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职医学院校德育课整体改革新路

时间:2022-08-02 10:07:24

探索高职医学院校德育课整体改革新路

摘要:通过德育课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的研究,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于培养高等医学职业学院的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德育课;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63-02

近年来,高等医学职业学院生源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大多数学生的中考成绩不理想,厌学、自卑、叛逆等思想表现突出,没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性,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医务人才,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的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不能解决这一矛盾,应对其进行改革。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

1 改革原因。德育就是引导受教育者该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过程,以及影响或渗透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应有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高等医学职业学院多为护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学生,最终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高素质和高技能。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中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也要考虑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过去,德育主要以“两课”的开设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学生今后医务工作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另外,德育课程作为门类繁多的选修课来开设,部分内容有重复性;有些科目没有紧跟时代,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造成学生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了更好地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技能人才,必须优化德育课课程设置。

2 课程设置的新举措。依据目前高职院校德育课的开设要求。结合医学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层次、思想状况、就业需要调整了德育课内容和开设顺序,做到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既顾及“两课”作为必修课的重要性,也考虑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笔者认为,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了解国际形势与政策,以更好地结合少数民族的自治区区情,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例如,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在过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哲学》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两门课程。针对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改革,护理伦理与人际沟通有新增的部分考试内容,因而在选修课中增加了这两门课程;考虑到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学生l临床实习前一学期安排了∥就业指导》。与此同时,学校与教研组反复斟酌,并在征求广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删减了部分选修德育课程。高职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基础护理工作,删减了《文献检索》这门课程;考虑到学校加大专业课教学时数的理念,以及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删减了《美学基础》这门课程。通过调整切实加强了德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德育课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1 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目前,有些“德育课”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与今后就业没有多大关系,课堂上出现“你讲你的,我睡我的”的尴尬局面,对期末考试成绩也丝毫不担心,平时不认真上课的学生认为突击背几天就能过关,这都是德育课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方面。

(1)考核方式单一,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期末考试的一份试卷并不能作为学生已经较全面认识道德教育和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方式,仅凭试卷成绩可能产生高分低能、知行相悖的问题。学生也会认为德育课很容易过关,上课的积极性无法提高。这样,德育课引导学生注重行为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和认识的水平就很难实现。

(2)考核方式的感性化。德育课考核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又包括出勤、课堂发言、作业、阶段测试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感性色彩比较严重。对于上课迟到、旷课、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往往在课堂提问等方面打的分值较低,作业成绩也较低,对于期末试卷中的论述题打分也会偏低。这种感性色彩影响了德育课考核的公正性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考核方式改革的内容。

(1)加大平时成绩,即过程考核成绩的比重,使学生必须重视平时表现。过去。德育课过程考核成绩占30%,期末试卷成绩占70%。现改为:过程考核成绩占60%,期末试卷成绩占40%。这样平时成绩就占到了60分,分布如下:考勤总分20分,旷课一次扣4分,病事假每次扣2分,迟到一次扣1分。缺课课时达到总学时的1/3以上(含1/3),取消期末考试的成绩。课堂提问分5分,主要考虑到德育课上大课,学生较多,因而分值所占不多。对课堂提问分为自愿发言和被动发言两种这样评价:为鼓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凡课堂自愿发言且完全正确加5分,部分正确加4分,错误的不加分也不扣分:被动发言则按实际情况打分。作业20分,一般为书面讨论报告、课后作业、小论文等形式。每学期作业4次,每次满分5分。另外,每学期还设置了一次阶段考核,总分15分。这样的改革,就会改变“老师平时很辛苦,学生平时很清闲,期末很辛苦”的现象,也能跟有效地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2)改变期末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做到多样化,更加科学合理地检验学生德育课的学习效果。过去,无论是考试课,还是考察课,期末全部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客观题较多,主观题较少,这就给学生死记硬背、临考突击创造了机会,又不能较好地检验学习效果。现在的做法是:期末考试、考察课都可以实行开卷考试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可以是一篇小论文或书面实践报告,也可以采用面试考试,如人际沟通,等等,这些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热点都密切联系,有效地结合了理论与实践。

通过考核方式的调整得到了以下收获:首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能力;其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有效督促教师认真上课、批改作业、客观公正地给学生打分,减少过去的随意性。既管理了学生,又要求了老师。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对德育课改革的初步探索,收到了较好的实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使德育课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更加完善。

上一篇:促进职业成长的课程教学实践 下一篇:中职学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