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生拖延问题研究述评

时间:2022-08-01 05:44:47

国内外大学生拖延问题研究述评

摘要:拖延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拖延行为比例正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行为已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对拖延的研究存在很多争议,文章基于以往研究结果,针对大学生群体对拖延的内涵、性质、及所导致的影响做了分析,以求为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 大学生;拖延行为;影响因素

Abstract: Procrastination is a common life, and influence on people's daily life increasingly, especially in college students, are rising proportion of procrastination, which has aroused strong concern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but so far, there are many disputes on the delay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of delay, connotation, na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to do the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日常生活中拖延行为是极其普遍的,几乎所有人都曾经拖延过。研究表明,近50%的人存在长期拖延和问题性拖延(Day,Mensink,&O’Sullivan, 2000; )。拖延行为在学生群体中同样普遍存在,有资料显示,学生群体的日常活动中,拖延行为者通常占1/3以上,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Kachgal, Hansen, & Nutter, 2001)。面对日益严峻的情况,探讨大学生拖延问题不仅有助于相关拖延理论的发展,对于改善当今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拖延的内涵

拖延( procrastination) 是一种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问题。传统研究一直将拖延界定为个体的自我调节失败行为,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并对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讨论。

认知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拖延的产生是源于非理性信念。Ellis 和 Knaus(1977)提出,拖延是在非理性的认知观念的作用下采取的非适应性的防御方式,无法在预先规定的时间内开始或完成一项任务的行为。其以此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提出克服拖延首先需要驳斥不正确的认知观念,建立理性的认知观念。但部分研究者并不同意该观点,Ferrari(2007)等人认为,拖延是一种理。他们考察了回避型拖延者和唤醒型拖延者的动机,结果发现,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和自尊,后者则是体验拖延带来的。

另外,也有学者将拖延归因于个人特质。Milgram(1998)提出拖延是一种个人特质,他表示个体若在某一领域存在拖延现象,在其它领域同样如此,它具有跨时间和情景的一致性。个体延迟开始或完全逃避必须在自我控制之下完成的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 是自我控制不足的表现。此类定义未体现拖延导致积极还是消极结果

Solomon和Rothblum(1984)则强调拖延带来的负性情绪体验,将拖延定义为个体对会体验到主观不适的任务进行的不必要的延迟行为。但Migram(1993)等人认为行为拖延与心理不适之间的相关很低;如果根据任务拖延和心理不适两方面的测验分数来界定拖延,就会把拖延严重但未感到心理不适的学生,与那些较少拖延但因拖延感到严重心理不适的学生混淆在一起。

由于拖延的定义繁多,鉴于在拖延的动机和结果方面还存在不同看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把拖延简单定义为有意的,经常性的,不必要的延迟开始或结束本来应该按时完成的任务的行为。

二 拖延的性质

传统上将拖延视为以延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出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的行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一种非理具有消极影响。研究也表明拖延与高水平的抑郁、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不良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绩效下降存在密切相关(Wolters ,2003)。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具有适应的。Chun & Choi(2005);表示拖延具有积极意义,是个体适应生活的一种模式,个体先把任务搁置在一边能减缓压力或焦虑,甚至有些人将任务延迟至最后再做反而能有不错的效果,在时间紧迫的状态之下执行任务更有效率。因此,拖延应有消极和积极之分。Angela等(2005)表示虽然积极拖延者在拖延的程度上与消极拖延者相同,但在时间的有目的使用、时间控制、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以及结果(包括学业成绩)等方面,他们更类似于非拖延者。这说明拖延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并不能单纯将其界定为会带来负性影响的行为。虽部分研究已经开始涉及拖延的积极影响,但成果相较于消极影响太过稀少。因此,对于拖延的积极影响可以作为未来探讨的热点问题。

三、拖延导致的影响

拖延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习惯,它给人们的学习、职业和个人生活制造了大量的麻烦,拖延者在他们达到迫近的最后期限时,会遭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还经受不能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任务带来的批评以及任务完成质量低劣带来的伤痛。但近年来出现一些观点表示有些类型的拖延也会带来积极影响,一部分拖延者并不会感到拖延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相反他们会因最后时候完成任务而感到兴奋,同时任务完成质量也不会降低。

