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大学生对汉语语气词“啊”“吧”“呢”“吗”的“误代”偏误分析

时间:2022-08-02 01:17:31

泰国大学生对汉语语气词“啊”“吧”“呢”“吗”的“误代”偏误分析

摘 要:汉语语气词在日常用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是汉语的一个重要语法点,同时也是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为了考察泰国大学生对汉语语气词“啊”“吧”“吗”“呢”的混用情况,笔者以泰国商会大学中文专业的大三学生作为考察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泰国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为“吗-呢”的误用和“吧-啊”的误用,这两种偏误类型占了所收集到得偏误的46.66%,而最不容易犯的错误为“啊-吗”的误用,仅占6.67%。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对国内外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引起更多学者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的习得特点进行研究,促进对泰汉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偏误分析 语气词 泰国学生

一、引言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它们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神态的一种重要手段,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较高。对泰国学生而言,如果想要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语气词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笔者的自身学习过程中,发现汉语语气词的学习和使用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很容易出现各种偏误,因此,对泰国学生的汉语语气词的偏误进行系统分析,探究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的规律,是推进泰国汉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理论上,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汉语语气词的习得规律,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它能指导我们改进教学思路,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气词。

本文主要是对泰国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四个汉语基本语气词“啊”“吧”“吗”“呢”的情况进行偏误分析。根据鲁健骥(1984)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他把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四大类。由于语气词常用在句尾,因此,在语气词的偏误中,较少出现错序的偏误类型。此外,由于一些语句中既可以使用语气词,也可以不会用语气词,如“你别当真”与“你别当真吧”,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使用了语气词“吧”可以使句子带有一种商量的语气,使语气变得委婉。正是由于语气词的这种特点,使得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时,语气词的遗漏和误加情况不方便进行统计,因此,笔者本次的设计只涉及到语气词的误代,即语气词之间的误用情况。

二、本文的调查设计

为了了解泰国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对汉语语气词的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一套汉语语气词的问卷调查。问卷是一个关于汉语语气词使用的测试。测试28道题目,全部为选择题,要求学生从“啊”“吗”“呢”“吧”四个语气词中选出正确的语气词填入句子的括号中,其中涉及到每个语气词的题目数目分别为7道题。

本次笔者选择了泰国商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之所以选择大三的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因为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之际,大三的学生已经完成了近三年的汉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法系统,但在中文的运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笔者认为选择大三的学生一方面可以避免低年级学生因知识积累不够或者看不懂题目而随机选择答案,从而降低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高级阶段的学生由于中文水平较高,犯错误比较少而导致收集到的偏误太少,影响分析的情况。中文专业三年级共有54名学生。笔者请求泰国商会大学中文专业的授课教师协助,在课堂上发放了54份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次问卷总共收回了50份有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泰国学生的语气词习得情况,笔者对所有学生的偏误进行逐条记录,并进行分类。一般认为若偏误率达到50%以上,则值得我们进行偏误鉴别。笔者为了更全面地发现学生的偏误,将下限调到了25%。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偏误率超过25%的总共有30条。在此,我们可以看出,28道题的试卷,50名学生答题,偏误率高于25%的总共只有30处。可见,一方面泰国大学生在“啊”“吧”“呢”“吗”四个语气词上的偏误率较低,即泰国学生在这四个基本语气词的习得上比较顺利。另一方面,之所以只有30条偏误语料,有一个原因在于问卷中只有选择题,因此,收集到的很多偏误是一样的,本文就不再将重复的偏误再计入偏误语料。笔者根据语气词的误用情况,将这些偏误分别归类为“吗-呢”的误用、“吗-吧”的误用、“吧-呢”的误用、“吧-啊”的误用、“啊-呢”的误用、“啊-吗”的误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泰国学生最容易出现的误用为“吗-呢”的误用和“吧-啊”的误用,这两种偏误类型几乎占了所收集到的偏误数目的一半,其次为“吗-吧”的误用,占了所收集到的偏误数目的20%,最不容易犯的偏误为“啊-吗”的误用,本次调查仅收集到了两条。但需要说明的是,有一部分偏误的原因不在于语气词习得不好,而是句中其他词语的用法的干扰,例如“难道我做错什么了吗”,“什么”在这里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虚指),考生可能将其理解成疑问用法。其次,部分考生对于“吧”的用法,可能只知道它能用于陈述句、祈使句,而不知道它也能用于疑问句,表示猜测性的疑问。第三,部分考生只知道“呢”能用于疑问句,不知道它也能用于陈述句,表示确认。

(一)“吗-呢”的误用

1.把“吗”误用为“呢”

(1)*难道我做错了什么呢?(吗)

(2)*难道你不知道我现在很忙呢?(吗)

