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时间:2022-08-01 06:49:32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摘 要 高校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创业激励,本文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总结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些经验同时分析高校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以供高校参考。

关键词 创业教育 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从大范围上来看是一种创业激励,是整个国家及社会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是激励,那么如何才能激励大学生产生创业欲望这个问题尤为关键,本文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分析创业教育在产生创业欲望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并且试图根据创业欲望的产生规律来论述科学的创业教育应是怎样的体系,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以供高校参考。

1 高校创业教育

1.1 高校创业教育情况

1.1.1 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方式

现阶段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有一些具体的做法,比如不禁止大学生从事经营。 教育部200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第四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帮助。基于西南林业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中在校期间曾打工或者摆摊的学生占学校总人数的15%,其他西部高校的数据应当大体相当,而东部高校此项数据则比例更高。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经营,学校保持不作为的态度体现出不反对也不鼓励的态度,并且大学生在校园内进行经营会受到学校一定程度的限制,如学生公寓内不允许有牟利性质的经营,如果大学生想在学校的公共区域进行经营,需要得到学校的批准,等等。

其二是课堂教育,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教授一些与创于与经营有关的课程,如开设网店经营、公司法和合同法、创业管理学入门、创业实务等课程。同时配合报告会和讲座形式通过请成功创业的学生回校作报告,或者请校外企业家到学校以创业为主题做讲座等等。

其三是激励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规划,往往是依托团学工作的平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规划大赛的形式,鼓励在校大学生思考未来职业和提出可行的优秀创业项目。

其四是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进行创业相关指导。

1.1.2 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创业所需政策法规类知识、创业经验类知识、创业专业类知识三方面。创业所需政策法规类知识往往依托于全校范围的思政课如“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础”等普法类课程进行培训,以及配合开设与创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选修课来进行。而创业经验类知识则多以成功创业学生回校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之聘请校外企业家到学校进行创业讲座等。而创业专业类知识,则是依托于相关专业学院,利用学院和学科的专业教学资源以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方式进行。

1.1.3 个别特色创业教育方式

在全社会探讨创业教育方式方法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职业学校、民办高校进行了不少的创业教育方式革新的尝试,其中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和激励的方式,也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激烈争论。不论如何,在推进创业教育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尝试是值得肯定的,具体做法也许不够科学或者不够合理,但是这些尝试的经验教训能够给人以启发,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系统化、科学化、完善化是非常有好处的。如义乌工商职业学院开设的创业班,鼓励在校生在网上开店进行创业,以网络销售成绩来置换学分,起到了一定的创业激励作用,虽然此举饱受争议,并不科学,但置换学分的做法给了我们激励创业的另一种思路,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来重新审视高校激励创业以及进行创业教育。

1.2 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现有的创业激励覆盖面窄。从各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方式方法上来看只是针对学校小范围的学生,这种覆盖面不广对创业激励是不利的,激励是产生动机之前的行为,于是创业激励理论上来讲不应当只针对已经有创业动机的学生,应该包括了暂时还没有创业动机的所有学生,如果初期的创业激励覆盖不了大部分学生那么,就会流失一大批潜在的大学生创业者。如针对大学生新生开设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法律基础课程,虽然能够覆盖到每一个大学生,但是其内容缺乏创业的针对性,其中极少有创业所需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内容。又如法学院开设的经济法、民法、商法、税法等创业者所需的法律知识课程又只针对法学相关专业学生,对其他专业学生选择学习有专业限制。而与创业相关的选修课,选修课程资源缺乏,能够选修的学生只能有几百人,创业经验类讲座则更是一座难求,加上专业学业的压力、课外活动的分散学习时间、各种社团组织眼花缭乱,使得大部分同学很难接受到创业的激励,也使得创业教育很难普及到大部分学生当中去。

(2)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内容不系统。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并不系统,创业激励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可以这样说,高校现阶段的创业教育或者创业激励只是存在一些零散的有益的做法,并不科学和系统。大学生所接受到的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应该包括专业性知识、政策法规类知识、经营管理类知识、社会经验类知识,四类知识缺一不可,而高校现有的涉及四类知识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资源零散地体现在讲座、专业课、选修课上,并不能保证潜在创业大学生能够完整地接受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的全部内容,这样自然削弱了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的效果。

(3)高校创业教育范围不好界定。基于不同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具体差异,不可能要求每一所高校提供的创业教育教学和创业激励措施让全体学生均完整地享受到,这种情况下,需要科学分析学生创业欲望中缺失或者需要加强的部分,如目标性不明、创业理性不足、创业行为能力不足等问题,根据分析分类来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资源对其进行补足。另外,可以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情况,给予优先提供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待,以及区分大学生在校创业或者经营所属阶段和类别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或创业激励,做出合理的分流,以解决教学资源少又要提高创业教育和创业激励覆盖面的问题。

(4)高校创业管理有待加强。各地高校均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大学生毕业就业的服务和培训指导工作,从现在政府激励创业的政策性质上来看,激励创业的工作是定位在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基础上的,往往创业管理和培训指导工作仍是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创业激励和创业教育工作是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这一基本思想首先存在格局层次低这种特点,导致忽视了大学生创业不同于其他社会人创业的创新性和科技含量,再则,把激励创业工作看成是就业工作的附带工作也降低了对激励创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于是,各高校忽视激励创业工作的特殊性,和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管理服务。现目前,各个高校中的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打工、兼职、摆摊等经营,但是各个高校对于此类有经营的学生、正在积累创业经验的学生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帮扶,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希望可以在高校激励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过程中予以改变。

上一篇: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的实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