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行为测定在脑损伤儿早期发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时间:2022-08-01 06:12:21

新生儿行为测定在脑损伤儿早期发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 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应用于42天婴儿检查的可行性及实用性,为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儿保门诊42天体格检查的婴儿200例,根据有无高危因素分为两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均用NBNA的方法测定,并使用统一表格记录。实验组根据测定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内容,进行早期干预,两组均于6月龄进行发育筛查。结果 实验组NBNA的评分低于对照组;6月龄的发育商两组均无智能落后婴儿,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新生儿行为测定纳入儿保门诊42天的婴儿常规检查,用于脑损伤儿的筛查具有可行性,对脑损伤儿早期的干预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行为测定 婴儿 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074-02

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方法(NBNA)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的一种信度、效度可靠的新生儿临床检查方法[1],近年来有报道证实NBNA纳入儿保门诊42天常规检查同样是可行和有效的[2]。我院于2008年10月起,将NBNA应用于42天婴儿检查中,在高危儿筛查及早期干预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08年1月~2008年12月就诊于儿保门诊的42天体检婴儿200例,根据有无围产期高危因素(围产期窒息、早产儿、足月小样儿、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中早产儿日龄均超过预产期)。实验组100人,男58人,女42人;对照组100人,男56人,女44人。两组婴儿孕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居住环境均相仿,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鲍秀兰的NBNA方法[3]对42天婴儿进行测定。在安静,光线半暗,室温22℃~27℃,由经过专业训练并考核合格的人员进行测定,家长陪同,观看整个操作过程。测评情况记录在统一表格内,测评后立即评分。对于NBNA评分≤37分,视为异常。实验组则根据NBNA测评扣分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指导家长进行早期干预,并嘱其每月回院检查和指导,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检查。两组婴儿均于生后6个月接受智能测试,测试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进行神经心理测查。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情况

两组最高分均为40分,实验组测评最低分34分,平均37分,异常者48例;对照组最低分37分,平均为39分,异常者8例。各部分减分情况见表1。由表1可看出,在原始反射及一般状态两部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2.2 婴儿6个月智能发育测评情况

两组婴儿6个月后的测试均无智能发育落后儿,实验组发育商测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正常新生儿生后已具有较好的行为能力,能与外界进行交流,行为神经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特别是视听定向能力、颈肌主动肌张力随日龄增长而增强[4]。42天婴儿在被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状态等方面同新生儿期比变化较小,行为能力,颈肌主动张力,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强,如果在这几方面扣分,反映脑功能受损,因此,42天婴儿NBNA评分应该较新生儿高。如果评分较低时,更能说明该婴儿可能会有脑神经损伤。本研究显示具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婴儿42天检查时NBNA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婴儿,而减分项目主要集中在行为能力、主动能力、被动能力。相关的影像学证实42天婴儿检查时NBNA对高危儿早期发现阳性率及准确率高[5]。

42天体检过程也是对婴儿父母(养育人)实施早期教育指导的过程。通过观看NBNA测查,让家长了解42天婴儿的应具备的能力,自己的婴儿在某些方面的落后。测查之后,根据NBNA评分情况,针对不同个体制定训练方案,实行个性化的早教指导,让家长体验对婴儿进行早期教育开发智力的可行性。从表1中发现6个月时实验组的发育商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早期干预可以促进脑损伤儿的行为发育,改善其预后,达到正常儿水平,未发生行为能力的落后,与国内文献报道相符[6]。对脑损伤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充分利用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强的时机,可促进患儿的代偿性康复,使伤残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促进早期智能发育。

综上所述,NBNA应用于儿保门诊42天婴儿常规体检,有助于脑损伤儿的早期筛查,并对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性意义。而与颅脑CT、脑血管多普勒、MRI等检查手段相比,对脑损伤儿的早期筛查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行强、评分易掌握,工具简便、经济等特点,更适宜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鲍秀兰.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329-341.

[2] 孙亚莲,俞红.儿保门诊应用新生儿行为测定的效果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8,23(4):469-470.

[3] 新生儿行为协作组.应用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预测窒息儿的预后[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3):210-211.

[4] 史俊霞,曾国章.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应用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620-621.

[5] 梁涛.新生儿行为测定在儿保门诊的实用性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1):96-97.

[6] 赵萍,邹小兵,周春梅,等.高危儿发育的早期干预治疗[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3):207-20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析甲亢性心脏病的心电图特征 下一篇:自体血回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