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坚实保障

时间:2022-08-02 10:21:58

安全生产: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坚实保障

江苏是工业大省,企业分布广、数量多;人流、车流、物流密集,安全生产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新近颁布的江苏省“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法之有威。在于法之必行”,要真正把规划的各项要求内容落实到处,还需在认识、方法、制度、基础、队伍各方面狠下功夫。

今年9月,《江苏省“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正式颁布施行。《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安全生产状况必须由明显好转向根本好转转变,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根本好转。这一目标与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我们要以《规划》颁布实施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负责的精神,科学谋划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思路、方法和举措,明确规划实施的时间表和路径图,实行项目化推进、工程化管理,早日把规划蓝图变为现实,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科学认识安全生产的内涵和规律

所谓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采取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的一种特殊产品,其基本功能在于维护生产秩序、促进企业生产,使企业在获取安全增值产出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安全减损产出。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中后期普遍存在经济持续发展与事故高位波动并存的现象。从江苏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基本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从47711起、8532人分别下降到19712起、5729人,累计下降58.68%、32.85%,已连续九年实现“双下降”。与此同时,2010年仍发生了3起重大事故,仍有5729人在各类事故中失去生命,各地、各行业领域仍存在大量安全隐患,这些正好验证了工业化中后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但依然严峻并存的特点。除了经济发展水平以外,安全监管体制、安全法制建设、科技投入水平、社会福利制度、教育普及程度、安全文化等因素也十分重要。只有统筹兼顾好各个方面,安全生产状况才能实现根本好转。

安全生产是不断消除事故隐患的过程,而生产安全事故则是隐患未及时消除的必然结果。著名的“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可见,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这一规律警示我们,即使有再好的技术装备,都不能忽视人的作用,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任何隐患都不能掉以轻心,稍有松懈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把安全生产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上来,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真正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当前安全生产存在“四个不适应”

总体上看,当前我省既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发展期”,又处于安全生产的“矛盾凸显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安全生产现状与公众日益强烈的安全需求不相适应。随着社会公众对生存安全和职业健康日益关注,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呼声愈益强烈。与此同时,政府宏观调控虽然作用巨大,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公共安全投入等举措的效果显现需要一个过程,一些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历史性问题更难在短期内得到妥善解决。这一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之间的基本矛盾成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主因。

――安全保障措施与日益复杂的产业体系不相适应。我省经济总量大,生产企业多、建筑施工项目多、客货运输车辆多、人口密集场所多,安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陆续上马,安全标准、安全设施、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逐步显现。特别是部门之间、设计、建设与运营环节之间的安全标准不一致,带来了许多后遗症。同时,尽管当前各地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既小且散的传统产业组织形式在海洋渔业、建筑施工、化工、冶金等领域依然普遍存在,仅靠严防死守的传统安全监管方式难以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安全监管体系与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不相适应。领导班子之间、部门之间、省市县之间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仍不够完善。安全生产工作缺乏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逐级弱化,基层监管机构不健全、人力不充足、职责不清晰,面对艰苦繁重的任务,畏难情绪和懈怠思想有所滋生。

――应急救援能力与日益多样的事故形态不相适应。近年来,除车辆碰撞、建筑坍塌、危化品爆炸、火灾、煤矿突水等传统多发事故外,动车、地铁、电梯等一般认为安全系数较高的领域也相继发生事故。而应急救援力量与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实现长效安全必须“五措并举”

目前,省市县“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已相继颁布。“法之有威,在于法之必行”。我们要牢牢把握规划的精神实质,处理好安全生产规划与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处理好省级安全生产规划与市县安全生产规划的关系,充分发挥好规划的引导作用,真正把规划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一)在深化认识上狠下功夫。第一,政府监管主体的认识要再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牢牢守住安全生产这根红线,坚决不放低安全生产这个门槛,把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之上。第二,企业责任主体的认识要再深化。企业经营者要正确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确保安全制度、措施、装备、投入落实到位。第三,职工行为主体的认识要再深化。广大职工和社会公众要增强遵守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自救本领。

(二)在完善制度上狠下功夫。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强化责任。严格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通过跟踪督办较大事故查处情况,强化市县责任,把安全生产的责任和压力层层传递到第一线和最基层;通过对怠于履行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加大问责力度,巩固和完善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二是实施规划。扎实做好《江苏省“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的组织实施、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等工作,抓紧制订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健全安全生产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三是落实政策。坚持奖罚并举,加大安全生产政策调控力度。四是坚持标准。健全安全技术标准,重点项目上马前,安全标准一定要与其他工程技术标准同步制订、同步实施、同步验收,防止工程建成运营后出现重大安全隐患。

(三)在改进方法上狠下功夫。一要处理好人防与物防、技防的关系。安全生产工作,人的因素第一。在加大安全装备投入和科技保障力度的同时,突出抓好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生产作业人员的资质把关、作业控制和素质提升,使安全装备真正能够运行有效、发挥作用,使整个生产过程真正处于受控状态。二要处理好专家与群众的关系。在筑牢安全生产群防群治防线的同时,更加重视“专家治安”的作用,提升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三要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在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的同时,对安全基础薄弱、事故易发多发环节实行“重兵把守”,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在夯实基础上狠下功夫。针对城市安全隐患集中、事故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加强城市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大型工贸企业、轨道交通、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公共聚集场所等城市重点部位安全检查,定期组织市民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针对煤矿、危化品生产车间、大客车等有限作业空间重特大事故易发的特点,从标准设计、设备运行到生产组织实行全过程安全监控,有效预防爆炸、突水、中毒、火灾等事故的发生。针对我省交通运输领域事故占比居高不下的特点,重点抓好道路、铁路、水上交通安全,加强运输企业、驾驶人和交通参与人的安全监督管理。针对我省建筑施工、海洋渔业等产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的特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渔民等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防止同类型事故的反复发生。

(五)在建设队伍上狠下功夫。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关键安全生产岗位必须配强干部和管理人员,确保有人负责、有得力的人负责、能负得了责。要保持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安全生产分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更具针对性和权威性。加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有干劲的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努力打造一支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安全监管监察队伍。

上一篇:四大创新构建科技金融“苏州模式” 下一篇:凝聚青年力量构建社会协同管理服务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