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比较影响行为表现―不同类型高自尊的作用

时间:2022-08-01 04:58:40

摘 要:已有研究表明,上行比较对高自尊个体产生积极效应。然而鉴于高自尊包括安全性高自尊和防御性高自尊,有必要在上行比较影响不同任务领域内的行为表现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探讨高自尊的不同类型对上行比较与行为表现之间关系的影响。两个实验均采用高自尊类型、上行比较和任务领域一致性的2×2×2混合因素设计,不同之处在于其分别采用创造性测验和非创造性的语词测验作为不同领域任务。结果表明,防御性高自尊个体没有像安全性高自尊个体那样采取领域转换策略来修复自我关注,由上行比较所引起的领域转换只对安全性高自尊个体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安全性高自尊;防御性高自尊;上行比较;领域;行为表现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1-0036-07

1 问题提出

自Festinge(1954)提出社会比较理论以来,研究者致力于探讨社会比较在自我评价及行为表现方面所引起的效应。其中,上行比较是关注的焦点之一,上行比较是Wheeler等人首次提出的观点,指个体与一个比他自己优秀的目标进行比较(Suls & Wheeler,2000)。

研究表明上行比较可能引发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前者即同化效应,后者即对比效应。同化效应即与更优秀的目标做上行比较会导致积极的结果(Blanton & Stapel,2008),例如Stapel和Suls的实验发现,相比控制组来说,被要求进行上行比较的被试的自我评价有了显著提高(Stapel & Suls,2004)。对比效应即与更优秀的人做比较会导致消极的结果(Blanton & Stapel,2008),例如,Collins(1996)认为当人们预期自己将要与一个更优秀的个体相比时可能会降低自我评价。

那么,何种情况下会导致同化效应而何种情况下又会导致对比效应?已有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致涉及到效应变量、任务领域的一致性、人格三个方面的因素。

Johnson和Stapel的实验结果发现,接受了上行比较被试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控制组,而实际的任务成绩却显著地高于控制组(Johnson & Stapel,2007)。他们的解释是,上行比较会对个体的自我关注造成威胁,因此个体的自我评价会降低,导致之后的行为表现得到提高,提高任务表现是个体修复受到威胁的自我关注的一种策略。因此,Johnson和Stapel的研究表明,效应的性质会因效应变量(自我评价还是行为绩效)的不同而不同,具体来说,上行比较在自我评价方面会引发消极的效应,但在行为绩效方面会引发积极效应。

第32卷第1期

连 丽等 上行比较影响行为表现―不同类型高自尊的作用

心理学探新2012年

Johnson和Stapel还探讨了任务领域的一致性对上行比较在行为绩效方面的效应的影响。全体被试的专业均为人文专业,他们被分为三组:高威胁组、低威胁组、控制组,其中,高威胁组被试阅读上行比较材料,其内容是一位人文专业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获得8000元奖励;低威胁组被试也阅读上行比较材料,其内容是一位自然科学专业的大二学生由于其出色的逻辑分析能力而获得了8000元奖励;而控制组被试则阅读与社会比较无关的中性材料。随后,被试完成6道逻辑推理题和1项多种用途任务。结果发现,高威胁组被试在逻辑分析任务(即比较领域与任务领域不一致的情形)中的成绩优于语言表达任务(即比较领域与任务领域一致的情形)中的成绩,在逻辑分析任务中,高威胁组的成绩优于控制组,但在语言表达任务中,高威胁组和控制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控制组和低威胁组的被试在两种任务上的表现都没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上行比较情境中,自我关注受到较高威胁的被试在与比较领域不相同的任务上的成绩会明显提高,而在与比较领域相同的任务上的成绩则不会发生变化。研究者认为,假如上行比较导致自我关注受到严重威胁,个体会倾向于退出原比较领域而进入一个不同的领域,通过在新领域中成绩的提高去修复自我关注。

除了上文所述的效应变量因素和任务因素之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上行比较的效应。其中,自尊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因素,它对上行比较的效应的影响受到了研究者的较多关注。关于自尊对上行比较的效应的影响,早期研究倾向于认为自尊水平高的情况下会发生同化效应而自尊水平低的情况下会发生对比效应。Aspinwall 和Taylor(1993)的研究就发现低自尊且在学业方面受到高威胁的被试在下行比较情境中其自我评价及成功预期均会明显提高;相反,高自尊被试无论是在高威胁还是在低威胁情况下,都是在上行比较情境中出现自我评价及成功预期的增加。也就是说,高自尊个体比低自尊个体在受到威胁之后更倾向于进行自我提升(Smith,1995)。

但是,高自尊包含着不同的亚型:安全性高自尊和防御性高自尊;安全性高自尊即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都处于较高水平,而防御性高自尊意味着内隐自尊较低而外显自尊较高(Schneider & Turkat,1975)。因此,研究者认为有必要更细致地考察高自尊对于上行比较效应的影响(Aspinwall & Taylor,1993)。若干研究报告了防御性高自尊所引发的消极效应:当他们接受关于任务的消极反馈时会表现出比其他个体更低水平的自我调节能力(Lambird & Mann,2006)。Jordan,Spencer和Zanna(2003)认为高自尊个体都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但关键在于,安全性高自尊的人对这些自我概念的确信程度更高,而防御性高自尊的人却对其积极自我概念具有潜意识的自我怀疑,当他们遇到自我威胁或挑战时,这些自我怀疑就进入意识,促使个体采用维持自我意象的方法来保护积极的自我概念。

