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在湿温病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02 12:07:56

附子在湿温病中的应用

1 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 浙江金华321017

2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 浙江金华321000

3 韩国国立顺天大学韩药资源部 韩国顺天540―742

关键词 湿温病 附子 临床应用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一类外感疾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一般以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化湿为主要治法,但有时收效不佳。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大剂量附子等辛温通阳药治疗本病,常取得显著的效果。如治某女,30岁。2007年7月7日入院。患者中上腹部隐痛、腹泻2天,发热头痛半天,伴头昏欲睡,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解水样便,每日约十余次。入院前20余天,每日吃大西瓜1个。查:T39.1℃,P126次/分,BP106/76mmHg,上腹部有压痛。舌质淡白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数大无力。血常规:白细胞11.9×109/L,中性粒细胞85.2%,血红蛋白79g/L,血小板257×109/L;肝功能:总胆红素29.1μmol/L,直接胆红素11.3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7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57U/L,白蛋白40.1g/L。诊断:急性胃肠炎,中度贫血,高热待查。给予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方法治疗。入院当天晚上10时,体温升到40℃,予双氯酚酸钠塞肛后,体温降至正常,8日上午10时体温又升至40.5℃,又予上药塞肛后体温降至正常,9日下午2时体温又升到40.9℃,再予上药塞肛后体温降至正常。请笔者会诊,诊断为湿温,阳虚湿盛。处方:香白芷、石菖蒲、广藿香、制半夏、炒党参各15g,防风10g,制附片60g,黑大豆、炙甘草各30g。水煎,当晚服1剂,10日早晚各服1剂,最高体温为39℃,11日又服1剂,最高体温为38.2℃,12日体温已降至正常,原方续服3剂后,一直未再出现发热。

湿温病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初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症状,后期既有湿热化燥伤阴,又有阳气虚衰。湿温病湿热夹杂,稽迟难解,用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化湿法治疗无效者,酌加附子温通阳气,扶阳逐湿,则可收佳效。盖湿为阴邪,宜芳香温化;热为阳邪,宜苦寒清解。湿热相合,温化则恐助热,清解则碍湿化,治疗左右牵制,难于速解。笔者认为热重于湿者,因为此时湿渐化热,治疗相对较易。唯热盛有伤阴之弊,此时应慎用温燥之药。湿重于热和湿热并重者均应以祛湿为首务,可适当运用温阳药。因为,首先脾胃阳气的损伤是湿温病发生的主要条件。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当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如劳倦过度或恣食生冷等,更易伤脾胃阳气,导致湿邪内困,加重湿滞不运,这些是本病发生的条件,但中气的盛衰,决定着湿热的转化。薛生白说:“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太阴者,则湿重热轻;病在阳明者,则湿轻热重。其二是湿热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阳为湿困,郁伏而不得外达,故湿热难祛。其三是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四是临床上许多医生治疗湿热病症多用大剂苦寒之药,往往容易克伐阳气或冰伏湿热,使湿热之邪更难祛除。故治疗时在化湿清热方中加入温阳之品,一则温通人体阳气,二则补已损之阳,使“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只要阳气布达,则湿邪可速化,湿祛则热孤,清热亦速。纵使邪热暂得温而烈,但宁热勿寒,湿祛则清热较易。因湿性粘滞,较之热邪,则湿难祛而热易除。温阳药当首选附子。附子既可通阳,又可补已损之阳,在分利湿热方中加入附子,可振奋机体阳气,使阳气复常,且藉其辛散之力,而达到扶阳逐湿之目的。

本例患者发病于夏季,恣食生冷,损伤脾阳,外感客邪,故病湿温。经抗生素治疗多日无效,故笔者抓住其阳虚湿盛的病机,在芳香化湿药中采用大剂量附子,振奋机体阳气,阳气复常,湿邪速化,体温自然复常。

收稿日期 2008-04-16

上一篇:栀子花药用价值分析研究 下一篇: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