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独立音乐 观念?

时间:2022-08-01 10:07:53

什么是独立音乐 观念?

摘要:独立音乐观念经历了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黄金时代。它产生于18世纪30、40年代,19世纪成为西方音乐的主导观念,20世纪20、30年代逐渐衰微。

关键词:独立音乐;柏拉图;瓦格纳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如果你觉得听李斯特、里夏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或音诗之前阅读印在作品乐谱之前的诗歌、说明文字是多余的,或在看歌剧演出之前读情节简介无关紧要,或即使不懂欧洲语言也不妨碍你欣赏艺术歌曲,那么,你已经以独立音乐观念在领悟西方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

独立音乐观念产生于18世纪30、40十年代,19世纪成为西方音乐的主导观念,20世纪20、30年代逐渐衰微。

什么是音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音乐是由和谐、节奏、逻各斯(Logos)构成。他说的和谐指音程之间和谐的关系,节奏指音乐来自舞蹈的时间律动,“逻各斯”在希伯莱修辞学中指语言。柏拉图的音乐概念适用于世界上各种音乐。自古以来,各地区民歌、民间舞蹈的音乐基本都由这三个要素构成。

从18世纪30、40年代开始,在曼海姆、柏林、维也纳等地生活的德奥前古典乐派作曲家们不约而同地开始创作无标题器乐套曲。18世纪末,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创作了大量奏鸣曲、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等体裁的作品。19世纪上半叶,许多作曲家仍遵循这种观念作曲,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另一些作曲家依据同一原则,创作了交响诗(音诗)、标题交响乐、音乐戏剧,如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布鲁克纳、、里夏德?施特劳斯的管弦乐曲成为观念艺术品;勋伯格为首的新维也纳乐派则在室内乐领域里,完成了从自由无调性至十二音作曲的历史性转变。以上就是独立音乐观念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大致发展轨迹。

然而,独立音乐观念背离了柏拉图的音乐概念。

在漫长的中世纪,音乐在欧洲一直属于功能音乐。宗教音乐具有明确的礼拜功能,主要在教堂仪式上表演;世俗音乐用于舞蹈、叙事、表达情爱的场合;宫廷音乐具有明显的社交功能,用于王公贵族的社交礼仪。这些音乐大都有拉丁语歌词,属于拉丁艺术的复调声乐曲。晚期中世纪,绘画、造型艺术临摹对象的身体和感情。音乐也是如此,声乐曲、器乐曲通过模仿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间接地“摹写”人们的感情和生活。例如,C. P. E. 巴赫(1714年 – 1788年)创作的键盘乐《#f小调幻想曲》副标题是“C. P. E. 巴赫的感受”,作曲家写在谱首的演奏指示是 “很悲伤,极慢”(Sehr traurig und ganz langsam)。这首乐曲的分解和弦、宣叙调使人想起巴洛克晚期音乐基于摹写原则的情感论、音型理论。

他是一位重要的柏林乐派作曲家,创作了多部独立音乐观念的交响曲。他如此认识这种新的观念:“这种纯的音乐不只是应用音乐的躯壳或从中被抽象出来” 。他所说的“应用音乐”指声乐曲,因为,器乐曲在柏拉图音乐概念里只是个“躯壳”、简化的形式。独立音乐则从中被抽象出来,是“纯”、不依附于语言文字的音乐。

18世纪末,一些德奥文论家发现,器乐曲有别于此前“应用音乐”的拉丁艺术(中世纪声乐曲都有拉丁语歌词),是新的“罗曼”(romanisch)艺术(后来,从这个形容词衍生出“浪漫主义”[Romantik],英语[romantic])。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浪漫主义文论家”。一百多年后,音乐史编纂学借用这个术语称呼19世纪音乐,好像在古典时期之后音乐史有一段“浪漫主义”的时期,给人以“古典”、“浪漫”分属两个时期的错觉。但是,无论从音乐史事实还是美学观念史来看,这两种称呼指德奥“古典、浪漫”时期在独立音乐观念下产生的同一种音乐,可统称为“浪漫主义音乐”。

1810年,霍夫曼的贝多芬评论发表在《音乐总汇报》上:“如果谈及音乐是一门独立(selbstst?ndige)的艺术,那就总指的是器乐曲。她 拒绝其它艺术的任何躯壳、掺和,纯地说出了真正、仅在她当中认识的艺术本质。她是一切艺术中最浪漫主义的——几乎可以说,唯独纯浪漫主义的。” 在霍夫曼看来,它是与上千年来主导了欧洲中世纪的拉丁文化截然不同的“现代”文化。它的特征是,音乐挣脱了歌词、舞蹈之根,乐音出于自身缘故而被创作、聆听 。

独立音乐观念否认音乐有情感的能力?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独立音乐观念并不“摹写”任何音乐以外的情感,而直接指向“非语言所能描绘的情感”。如霍夫曼所说,“音乐为人类打开了一个陌生的王国。这是与围绕着他的外部世界没有共同点的世界,他在那里超越了一切可由概念确定的感情,以便献身于非语言所能描绘的东西。” 然霍夫曼并不否认音乐具有表达情感的能力。但是,独立音乐以“浪漫主义的紫曦”、意即超越了文字的语言,成为我们情感的化身,正是这些情感本身“引导我们走出了生活,进入无尽的王国。”换句话说,独立音乐的“纯”就是霍夫曼的“无尽”:音乐艺术与无可言喻、模糊的情感合为一体,不分你我。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 末乐章的表情记号“悲伤的柔板”(Adagio lament)与上面援引巴赫《幻想曲》非常相似,但音乐主题以非和谐七和弦平行的音阶下行,仿佛与人悲伤情感同形。这就是独立音乐与柏拉图音乐概念的本质区别。

在浪漫主义音乐美学出现十几年后,叔本华从霍夫曼的这些话里发展起自己的音乐形而上学 。他的哲学形而上学(又被称为唯意志论)的起点是,世上万物都有意志,它存在于驱动万物的运动本身,就像音乐里各个音级向主音运动那样 。在诸门艺术里,音乐说出意志、最内在的世界,而诗歌、绘画只能表现包括本质在内的现象世界。音乐并不摹写音乐以外的任何东西,她就是意志世界本身。“音乐不是表示这个或那个个别的、一定的欢乐,这个或那个抑郁、痛苦、惊怖、快乐、高兴,或心神的宁静,而是表示欢愉、抑郁、痛苦、惊怖、快乐、高兴、心神宁静自身……” 就是说,音乐并未描绘、“解释”歌词、场景,她本身就是无所不包的意志世界;如同独立音乐虽也有歌词、场景,但未触及音乐的本质,而是对音乐的评论,可有可无。叔本华的音乐形而上学同浪漫主义文论家的美学差不多同时问世,但在哲学层次上完善了独立音乐观念(汉斯立克[Eduard Hanslick]出于建立自律美学的目的,把独立音乐观念改写为“纯、独立的音乐艺术” ,这是后话)。瓦格纳于1854年接受了叔本华理论之后,独立音乐观念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有德奥作曲家的“世纪哲学” ,也就是说,声乐曲、说明音乐 也融入了它的洪流。

上一篇:山东省滕州市孔子后人葬礼仪式用乐考察 下一篇: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