(一) 心理健康

由于研究者们对拖延的概念、性质等理解的不同,造成了拖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结果积极、消极的差异

一种观点表示,长期以来,对拖延的研究大部分是将拖延视为消极的、有害的,与一些负性人格特征存在正相关(毕重增,彭香萍,2005),在这些消极拖延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中,不论是唤醒性还是回避性拖延都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研究者提出在拖延上得分很高的大学生与诸如极度压抑、焦虑、自尊心低落等相关(Seneeal,1995)。

另一种观点表示,拖延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并对积极拖延进行了相关研究(Chun,2005),发现积极拖延者喜欢在压力下工作。当处于最后限期时,他们觉得富有挑战性和有动力,这使他们免于消极拖延者的那些内疚和抑郁的情绪体验。总之,压力偏好的时间知觉与行为将减少积极拖延者的压力与抑郁,引起生活满意度以及学业成绩的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说,积极拖延也是有利于心理健康。

(二) 工作绩效

在考察拖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时,大多数研究都发现拖延会影响个体的努力,减慢工作进度,造成压力并降低工作有效性。不拖延者比起拖延者自我效能感更强,生产效率更高,也更容易在各方面取得成功。但Chu&Choi(2005)认为积极拖延者将任务延迟是因其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他们故意拖延来制造这种压力并且在时间紧迫的状态下执行任务会更有效率。

四、评价与展望

近些年来,各领域研究者们对拖延问题作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该领域研究上仍然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从研究的理论方面看,有很多学者从不同领域提出了解释拖延内涵的理论,尽管每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拖延的实质,都对描述拖延的心理机制有所贡献,但要想以此为依据对拖延问题作出完整而有力的解释,目前还有一定困难。因此,就理论来说还需更为综合的理论基础(Van Eerde,2003)。就研究手段来看,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拖延行为时多采取自陈式量表来进行评估,很难考察具体任务情境下的拖延程度,因此在解释复杂的拖延动机时,自陈式量表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但是,近年来,设计具体的任务情境和采取实验法探讨拖延的心理机制,已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趋势。而在量表的使用方面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即大多数研究中所使用的自我报告量表均来自于国外,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差异,要研究中国被试的拖延行为,最好依据中国文化背景重新编制出一套有效的测量问卷。在对拖延结果的研究中,大多数都把拖延当作是一种不良行为表现加以研究,对于拖延行为的积极意义在今后可以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文献:

[1] Day V, Mensink, D, O’Sullivan M. Pattern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J]. Journal of College Reading and Learning, 2000,30: 120 -134.

[2] Kachgal M M, Hansen L S, Nutter K J.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prevention/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ducation,2001(25), 14 -24.

[3]Ferrari, Joseph R, Driscoll, Mark, Diaz-Morales, Juan Francisco. Examining the self of chronic procrastinators:Actual,Ought,and Undesired Attributes[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2007(5),115-123.

[4] Sene’cal, C., Koestner, R.,Vallerand, R. J. Self-regulation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5(135), 607-619.[7] Silver M. Procrastination. Centerpoint, 1974(1),49 -54.

[5] Ellis A, Knaus W J.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 New York:Signet Books,1977

[6] Solomon L, Rothblum E.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Frequency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correlate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ehology,1984(31):503-509.

[7] Milgram N A, Batori G, Mowrer D. Correlate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3(31)487-500.

[8] Wolters C A. Understanding procrastination from 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95),179 –187.

[9]Chu A H C, Choi J N. Rethinking procrastination: Positiveeffects of “active”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on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5(14), 245-264.

[10] 毕重增,彭香萍.拖延: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区分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6,10-13.

[11] Van Eerde, W. (2003). A meta-analytically derived nomological network of procrastin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5,1401–1418.

上一篇:浅谈在输电线路中应用节能导线的经济效益 下一篇:探析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