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设计对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作用

时间:2022-08-02 12:49:12

标准设计对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作用

摘要:随着房地产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本控制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手段,而结构成本在整个建安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但又最容易被客户所忽视。因此,做好标准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提高项目整体利润必然选择。本文探讨设计优化对成本控制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标准设计;成本控制

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是永远的话题,是开发商重点研究对象,成功的案例很多,研究按照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在规律,设计阶段是房地产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重点,前期规划和设计阶段对整个房产项目成本的影响在70-80%以上,而工程施工阶段对成本的影响超则仅为20-30%!

这就意味着项目设计工作完成后,大部分成本已成为约束性成本,后续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余地不大。可见成本控制的重心应放在设计阶段。

设计工作绝不仅仅是设计院单方面的工作,而应该是一项建设单位充分主导、全面参与的专业活动。

1标准设计优化的主要抓住――招标鼓励创新

1.1推行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

充分发挥各设计单位各自专业所长,积极推行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方法,从建筑规模、功能配置、设计参数、技术经济指标等多方面权衡,追求适合自身的、选择技术与经济性价比较佳或较合理设计方案,而非设计费用最低的设计院中标。特是针对合几家设计单位方案中的亮点,进行思路融合,集众家之长,积极为我所用。

1.2 在专业招投标阶段,引入技术创新竞争模式

常规的公开招标程序,基本上是按照既有的设计进行报价,一般不考虑设计优化的因素,而引入设计优化、技术创新的竞争模式,则彻底一改投标单位拼工料机成本的较低水平的传统竞争模式。

2 标准设计优化的重点技术路径――结构优化设计

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建造成本,要占到建筑直接建造成本的50%以上。对于同一个建筑设计方案,结构设计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不同的结构方案会使工程造价和工程质量产生很大的差别。通过结构优化设计来降低工程造价是控制工程投资的一个重点途径,而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而降低技术和质量标准,又要反对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所以,选择性价比合理的结构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套预算专业提前介入到结构设计的方案阶段,为结构设计提供必要的经济分析的做法,改变以前设计过程中不算帐,设计完了预算见分晓的现象,通过对结构设计质量和经济指标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实现了结构设计产品技术质量与经济的统一。

下面就两个项目建筑物的地基基础结构设计优化与桩基选型进行案例分析如下:

(1)适当增加补充勘察工作量,改钻孔灌注桩为预应力管桩。F16地块87#厂房,因场地深部可选择的桩基持力层层顶埋深变化大,原设计采用钻孔灌注桩,经过对勘察报告的讨论、研究,认为采用预应力管桩在技术上可行、而且造价会降低很多。如果进行补充勘察,增加适当的勘察工作量,可以进一步掌握深部可供选择的桩基持力层埋深,为选择不同地段的桩长确定提供工程地质资料。本项目经过补充勘察,不同地段选择了不同长度的预应力管桩,桩基承台相应减小,基础成本大幅降低,工期得到缩短,经过桩基检测,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2)通过预先单桩静载荷试验,优化桩基设计。物流二期冷链冻藏库,经过对单桩进行静载试验得到的承载力比勘察报告中提供的单桩承载力提高约40%,优化桩基设计后,桩基造价节省了约200万元。从目前积累的工程经验看,单桩静载荷试验是每个新建项目应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桩基设计阶段就进行单桩静载试验,就可以为桩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技术可靠、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如果在工程桩全部施工沉桩结束后进行试桩,仅仅是验证单桩承载力是否达到设计图中的数值,为竣工验收提供试桩资料,无法达到控制或降低基础造价的目的。

从以上两个项目经验表明,通过勘察阶段的补充勘察及设计阶段的试桩,可以在桩型选择与优化桩基设计两个方面起到控制基础造价的目的。

3标准设计优化的制度保障体系――专业技术岗位负责制、评审制、后评估制

为了保证在建设项目的各个段都(规划、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都尽可能进行严格的设计控制与优化。

3.1 专业技术岗位负责制,设计优化全员参与

充分发挥整合后的人力资源优势,设置了规划、土建、结构、给排水、电、消防、暖通等门类齐全专业管理岗位,实行工业厂房全寿命周期专业岗位对口负责制(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交付使用、一直到报废前的资产管理),有效调度发挥各个专业人员专业特长。

3.2 设计评审制――设计过程,全程层层把关

按照颁布的《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都(规划、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严格执行设计评审制度,不放过任何一个进行设计优化的可能性。

3.3 后评估机制――事后控制、总结提高

按照颁布的《工程建设项目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每一个在建设项目在竣工后都对其平面总体布局、建筑本体、附属专业设备设施系统等投入使用后的功能、性能进行系统评估,以事后控制、总结提高、在后续的厂房建设进行设计优化。

经过多个项目的后评估,通过汇集并分析不同客户群体对厂房土建、设备及配套设施方面的规格、标准、使用上长久性、保障性、适宜性等功能方面的合理要求,进行总结、提高、升华,正在逐步整理形成一套能够特别适合保税区特点的厂房仓库标准化设计模板,为将来建造新厂房的设计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例如过去使用的仓库卷帘门,没有使用品牌产品,虽然也符合设计规范且价格比较便宜,但是存在:在导轨宽度、叶片等厚度不足,不能适应外高桥地区风特别大的特点,导致抗风能力差;使用了外埠品牌,在运行维护零部件更换方面,采购运输成本大幅度增加;客户需求快速响应大打折扣;卷扬电动机质量不高,存在安全使用隐患。

通过评估分析,公司在仓库卷帘门方面,形成如下优化改进措施:(1)虽然初始造价要高出20%左右,但是坚持选用上海本地品牌:仓库一律采用“森林特种门”;(2)导轨宽度应大于100mm;叶片应采用厚度大于12mm的镀锌钢板;采用重型卷扬电机,出于抢修便利行,尽量选择上海产本地的。

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公司的房产营销模式主要是“建设+长期持有”,完全不同与一些住宅开发企业的营销模式“建设+不持有”,所以,我们项目成本控制的理念有所升华,时间跨度应有所延长,应该是站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时间跨度内,去看待总的项目成本,不能一味追求过份“底价建造”,导致形成日后“高价运行维护”的不利局面。我们应追求建设成本与以后的运行维护成本最低,这才才是真正的总成本最低。

4 结语

房地产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而标准设计具备项目成本的最大可控性与最大决定权,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主体设计还主要是设计院的事情,那么设计优化则是建设单位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必须从组织管理、协调控制、制度保障等诸多方面,从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角度去系统缜密地推进设计优化工作,确保通过设计优化,达到项目技术经济具佳、成本有效控制、项目全寿命周期跨度内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上一篇:谈绿色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议制约装饰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及提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