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

时间:2022-08-02 08:42:24

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

【摘要】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企业要缓解融资难的困扰,除了外部因素外,其内部因素也尤为重要。本文从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环境因素角度分析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并对融资环境提出几点改善对策,希望对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环境因素

一、融资概述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一)融资的方式

企业融资的方式即企业融资的渠道。它可以分为两类: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前者包括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后者主要指股票融资。债务性融资构成负债,企业要按期偿还约定的本息,债权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对资金的运用也没有决策权。权益性融资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权获得企业的红利,但无权撤退资金。

银行贷款。银行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按资金性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专项贷款三类。专项贷款通常有特定的用途,其贷款利率一般比较优惠,贷款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

股票筹资。股票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等特点,因而筹资风险较小。股票市场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股票市场为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整合能力。

债券融资。企业债券,也称公司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表示发债企业和投资人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有权按期收回约定的本息。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债权人优先于股东享有对企业剩余财产的索取权。企业债券与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

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通过融资与融物的结合,兼具金融与贸易的双重职能,对提高企业的筹资融资效益,推动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海外融资。企业可供利用的海外融资方式包括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在海外各主要资本市场上的债券、股票融资业务。

典当融资。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典当贷款成本高、贷款规模小,但典当也有银行贷款所无法相比的优势,能够提高资金使用率。

(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劣势

金融市场融资门槛过高无疑是企业在金融市场融资的绊脚石,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为了维护各自市场的安全稳定,均设立了较为严格的审核制度,然而这无疑也增加了企业在金融市场中融资的难度。

1.信用不足

中小企业往往寻找多种途径进行融资,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面对较大的融资时,企业信用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没有足够的企业信用资质和历史信用记录,是其融资能力的短板。

2.管理体系落后

银行、担保公司和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计划即使感兴趣,但深入接触后多数均放弃投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落后,信息缺失,无疑使各机构对此项投资的风险评估加大。由于受到企业规模影响,在人力,财务,运营等方面均有不足,致使企业管理分工不明确,管理制度不严格,经营信息记录有缺失,无疑加大了内外信息不对称,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

3.融资担保机构体系不完善

某些中小企业虽得到了一些担保机构的信任,但其高额的费用使企业望而却步,融资担保机构多数是由民营企业开办,其盈利性为第一要务,所以较高的费用和担保金以及担保后银行的利息无疑成倍的加重了融资成本。

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企业信用对融资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信用经济,一切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都有赖于信用的保证。在企业融资活动中,由于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客观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一般需求方比供给方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资金供给方为规避放贷风险,只有信用良好的企业才给予授信。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主要依赖资金需求者提供信用信息加上银行机构对其信用状况作出判断,这给企业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负面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竞争力,市场风险高,这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大量向其发放贷款。加上管理水平落后,经营风险大,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够,常常以种种方式悬空,逃费银行债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是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融资时自身风险的影响

第一,管理方面。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薄弱,企业因受其实力及信誉的限制,由于管理者的管理不当,许多企业的创业者都是没有经过专业知识训练的,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这无疑就加大了企业的风险,致使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决策失误,造成信贷资金的流失。第二,市场竞争方面。生产管理落后,不规范,不易于电子计算机程序接轨,导致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人才和技术,大多数还实行以产定销的策略,对市场需求的系统分析,预测不足,容易形成产品积压,而且由于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缺少主导产品,导致销售不畅。企业虽然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但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企业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在市场中是不断变化的,其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势必会影响企业预期收入实现。收入减少,势必会削弱企业的偿债能力。使企业的发展更处于被动状态。第三,资产重组或撤资所形成的风险。一般来说,资产重组会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正面效应。企业资产重组制约因素很多,不能排除由资产重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负面影响。企业的投资者可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市场情况等原因,部分或者全部地撤出在企业的投资,导致企业资本减少,经营实力减弱,打乱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使得企业难以实现预期收益目标。

(三)企业融资担保机构体系的影响

第一,部分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弱。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金虽然呈现出逐年提高的势态,但是从总体规模来看,都普遍较小,融资担保能力的偏弱还体现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人力资源不足,办事效率低,甚至一些担保公司根本就起不到担保的作用。第二,缺乏信用担保物。企业要求贷款或者担保时,都需要有担保物来提供保证。企业所有的抵押品就是其有限并且廉价的土地,房屋或机器设备,并且可抵押物折扣率较高,平均高达46.7%,高于国有企业20多个百分点。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企业办理一笔抵押贷款,须经工商,房产部门评估登记,并到法律公证处公证,由此导致贷款费用较高,企业难以负担。第三,担保机构为企业担保时附加条件苛刻。担保公司都以公司形式存在,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他们除了帮扶企业进行融资外,还要获得一定收益,尤其是民营担保公司必须保证自己能够获取一定得利润才有从事担保业务的动力。担保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交付的费用,一般企业要缴纳贷款金额3%的担保手续费,还要扣除贷款金额10%作为保证金。许多企业无法同时承受银行贷款和担保公司费用的双重融资成本。