这两个句子都是反问句。在汉语中,反问句的使用非常广泛,它虽然是疑问句的一种,但是说话者并不是真正地向对方提出疑问,而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把答案寓于问话中并加以强调,激发对方从问话中思考出答案。吕叔湘(1999)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把“吗”问句分为疑问句和反问句。当“吗”用于反问句时往往带有责备或质问的语气,当与副词“难道”“岂”等呼应时,语气更为强烈。用“吗”的反问句、肯定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你看见陈老师了吗?”“你出过国吗”这两道题的偏误率都在20%以下,而例(1)的偏误率高达80%,说明学生对“吗”用于是非疑问句的掌握较好,而对反问句的掌握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吗”是至今唯一公认的疑问语气词,能够单独负载询问信息,甚至被称为“疑问标记”。在学生的教材和其他资料中,“吗”的出现频率最高,且主要都是作为疑问标记的作用出现,因此,学生对语气词“吗”用于是非疑问句的掌握较好。第二,学生对汉语反问句的意义跟反问句与副词的搭配用法的掌握不理想,没有学会“吗”可以与“难道”等副词搭配构成反问句的用法。第三,例(1)的准确率最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学生看到了疑问代词“什么”,便误认为该句为特指问句。而特指问句的句末往往带语气词“呢”构成疑问语气而不能与“吗”搭配,因此很多学生才会因为看到“什么”而误选了“呢”。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但存在过度泛化的问题。

2.把“呢”误用为“吗”

(3)*他没有到过泰国,怎么会去大皇宫吗? (呢)

(4)*明天我们去不去普吉吗?(呢)

例(3)为反问句,例(4)为正反问句。与“吗”不同的是,“呢”用于反问句常与“哪里”“怎么”“何必”等相搭配。“呢”用于正反问句往往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从例(4)中可以看出,学生往往容易犯在正反问句的句末误用“吗”的偏误。其实,语气词“吗”往往表示疑问语气,常用于是非问句中,而正反问句一般都为非是非问句,其句末往往用“呢”,它并不负担真正的疑问信息,而是表示一种深究的语气。

(二)“吗-吧”的误用

1.把“吗”误用为“吧”

(5)*现在很多人没本钱,他们就不能做生意了吧。(吗)

在“吗-吧”的误用中,只有一条是把“吗”误用为“吧”,其余都是把“吧”误用为“吗”。“吧”用于疑问句句末,主要是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而在例(5)中,前文已经说明了“现在很多人没本钱”,也就是说,说话者的结论已经出来了,不应该再使用表示推测语气的“吧”,而应该使用“吗”构成反问语气,起到强调的作用。

2.把“吧”误用为“吗”

(6)*他大概已经走了吗?(吧)

(7)*今天不会下雨吗?(吧)

以上两句都是是非问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常见的是非问句的格式是“陈述句+吗”,学生一看这些句子都觉得符合了,所以他们都误用了语气词“吗”。其实,这些句子的句末都应该使用语气词“吧”。“吧”也可以用于是非问句的句末,同样也是“陈述句+吧”的格式,但是两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却是不同的。“吧”用于是非问句时,往往表示前面的陈述句是发问者的一种推测,但还不十分肯定,希望对方对自己的推测予以证实。因此,《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指出了“句中假如有‘大概’‘也许’之类表示揣测的副词时,句末只能用‘吧’不能用‘吗’”。而“吗”用于是非问句时,往往是对前面的陈述句内容进行发问。因此,在我们遇到这样的是非问句时,应该从语境出发,如果发问者的意思是推测性的,那就用“吧”,如果发问者的意思是疑问性的,那就用“吗”。此外,把“吧”误用为“吗”的偏误出现率比较高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泰语的母语迁移。因为在泰语中,“大概”“也许”都可以翻译为“?????”或“?????”。在泰语的疑问句中,如果有“?????”或“?????”,语气词可以用“??????(吧)”,也可以用“?????????”或“????”(吗)。在泰国学生的思维中,若疑问句中有表示揣测的副词时,句末既可以用“吧”也可以用“吗”。因此,“他大概已经走了吗?”既可以翻译成“????????????????????”,也可以翻译成“???????????????????????”。

(三)“吧-呢”的误用

1.把“吧”误用为“呢”

(8)*你不喜欢看球赛呢?(吧)

(9)*他今天恐怕不会来呢?(吧)

以上两句都为否定是非问句,但是学生都使用了语气词“呢”。一般说来,正反问句中常常用“呢”,因此,笔者认为,泰国学生在对否定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的区别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把“呢”误用为“吧”

(10)*我倒没什么,你们才辛苦吧。(呢)

(11)*你们何必这么大惊小怪吧。(呢)

例(10)的偏误率高达88%,是问卷中偏误率第二高的一道题目。这说明泰国学生对于“呢”用于陈述句中的掌握非常不好。大部分泰国学生不明确语气词“呢”可以用于陈述句,表示确认兼夸张的语气,并且往往与“可”“才”“还”等语气副词相搭配。很多泰国学生在这道题中都使用了语气词“吧”。语气词“吧”主要是用在陈述句后面,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但是例(10)并不是为了推测对方辛苦不辛苦,而应该是对对方的辛苦表示一种确认。例(11)反映了泰国学生对反问句的掌握不理想。这一道题中,有13名学生使用了正确答案“呢”,15名学生使用了“吗”,12名学生使用了“啊”,10名学生使用了“吧”。这说明学生对与“何必”等不常见的副词搭配的反问句的掌握不太好。

