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时间:2022-08-02 07:58:08

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2年苏州市语文中考是我市实施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七次考试,题型做到传承中有所创新,稳中有变。基础和能力并重,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凸显母语文化的特质。

试题着重考查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阅读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全卷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主观性试题共17题,108分,占全卷的83.1%。客观性试题共5题,22分,占全卷的16.9%,其中选择题2题,4分,占全卷的3.1%。基础知识共26分,占全卷的20%,阅读理解共44分,占全卷的33.8%,其中课外现代文阅读题24分,占现代文阅读的75%,课内现代文阅读题8分,占现代文阅读部分的25%;文言文阅读12分,占阅读部分的27.2%。写作共60分,占全卷的46.2%。

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名著考查要求真阅读

08年开始苏州市中考出线了名著阅读考查,但是最初几年出现了“伪”考查的现象:因为各种原因,许多学生并没有读过原著, 读的大多是“导读”、“概要”、“速读”之类的“快餐式”作品,但在答题时也讲得头头是道,名著阅读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避免师生猜题、押题,最近几年,苏州市中考改变了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题目一般由课内、课外两题组成,如2011年苏州市中考名著阅读题是选自《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课内片段“洞中历险”和《水浒传》的课外片段。今年的两题则都是课外题:4.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的“尸魔”就是“白骨夫人”,她是如何“三戏唐三藏”的? 5. 《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皇帝邀请格列佛观看宫廷表演前,小人国人民已经不再觉得格列佛对他们会有危险了,有时会在格列佛的身体上玩耍。他们是怎么玩耍的?其中第4题大部分学生看过电视剧还能答出来,第二题则是课内片段“宫廷游戏”的前一部分,从课内精彩片段考查延伸到对整本书的重要情节、关键细节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必须真读名著,否则无从下手,因为那些“导读”、“概要”里没有细枝末节。倡导真考名著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意味着考生真读名著,语文教育理应让学生真正接触那些优秀经典的传统文化,并让它长久地滋养我们的生命。

今年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延续了苏州多年来的一贯风格,呈现出苏州的地方特色。如第5题语言运用题: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苏州概况(不超过30字)。(3分)

材料一:苏州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2500多年,公元前514年建城,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至7000年前。

材料二: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经过全境。

材料三:苏州行政级别为地级市,其经济总量江苏省内最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中国城市前列。下辖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和太仓五个县级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五位。

从以上材料可以明显看出,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城市。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各种文化交融渗透,本地考生对家乡的归属感有所淡化,而新苏州人对苏州文化历史的了解也有待提高。所以在中考试卷中选择与苏州有关的材料,从而让考生加深对家乡或第二故乡的了解,激发考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尤其是苏州下辖的县级市的考生,会因为试卷中出现自己县市的名字而倍感亲切,并为家乡的经济实力而感到自豪。

二、 课内阅读考查真能力

虽然不少地区在选材上有淡化课内选文、明显偏重课外的趋势,甚至完全抛弃课内选文,但是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多年来坚持对课内语段的考查,其实,这种做法才真正是引导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考察他们的拓展和迁移的能力。

1. 考查课外文言文字词翻译,注重课内向课外迁移。

为了与高考接轨,2010年开始苏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增加了课外语段。课外文言文语段大都短小精悍,主要关键字词的翻译大部分都是课内学过,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迁移拓展能力。如今年苏州市中考试题的第10题课外文言文《歧路亡羊》的句子翻译:②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所之”这个名词性所字结构,在课内文言文《于园》、《桃花源记》等都提到过:“富人于五所园也”、“寻向所志”,“所”字后面的字为动词,和“所”在一起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因此这个“之”应为动词,意为“去、往、到”,和“所”字合译为“到哪里去”,“反”字在课内文言文《郑人买履》中学到过,通假字,同“返”,意为“返回”。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更注重灵活性,懂得课内课外打通,懂得举一反三,培养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考查课内语段阅读,挖掘文本考出新意。

有些地方的中考由于不考课内而导致撇开书本完全不教课本的现象并不少见,借助课内的阅读材料,则可以启发师生认识到,借课本的“例子”,其实考查的是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和能力。学生平时做试卷时,对课内文章几乎不读原文,自以为熟悉,只是带着平日的印象直接做题。但是现在命题者设计的新题型,死背教参答案是无路可走的,一切的结论都是从文本中来的,不是想当然来的。如今年苏州市中考试题的第13题:

13. 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选文第②段朱自清选择了哪两个观察点描写景物?抒写出了怎样的内心感受?(3分)

观察点容易在文本中直接找到,内心感受却是要考生通过深入阅读文本后,理解分析相关语句,对文本有一定的解读能力,能够透过文字看出作者的“惊诧、赞美、神往” 之情。这种考查学生真能力的命题方式,必然会引导学生抛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走进文本,并能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评价,真正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会引导教师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摒弃“题海战术”的机械操练式的备考方式,要求教师自己对课内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不唯教参为是,要求教师去“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上一篇:滨州:推进就业创业 夯实民生之本 下一篇:课外阅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