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四弦琴的社会功能及发展

时间:2022-08-01 09:33:46

楚雄彝族四弦琴的社会功能及发展

摘 要:彝族四弦琴作为楚雄彝族的特色乐器之一,是楚雄彝族歌舞左脚舞的打跳乐器,她在彝族的节庆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她的功能也随之变化,被人们搬上舞台,引入高等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课程。

关键词:楚雄州;彝族四弦琴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J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21-03

彝族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中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之一,在云南的楚雄州属于特有民族,民族民间乐器也是丰富多彩,主要有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等四大类计50多种, 其中弹拨乐器有月琴、八方月琴、腰子月琴、小三弦、大三弦等。其中彝族四弦琴,也称彝族月琴,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特点。

1彝族四弦琴

彝族四弦琴,彝族民间弹奏乐器,也称“月琴”、“弦子”、“腔资”、“杰猜”等,由琴头、琴颈、弦轴、音箱、琴弦组成。琴头有“如意头”和“龙头”两种,她的演奏技巧独特,一般用拨片弹奏,有四根丝弦组成,分成两组,内弦两根同音,外弦两根同音。音高一般是2(d1)―6(a1)弦,或1(c1)―5(g1)弦,内外弦之间相距纯五度;也有相距纯四度的,如3―6弦、6―2弦,牟定县的月琴独奏曲《草皮调》的定弦就是3―6弦,有着独特的风味。

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彝族四弦琴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彝族的老祖宗来到新平鲁魁山安家落户。那时,没有娱乐,人们的生活也过得单调寂寞。后来,有个人想起了办法,他在高粱杆上用刀剑挑起一层皮,再在皮与杆的两端各穿上一根细木棍,这样,被挑起的皮就成了一条张紧的弦,用竹片一拨,发出‘铮铮’的声音。他用同样的方法,将几根高粱杆并排地栓在一起,再用小竹片一弹,就发出了高低不同的声音。于是,高粱杆就成了一件供人们娱乐的乐器。久而久之,人们嫌这种乐器不结实,声音又小又单调,就把制作高粱杆的方法移植到木头上。在控空的木头上安上音品,系上弦线,慢慢地发展成了现在的月琴。”

由于四弦琴在彝族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四弦琴的制作非常注重选材和装饰。四弦琴大部分采用黄杨木或者楸木等为材料,琴箱一般呈圆形,也有的呈六角形和梨形,琴箱面板装饰较为华丽,有的雕龙,也有的刻凤,还有一些缕空的民族图案,比如有的四弦琴琴箱面板上刻有当地彝族特有的吗樱花图案,意喻着人们的生活吉祥、幸福。面板面板中央饰以一面较大的圆镜,面板周围也嵌饰着一些或圆或方的小镜,闪闪发光。据说这与彝族对太阳的崇拜有关,月琴琴腰上设有四弦。

楚雄州的彝族四弦琴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分别有三种式样:双柏月琴、牟定月琴、镇南月琴,各有特点。

2 彝族四弦琴的社会功能

彝族四弦琴是楚雄彝族歌舞左脚舞的伴跳乐器,很受群众偏爱。在每年的彝族三月节,也就是汉族的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围成一圈,大家手拉手或者后者双手搭在前者的双肩上,跳起左脚舞,弹起左脚调,庆祝彝族的农历年。四弦琴由男性担任演奏,作为彝族打跳的领舞者,带着大家一起跳舞,起到领舞、变换队形的主导作用。彝族四弦琴在为左脚舞伴奏时,可以有一把或者多把四弦琴伴奏,曲调、队列的变化均由四弦琴指挥。

在楚雄彝族的日常生活或者节庆日子里,都不能缺少四弦琴的弹奏。在彝族流传这这样的“男弹月琴传心话,女弹口弦唱情歌”的谚语。

乐器演奏与歌唱一样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抒怀的重要方式,把思想感想、内心世界融入曲调之中,随歌而演奏或用纯器乐形式相互对答,体现和反映出特定的含意和目的。

在平常节庆活动中,男女青年这里一群那里一簇,或者相邀几个要好的伙伴,三三两两,甚至成群结队地身背弦乐,去异村他乡邀游异性青年赛歌赛舞,以此互相认识,交流歌舞,传递友谊,寻伴求友,觅寻知已。

四弦琴是彝族的娱乐玩具,特别是男女青年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媒介,感情交流、求伴寻友、觅谬知己的载体,“它在民族传统曲调的深厚肥沃的根基上,利用某些音的强弱、高低、长短等变化和乐句尾部上滑或下滑以及自由延伸,奏出一种表意性音响,表达出想说而又不好意思用语言直接表达的情话,从而赋予乐器以隐语的特殊功能,给其蒙上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深奥的色彩。”

3 彝族四弦琴的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四弦琴的演奏主体和社会功能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由于受到现代审美变化的需求,四弦琴的演奏主体由以前向爱人求爱的小伙子逐渐变成了专业团体的女演奏员,这给四弦琴走上专业舞台提供了基本的变化。专业团体女演奏员的演奏,视觉上得到改观,服装也加进很多彝族因素,舞台表现力丰富很多。另外,为了使四弦琴在舞台上发挥她的长处,专业团体对四弦琴的曲目改编,大部分曲目改编自彝族民间小调,例如《四弦调》、《左脚调》等。四弦琴的演奏形式也有原来的伴跳乐器逐渐变为可以独奏、重奏,还可以与乐队合作,增加了四弦琴的舞台表现力。

为了适应可以演奏更多的作品,四弦琴的琴体本身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安10至12品不等,有的装加大的共鸣箱,加长琴颈,设有12度干系的半音品,易于校调。使四弦琴的音域增大,发音浑厚、明亮。

演奏的场地也发生了变化。在彝族的节庆活动中,彝族四弦琴在当地彝族举行活动的场地担任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熟识,四弦琴被专业团体引入专业团队,表演的场所变成了专业表演场地,搬到了舞台上。

例如,在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乐团专业演奏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向民间艺人学习乐器的演奏,经过改良后,被引入专业乐队,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成为弹拨乐组的又一亮色。2006年乐团被邀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杭州、宁波、上海三地巡回表演《中国记忆.“云中火把”彝族音乐会》,音乐会中就展现了四弦琴的魅力,与乐队合作。

彝族四弦琴也被高等院校引入课程安排,例如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就开设了少数民族合奏课,内容包括彝族四弦、白族三弦、彝族三弦的合奏,其中彝族四弦合奏课曲目均选自四弦琴的民间曲调,如四弦琴重奏《石榴树下》,乐曲就选自彝族民间小调《石榴树下》,重奏设有6把四弦琴,2个声部,用中阮、大阮担任中、低声部,烟盒作为打击乐部分的伴奏,在舞台上学生穿上彝族特色的服装,融入其中,使彝族四弦琴的表现力更加完美。

四弦琴还作为云南艺术学院对外进行艺术交流的保留节目之一,出访尼泊尔、缅甸等国家,让更多的国外有人认识到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了解更多的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的音乐。

彝族四弦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牟定左脚舞的伴跳乐器,被当地政府引起重视,加以保护,对楚雄彝族特色乐器的传承和发展被人们所关心。 “‘合理利用的目的也是为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资源,它本身是以民众生活为平台,同时也是对民众生活的精神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满足大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是今人寻找民族之源、承继民族传统的必须。’”

参考文献

1张兴容.云南乐器王国的传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140.

2 张兴容.云南乐器王国的传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140.

3 龙倮贵(彝族).滇南彝族民间乐器及文化内涵浅析.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6).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上一篇:银丹心脑通及主要成分配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 下一篇:阅读,轻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