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境下英语前缀磨蚀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02 11:23:08

汉语语境下英语前缀磨蚀的实证研究

摘 要: 雅各布逊的“回归假说”称,语言知识的磨蚀顺序与其习得顺序相反。本研究调查汉语语境下英语前缀的磨蚀情况,发现前缀的磨蚀能够验证 “回归假说”。磨蚀前水平作为影响外语磨蚀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与磨蚀的量/程度成反比,外语接触量与外语保持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汉语语境 回归假说 英语前缀磨蚀

1.引言

语言磨蚀,简称语蚀(LA:language attrition),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对于双语或多语使用者而言,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会使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磨蚀(倪传斌,2007:28-31)。根据受蚀语的不同,语言磨蚀分为一语磨蚀和二语磨蚀两大类。就磨蚀过程的本质而言,最广为人知的理论之一便是雅各布逊的“回归假说”,其主要属性为:“语言知识的磨蚀与习得呈镜像关系”,即先习得,后磨蚀。

作为词汇深度的一个重要成分,词缀知识对于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和扩大词汇量意义重大。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词缀习得顺序做了一些实证研究,然而,有关其磨蚀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调查汉语语境下英语学习者在停止学习至少两年之后,其前缀的磨蚀情况,以期探明前缀知识的磨蚀顺序。

2.词缀习得顺序文献回顾

Mochizuki(1998a)对82个英语词缀进行调查,发现被试对不同的前后缀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这表明一些词缀比另外一些词缀更容易习得。Mochizuki M & Aizawa K(2000)运用词汇量测试法,对403名日本英语学习者进行测试,通过假设词缀知识的准确顺序可以体现其习得顺序,得出了13个英语前缀的习得顺序:re-un-pre-non-anti-semi-ex-en-post-inter-counter-in-ante-。经实证测试,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前缀ante-的习得率几乎为零,因此,本研究共探究12个前缀的磨蚀顺序。此外,为了方便研究,这12个前缀被分为4个习得阶段,平均每3个为一个阶段,即:阶段1:re-, un-, pre-;阶段2:non-, anti-,semi-;阶段3: ex-, en-, post-; 阶段4:inter-,counter-,in-。

3.研究方法

鉴于外语磨蚀研究的特定属性,本文的研究对象应满足以下方面条件:(1)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2)大学非英语专业毕业生;(3)工作至少两年以上(工作单位不属于外资企业或机构);(4)大学毕业后未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未参加任何形式的英语培训。采用便利抽样法,数据采集工作在全国7个省市(安徽、北京、重庆、山西等)开展。实际发出的220份问卷和测试题全部收回,其中199份有效,有效率为90.5%。199名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中,男性93名,女性106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7.68岁,平均毕业年限为4.9年,并且全部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其中187名通过四级,12名未通过。

根据研究目标,提出3个研究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前缀磨蚀顺序能否验证“回归假说”;(2)磨蚀前外语水平(以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标准)是如何影响磨蚀的;(3)外语接触量如何影响外语保持水平。

数据收集的测量工具为英语保持情况调查问卷和前缀知识测试题。其中英语保持情况调查问卷涉及3方面内容:(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性别、年龄、职业和大学毕业时间等);(2)英语学习经历(参加四、六级考试的情况,对自身英语水平最高期的评定等);(3)英语接触类型(13个与听、说、读、写相关的情境)。

前缀知识测试题的设计,主要考察被试对其含义的掌握,为避免词汇知识记忆的干扰,题目中均使用假词。所有测试题均为选择题,每题1分;每个前缀均有4道相应的题目,共48题,计48分。运用SPSS(19.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结果与讨论

4.1前缀磨蚀顺序

本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对4个阶段,12个前缀的保持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

数据表明,四个阶段的前缀知识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

4.2磨蚀前外语水平对磨蚀的影响分析

倪传斌、延俊荣(2006)探明了影响外语磨蚀的七大因素,证实了磨蚀前外语水平对磨蚀有关键性的影响。简言之,磨蚀前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或/和速度成反比。不同的外语水平对磨蚀的影响力度也不一样,其间存在一条分界线。Neisser(1984)将这一分界线称为“关键阈值”。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如果将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作为分界线,那么处于这一分界线上下的学习者,词缀知识的磨蚀量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文根据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将199名受蚀者分为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二所示。

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组1(187名通过四级者)的均值为28.75,组2(12名未通过四级者)的均值为18.33。表二中,在“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一栏下,P值为0.022(小于0.05),说明组1和组2属“假设方差不相等”的情况。P=0.000(小于0.01),表明组1和组2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这种差异是由磨蚀所致,并非错误或偶然性。

因此,为了有效防止磨蚀,外语学习者应在系统学习终止之前达到“关键阈值”水平。与此同时,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应参照这一理论,指导学生尽快达到“关键阈值”水平。

4.3与受蚀语的接触对磨蚀的影响

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与接触时间对磨蚀的程度和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倪传斌、延俊荣,2006:51)。Gardner(1985:519-540)调查发现,与目标语接触量较大的受蚀者,其会话技能的磨蚀程度明显低于接触量小的。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中涉及13个可能接触的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关的情境;每一情境均分为4个级别选项:经常、偶尔、很少和从不,相应的分数设置为:4分,3分,2分和0分。受蚀者的外语接触量为这4个选项分数的累加,其外语保持水平为前缀知识测试得分。利用SPSS19.0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三所示。

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0.4060.01),外语保持能力与外语接触量显著相关,且这种相关是由于外语水平保持的不同所致,并非错误或偶然。此外,外语保持能力与外语接触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外语接触量越大,其保持水平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讲,受蚀者在英语系统学习之后应尽量保持与英语充分接触,进而达到持续学习状态,防止磨蚀的进一步发生。

5.结语

通过调查,汉语语境下中国英语学习者前缀知识磨蚀顺序特征表现为“先习得的后磨蚀”,能够验证雅各布逊的“回归假说”。此外,磨蚀前水平与磨蚀量或/和速度成反比,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受蚀者,前缀知识的保持明显高于未通过者,外语接触量与外语水平保持呈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Gardner,R.C.,R.N.Lalonde&J.MacPherson.Social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J].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1985(35): 519540.

[2]Jakobson,R.Child Language,Aphasia,and Phonological Universals[M].The Hague&Paris: Mouton,1941.

[3]Mochizuki M.Understanding English affixes by Japanese learners[J].Reitaku Review,1998a(4):100-120.

[4]Mochizuki M.& Aizawa K.An affix acquisition order for EFL learners:an exploratory study[J].System,2000(28):291-304.

[5]Neisser,U.Interpreting Harry Bahrick discovery:What confers immunity against forgett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84(3):32-35.

[6]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50-56.

[7]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42-51.

上一篇:怎样搞好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 下一篇:幼儿园课程对幼儿生活的背离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