛西南部乐东县,在行政上隶属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林区北部与东方市接壤。如图1所示。

图1 林区范围

1.2 林区土地特点 (1)林区内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区内水系多以尖峰岭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2)尖峰岭林区为中度的侵蚀剥蚀穹形山地地貌,境内群山起伏,地形复杂,自然坡度多在20°以上。整个山体总体上为西北高,东南低。(3)尖峰岭林区生态系统复杂,生物多样性。尖峰岭是中国热带森林的典型代表和地球热带北缘地区重要的生物种源基因库。这里森林植被多样,动物种类丰富,有植物种类2 800多种,占全国8%,占海南岛的85%。这里有多达20余种罕见的国家级保护动物。

2 林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1 第一阶段(1992-1999年) 1992-1999年这一阶段,表现为林地明显减少。1992-1993年尖峰岭主要以森林林木采伐为主,这是林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尖峰岭林业局通过土地承包的方式,在不破坏林区内天然林的情况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了尖峰镇的居民,有部分村民在林区定居并进行耕种。1993年1月1日尖峰岭林业局执行省政府决定,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停止天然林采伐,实行森工转向转产,开发建设森林公园。尖峰岭林区面临大开发大建设的阶段,在这阶段的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相应有所增加(表1)。

2.2 第二阶段(1999-2009年) 1999-2009年期间,尖峰岭林业局的天保工程开始落实实施,这一阶段裸地有所减少,林地得到切实保护而得以增加。随着旅游者消费结构和消费要求的不断变化和提高,以滨海观光(度假)为主的旅游产品大都已经老化,随即产生了“山海互动”复合型的旅游产品,这也给森工转向转产的尖峰岭林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一阶段是尖峰岭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阶段,商服用地和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用地有所增加(表1)。

2.3 第三阶段(2009-2012年) 2009-2012年期间,随着“天保工程”的持续落实实施,林地保持增长的趋势,林地面积有增无减。林区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目前主要就是酒店的开发,商服用地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另外在建设项目的开发下,水域河流重新整理,从而扩大了水域面积。2009-2012年随着物价上涨,在林区居住及耕种不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因此相当一部分居民离开了林区,造成了林区内耕地和园地都有所减少(表1)。

总的来说,1992-2012年间,尖峰岭林区内的土地利用处于一个阶段性的动态变化过程:林地先减后增,耕地、园地、其它土地不断减少的同时商服用地呈现不断增加的势头。 (下转130页)

(上接109页)

表1 1992-2012年尖峰岭土地利用变化(hm2)

[土地利用类型\&1992-1999年\&1999-2009年\&2009-2012年\&耕地\&177.56\&-18.14\&-56.39\&园地\&226.45\&-139.55\&-126.17\&林地\&-679.55\&300.04\&155.06\&草地\&161.70\&-102.70\&-7.98\&商服用地\&17.56\&32.27\&36.22\&工矿仓储用地\&22.70\&-27.10\&0.00\&住宅用地\&41.75\&-51.03\&-22.2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67\&72.03\&0.00\&特殊用地\&2.70\&0.00\&0.00\&交通运输用地\&44.16\&0.00\&0.0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20\&10.93\&24.00\&其他土地\&-34.90\&-76.75\&-2.51\&]

3 林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影响

3.1 影响林区森林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重要、最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拥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尖峰岭林区内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复杂;但是整个生态系统较敏感与脆弱,容易受到林区内的某一因素影响。而土地利用变化可直接引起区域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格局的巨大变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功能的变化,使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也发生变化。林地、耕地、园地、草地减少,从而使得相应的生态价值发生流转,森林的生态价值直接体现在每cm3负氧离子的含量。

3.2 影响林区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林区景观格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林区开发的旅游产品未充分融合到森林景观格局中,因此产生格格不入的影响。第二,林区内的林地转变为道路用地。水泥硬化的道路用地严重切割了林区景观,也会影响到林区景观格局。土地利用不仅客观记录了人类改变地球表面特征的空间格局,而且还再现了地球表层景观的时空变化过程。

旅游产品影响景观格局主要指建筑风格与景区景观互不相衬;比如天池度假村的部分房屋主体为钢混结构,建筑风格与建筑颜色搭配林区中就略显突兀,影响林区原始景观的和谐。

3.3 影响林区水文系统 森林是大多数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森林与水的关系十分复杂,森林对水文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土地利用变化是水文水资源情势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变化大大改变了天然水循环过程和水量水质状况。尖峰岭林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对林区水循环和水质的影响。

林区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扩大,蓄水量增大直接导致水循环周期变长。尖峰岭林区内因随着森林的开发建设,林地变为园地、耕地、商服用地等,水质因此而质量下降。2011年经海南环境部门对林区内主要河流的检测,各主要评价因子指标仅符合《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标准;而在早期尖峰岭林区内地表水质量为优良状态。

3.4 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地利用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还通过影响和土壤有机碳形成和转化有关的因子,而直接影响土壤的有机碳。

尖峰岭林区原始林土壤为沙质粘土,次生林为壤质粘土。魏彦昌等对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水平和垂直两条样带10个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水平样带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顺序为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垂直样带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山地雨林原始林最高,农地最低。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扩大内需建设项目征占林地管理工作的通知[J].国家林业局公报,2009(2).

[2]王春生.对征占林地的几点看法[J].山西林业,2001(04):12.

[3]傅伯杰,陈利顶,王军,等.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J].第四季研究,2003,23(3):247-255.

[4]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51-57.

[5] 陈佑启,杨鹏.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2001,21(1):95-100.

[6] 郑海金,华珞,欧立业.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3):89-95.

[7]张于光,张小全,肖烨.米亚罗林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1):2 029-2 033. (责编:徐焕斗)

上一篇: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重点探析 下一篇:新农村“农家书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