(四)金融市场动荡对融资的影响

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调节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它是否真实地反映借贷资金的要求,直接关系到能否发挥利率机制的作用。我们不难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给的关系,以及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的研究,得到这种结论:只有推进利率制定的市场化,才能让利率水平在经济均衡中发挥作用。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通过市场配置资本这一稀缺的资源,才能有助于资源流向效益高的环节,催进优胜劣汰。企业需要资金从事投资和经营活动,除了自有资金外,主要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取得。金融政策的变化影响着企业的筹资,投资和资金运营活动。金融环境是企业最为主要的环境因素。其中利率水平决定的不完全市场化,使得银行与企业的互动缺乏基础。现今,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强化内部控制的政策和实施信贷权限上收的措施,更使得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大城市大企业,可提供给企业的信贷资金更加缩减,形成的地域间差异从本质上揭示了我国利率水平的决定不完全市场化问题。在利率尚未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情况下,银行很难根据市场需要和风险来调整利率水平。于是,在同等的利率水平下,银行就肯定宁愿贷款给大规模的企业,大大降低贷款风险,而不愿意贷款给企业。

三、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建议

(一)提升企业信用

对内部环境的改善主要以下从三方面。首先,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信用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了解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调查程序,预测实现银行融资所要付出的代价,正视融资失败的风险。第二,坚持合法,合规,合理的规范化经营。第三,更加重视企业自身和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记录。第四,保持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保留企业的经营信息,在关键时刻提供可以融资的佐证。第五,要把主要融资银行作为主结算渠道,但当企业规模增大时,需要保留备用融资渠道,需要实现在多家银行的融资能力。总之,企业只有增加了企业的信用度,才能增加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

(二)加强融资风险评估

企业的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力是解决企业融资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只有自身实力增强,在社会中的地位才可以提高,才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融资的基本资格,在市场中的融资困难才能减少,进而融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树立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管理力度,面向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树立竞争意识,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第二,树立良好的信用。取得社会的信用支持,疏通各种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应变能力,充分挖掘企业的融资优惠政策,适时调整经营战略,融资策略,融资渠道,降低融资过程中的政策风险。第三,建立经营管理动态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向债权人,投资人提供经营管理的实际运行情况,设立适用企业融资的债券,股权交易市场,股权退出机制。所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除了政府和金融体系的努力之外,更需要企业自身的配合。当然,金融机构为了防范自然风险等意外事故风险可能造成的企业支付能力的不足,其可以要求企业办理财产保险和不动产等抵押物的抵押,必须办理投保。这样也可以使得企业可能由此造成的损失得到有效转嫁。

(三)建立与市场相符的融资制度

政府、社会、企业都是社会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要将我国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立的更加完善,则需要他们相互配合。三者也应做好相关事项来促进融资担保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第一,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对融资担保建设的关注,包括相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内部控制,杜绝风险;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支持担保业快速发展;制定法律法规,为融资担保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场。第二,在社会中也应建立完善的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可以在国民大学里设立与担保相应的专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加强担保机构的品牌建设。创新担保品种与方式,扩大担保业的外延空间。第三,企业自身也应该不断发展实力。企业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甚至大胆采取成本相对较高的私募基金和个人闲散资金。只要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方式、方法都可以采取。

(四)准确判断金融市场变化的趋势

推进利率市场的改革,加强和改善企业的金融服务。参照国际上以往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理论上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已有了一些思路。第一,积极发展货币市场与放宽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提高货币市场上利率对经济的导向作用。第二,在对银行利率管制的过程中,首先先放松对外币利率的管制,然后再放松对人民币利率的管制。第三,针对银行不同业务品种,并根据不同市场主体对利率信号的反应程度,按先放开贷款、后放开存款的顺序进行。对贷款的利率管制放松,要及时扩大利率浮动幅度,逐渐简化利率种类。在我国,当前利率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银行很难根据市场需要和经营风险大小来调整利率。如何为企业提供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方面,各类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力,在增强信贷审批业务流程科学规范化的同时,应相应地向基层分支机构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由基层分支专门设立企业服务的业务窗口,建立一套与扶持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对企业的融资业务。除了给予贷款支持外,还应积极为企业开办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等多种金融服务,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在证券市场中,企业应该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企业可以盯准创业板市场的定位,主要为创新成长型的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创业板市场将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环保节能、创新服务等领域的企业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型强的公司予以特别关注和提供直接融资机会。同时证券公司应继续做好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和预测,有序合理指导符合适当性管理要求且有意参与创业板市场的客户谨慎开通交易。

从本文看出企业融资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金融机构及企业自身方面的努力,通过与各个相关的经济主体乃至社会的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健康的机制,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单娇,郭帅.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金融危机前后对比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2(21)

[2]唐颜婧,张永芳,姚鹏.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09)

上一篇:论网上购物的风险及其防范 下一篇:浅析江浙地区服装企业高库存危机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