(四)“吧-啊”的误用

1.把“吧”误用为“啊”

(12)*今天他恐怕不会来啊。(吧)

(13)*既然你喜欢吃这个菜,那就多吃点啊。(吧)

例(12)中的“恐怕”表明句末应该接一个表示推测的语气词,因此应该与“吧”搭配而不是与表示舒缓语气的“啊”搭配。在这道题中,使用“啊”“吧”“呢”“吗”的学生都有,笔者推测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学生对“恐怕”“何必”等词不熟悉而造成的。例(13)是祈使句,“吧”除了用在疑问句中表示推测的语气之外,还可以用于祈使句中,从而减弱祈使句中的命令语气,使句子表示一种商榷、缓和的语气,用于委婉地向别人提出意见或建议。学生使用“啊”其实都是因为受到了母语的负迁移。在泰语中,汉语语气词“啊”分别翻译成“??(na)”和“??(si)”。“??(na)”主要表示一种强调和提醒的语气,用在祈使句中还含有一种恳请和央求的语气。它在句子中的作用与“吧”类似,而“??(si)”则主要表示一种指令,相对而言,语气较强硬一些。因此,很多学生选择“啊”都是把泰语中“??(na)”直接迁移到汉语中,从而产生偏误。

2.把“啊”误用为“吧”

(14)*你明天记得要早点起床吧。(啊)

(15)*孙丽,下课了你要等我吧。(啊)

以上两句都为祈使句。虽然“吧”也可以用于祈使句的句末,但是它主要表示一种商量的委婉语气。“啊”用在祈使句的句末表示一种舒缓的提醒或警告语气。在上述两例中,都表示一种提醒的语气而不是商量的语气,因此,应该用“啊”而不用“吧”。

(五)“啊-呢”的误用

1.把“呢”误用为“啊”

(16)*我才不相信他的话啊。(呢)

(17)*我倒没什么,你们才辛苦啊。(呢)

以上两句都是陈述句,这两个偏误也说明泰国学生对于“呢”用于陈述句中的掌握非常不好。他们不明确语气词“呢”可以用于陈述句,与“可”“才”“还”等语气副词相搭配,表示确认兼夸张的语气。学生误用“啊”主要是对“啊”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一种缓和的语气的过度泛化。

2.把“啊”误用为“呢”

(18)*妈妈呢,妈妈!(啊)

“啊”与“呢”都可以用于句中。“啊”用在句中主要表达一种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使句子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承载着丰富的情态意义。而“呢”主要是用在选择疑问句中,表示一种缓和的深究语气。例(18)并不是要求听话者从句子的前后两项中进行选择,而主要是引起对方的注意,因此,应该使用“啊”而不是“呢”。

(六)“啊-吗”的误用

在本次调查中,“啊-吗”误用的偏误是最少的,而且都是将“啊”误用为“吗”。

(19)*他的命好苦吗!(啊)

(20)*妈妈吗,妈妈!(啊)

由于本类偏误的数目最少,笔者认为泰国学生能够较好地区分“啊”与“吗”。之所以会出现例(19)与例(20)这样的偏误,主要是由于泰国学生较少接触这类句子,面对不熟悉的内容习惯性地使用最常见的语气词“呢”。

四、结语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泰国大学生使用语气词“啊”的偏误率为27.14%,语气词“吧”的偏误率为43.71%,语气词“吗”的偏误率为40.29%,语气词“呢”的偏误为53.14%。可见,泰国学生对“啊”的掌握情况较好,而对“呢”的掌握情况最不理想。在这些语气的误用偏误中。泰国学生最容易出现的误用为“吗-呢”的误用和“吧-啊”的误用,这两种偏误类型占了所收集到得偏误的46.66%,“啊-吗”的误用,仅占6.67%。

通过调查发现,泰国学生对汉语语气词“啊”“吧”“吗”“呢”的基本用法掌握较好。如“啊”用于感叹句,表达一种缓和的语气。泰国学生掌握不太理想的地方主要有这些方面:第一,学生在祈使句句末容易误用“吧”与“啊”。学生对祈使句句末的语气词到底表达一种商量的委婉语气,还是表达一种舒缓的提醒或警告语气,辨析不够好。第二,“吧”在是非问句中偏误率比较高。在是非问句中,泰国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语气词“吗”。第三,在反问句中,学生容易误用“呢”与“吗”,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吗”与“难道”“岂”等副词的搭配情况掌握不理想。第四,学生对“呢”用于正反问句的用法掌握不太理想,往往容易犯在正反问句的句末误用“吗”的错误。另外,大部分泰国学生不明确语气词“呢”用于陈述句可以表示确认兼夸张的语气。此外,学生在这四个语气词中,对“吗”最为熟悉,因此,存在过度使用“吗”的倾向。

参考文献:

[1]陈佩真.汉泰语气词对比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徐丽华.外国学生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2,(5).

[4]熙.语法讲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宋佳 泰国曼谷 泰国易三仓大学 )

上一篇:吉林省接续养老保险贷款的实践创新 下一篇:王青石父子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