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时间:2022-08-01 10:43:48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八十年代文学的思想和学术问题

重评的发生与新时期文学的规划

80年代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与接受

辛亥革命前夕激进文人诗文中的新型婚恋意识书写

论后期创造社的实践观及其实践之维的沦陷

工具革命:“活”与“死”的实用辩证法——论胡适白话文理论的命意基点及内在理路

日本的现代批判与鲁迅

紫发女孩·暮年老翁·壮年过客——试析鲁迅《过客》中的三位“过客”

鲁迅与苏童

“当代文学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评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论旧体诗词的文学史书写问题——从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说开去

八十年代北京诗歌发展概况

永世为农的文学表达——重读李锐《厚土》系列小说

论《芙蓉镇》的传统

由“殊途”走向“同归”——柳青《创业史》中“民间话语”和“政治话语”的融合

道德理想主义的困境与小说的折断性叙述——评许春樵长篇小说《酒楼》

论阿来小说中的反讽精神

文学的另一种“现代启蒙”:毕淑敏写作意义略论

走进新时代——从刘震云写作风格的变化看新世纪城市生活转变

文学与性别研究领域的新收获——读毕新伟《暗夜行路:晚清至民国的女性解放与文学精神》

论梁启超戏剧

试论20世纪初小说中“英雌”构型的基本要素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动物世界”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艺术价值

肉身之痛与灵魂之美——论新时期农村小说的悲剧风格

论戴厚英的小说创作

在波诡云谲的历史中叩问人性——评艾伟长篇小说《风和日丽》

从“底层写作”到“打工诗歌”的批评综述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之比较

试论莎士比亚对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影响

叙述的魅力——张爱玲与张恨水言情小说叙述者形象之比较

与唐对话——从匡燮文化散文专著《唐诗里的长安风情》谈起

晚清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和中国形象

世俗的死灭与神性的显明——陈映真短篇小说《加略人犹大的故事》意义阐释

罗门蓉子六十年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

筚路蓝缕的学科研究史——评黄修己、刘卫国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

作为方法的“对话”——读张丽军的《对话与争鸣:新世纪文学文化热点问题研究》

评古远清《香港当代新诗史》

现代性幻象——基于听觉维度的理性主义文化批判

文史见道——章学诚“六经皆史”论

南理工诗学研究中心举办长篇散文体小说《平民之城》研讨会

五四新文学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

批判与重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学史写作视野下胡适命运及文学革命

试论“家庭苦情”系列对“伤痕文学”的艺术超越——重读张平1980年代的“家庭苦情”系列

祥林嫂的人生困境与鲁迅的现代性焦虑——以《祝福》为中心

异中求同: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鲁迅与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之二

顺逆之间的文化接力——关于“鲁迅与庄子”关系的研究

21世纪初鲁迅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新趋势

“村委直选”与乡土中国——李洱长篇小说《花腔》到《石榴树上结樱桃》阅读随笔

精神还乡与宏大梦魇——评阿来《空山》

回忆不止于抚摸——评杨剑龙长篇小说《金牛河》

三城记——都市景观与作家心态

后学语境中的女性主义日常生活理论及其启示

越界狂欢:肉体献祭之谵妄及消解——对木子美等网络现象性别政治的文化解读

戴着镣铐起舞——解读《红日》的情爱叙事

朱晓平知青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精神的难度与韧性——读谭湘散文

将笔当桨以诗证史——评《舟行纪——同济百年诗传(上部)》

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苏宁长篇散文体小说《平民之城》研讨会发言记录

话语分析下的“人”的轨迹——评周新民《“人”的出场与嬗变》

上一篇: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下一篇:海峡高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