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工作中“心理辅导”的作用

时间:2022-08-02 02:29:01

论德育工作中“心理辅导”的作用

在学校的教书育人统一活动中,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被视为两个齐头并进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在职业技术学校,如果德育工作出现偏差,那么教学工作肯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青少年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使“德育”方法与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相适应,特别是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是否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充实?

“心理辅导”是20世纪末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作为德育工作方式的补充手段,“心理辅导”工作应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把“心理辅导”纳入德育工作之中,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心理辅导”是“德育”工作方式的补缺

“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健康咨询。它的主要方法是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的老师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行克服障碍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渐使其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

“传道,授业,解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其中“传道”“解惑”工作与我们今天的“德育”“心理辅导”工作的目的基本一致。目前,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相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而言,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作用等,远没有像前者那样熟悉和了解,原因是“心理辅导”工作目前还尚未得到普及,对做“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也没有完全掌握,这除了需要补充相关知识之外,还有一个认识问题。那么,“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应该说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上,“心理辅导”有着自己的特点。心理辅导者比较关心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发展,特点是容纳并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强调依靠学生自我探索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这些特点使得“心理辅导”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力的配合和有益的补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德育”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结合既不是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用“心理辅导”来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统一“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二、“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方法的区别

尽管“心理辅导”和“德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各自的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

1.观点不同。“心理辅导”工作和“德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者一般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作“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而心理辅导者则把学生当作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是能提供帮助的协助者,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参谋”和朋友。

2.工作内容不同。“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内容存在着交叉关系,在一些基本道德范围,如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除此之外,它们还有着对方包含不了的东西,如心理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学生个性品质中的有些内容不属于德育工作的范围,德育工作一般不能解决纯属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而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采用适当的办法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其行为纠偏的目的。

3.工作方法不同。“德育”的工作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宣传教育法、分别谈话法、正负强化法、提供榜样法、实践锻炼等。心理辅导的方法有以了解学生为主的观察测试法、自我描述法、沟通分析法和以影响学生为主的行为矫正法、角色扮演法、生活技巧锻炼等。心理辅导的许多方法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中较少使用。前面谈到的几点区别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在“心理辅导”和“德育”中彼此的方法是可以互补的。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教师的德育观念正在更新,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尊重,德育工作的面貌也由此大为改观。

三、“心理辅导”对德育工作有着积极影响

心理辅导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辅导”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的内容。学校的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法规等行为规范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德育内容注重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处理同异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问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的问题、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创意识等问题,缺少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法来解决。因此,“心理辅导”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心理辅导”为有效实施德育创造了条件。一个学生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辅导”能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心理基础。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品质,他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能够正常与他人交往,能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具备这些条件,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心理辅导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正确选择生活目标,正常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假如我们的学生缺乏日常社会生活这样一些基本层次的做人本领,则他们的政治方向、道德品质会因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终究落空。

3.“心理辅导”为提高“德育”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又一途径,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首先,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必然会促使我们去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心理科学中关于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改变的知识,开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更加完善。

其次,可以借助心理辅导中的具体方法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与短处以及发展的趋势,使德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再次,由于心理辅导的特殊性,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得学生敢于在教师面前敞开思想,这就大大减少了思想工作的阻力,为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准备好了充分的内部条件。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不断深入,“心理辅导”工作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将会逐渐得到普及,“德育”与“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今后必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方向。

上一篇:论教师的心理健康 下一篇:入校新生诸类心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