由于防御性高自尊等概念的提出,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尊对上行比较效应的影响。虽然研究者倾向于认为,高自尊个体在上行比较后自我评价及成功预期两个方面都会出现同化效应,但如果考虑到其内隐自尊的水平的不同,安全性高自尊和防御性高自尊个体在实际的任务绩效方面的效应是否会有所不同?Johnson和Stapel(2007)发现,上行比较情境中,个体在新领域中的成绩会提高而在原领域中的成绩则不会出现这种变化,那么,这种倾向在防御性高自尊和安全性高自尊个体中是否会表现出一定差异?研究试图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自尊对于上行比较在任务绩效方面的效应进行探讨。研究假设,在与比较领域不同的任务上,安全性高自尊被试在上行比较情境中其行为绩效会提高,但防御性高自尊被试即使在与原有领域不同的任务上其行为绩效也会下降。安全性高自尊被试比防御性高自尊被试更有可能运用领域转换策略。

此外,在Johnson和Stapel(2007)的研究中,尽管他们发现高威胁组被试的逻辑分析任务成绩优于语言表达任务成绩,但由于他们在实验中采用多种用途任务作为语言表达任务,亦即领域一致性任务,那么,这里就存在着领域一致性与任务性质这两个变量之间的混淆,因为多种用途任务实质上是一个创造性任务,通常用来对发散思维进行测量。因此,他们的实验结果有可能体现的不是一致性领域的任务和不一致领域的任务这一差异所导致的效应,而体现的是由非创造性任务和创造性任务这一差异所导致的效应。作为一种创造性任务,多种用途任务可能比普通的非创造性的任务对于上行比较更为敏感、更容易遭到破坏性影响,在创造性任务中个体进行上行比较可能的确会导致绩效的降低;反过来说,设若采用普通的语言表达任务,个体的绩效是否有可能不出现降低呢?为了进一步确认被试在逻辑分析任务与语言表达任务上的成绩差异的确是由不同领域任务上成绩的提高所导致、而非由创造性任务上成绩的降低所导致,研究试图对这领域一致性和任务性质这两个变量做出区分。因此,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中,不同领域的任务采用的是创造性的语言任务,而实验二中,不同领域的任务采用的是与创造性无关的普通语言任务,从而探讨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新领域任务中不同高自尊对于上行比较是否具有相同的效应。实验假设是,无论采用普通任务还是创造性任务,不同高自尊在对上行比较的影响上具有相同的效应,即采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不一致领域任务时,安全性高自尊被试均比防御性高自尊被试更有可能表现出领域转换策略。

2 实验一

2.1 方法

实验一采用2(高自尊类型:防御型高自尊,安全型高自尊)×2(上行比较:有比较,无比较)×2(任务领域的一致性:相同领域,不同领域)的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任务领域的一致性为被试内设计。

2.1.1 被试

被试为某大学理工科三年级的学生82名(男39人,女43人)。

2.1.2 实验材料

1)Rosenberg自尊问卷(RSES,Rosenberg,1965)。该问卷用于测量外显自尊(α=0.86),由10个条目组成,4级评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2。

2)内隐自尊测量程序(IAT)。IAT程序由Greenwald等人首次提出,用来测量内隐自尊(α=0.88)(Greenwald,Jordan,& Schwartz,1998)。实验为个别施测,程序自行记录被试每次反应的反应时。研究所用词汇基本参照蔡华俭(2003)的IAT程序。内隐自尊的指标为不相容任务和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差值越大表示内隐自尊越高。

3)启动材料。为启动上行比较,让被试(理工科大三学生)阅读一则信息,其主要内容为:小于平均年龄的理工科大三学生小明因为分析和数学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在一次逻辑推理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以及1000元奖金。对于年龄以及专业的强调是为了更强烈地引发对自我的威胁(Johnson & Stapel,2007)。控制组被试则阅读一篇科技方面的中性信息。

4)自我评价问卷。为验证比较信息是否达到了威胁被试自我关注的目的,需通过对自我评价的测量来进行操作检验。自我评价采用Johnson和Stapel(2007)实验中三个项目的自我评价题目(α=065):“我感觉自己很优秀”、“我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和“我对自己能够理解周围事物而充满信心”,题目在5点量表上作答。研究中的α系数为α=0.68。

5)相同领域任务。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题6道。指导语中告诉被试,以下是6道逻辑推理题,能够反映其在理工科分析性任务中的表现。在40名理工科大三学生中对这6道题进行的预测表明,70%的被试答对4道以上的题目,可见题目难度较低。

6)不同领域任务。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语言版(TTCT-V)中的空罐子任务。此任务是让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并且准确地写出易拉罐独特的、新颖的用途。按照TTCT-V评分手册中关于空罐子任务的计分方法来计分,总分是三个维度(流畅力、变通力和独创力)的Z分数总和的平均数。测验的评分者信度为0.80~0.90之间,复本及分半信度在0.70~0.90之间。

2.1.3 程序

被试筛选阶段。首先给115名被试施测外显自尊的问卷,筛选出超过中数的82名高自尊个体。然后对82名被试独立施测内隐自尊测验(IAT),从中区分出内隐自尊较高(标准分大于零)的被试(40人)、内隐自尊较低(标准分小于零)的被试(42人),这两组被试分别是安全性高自尊被试和防御性高自尊被试。

正式实验阶段。将安全性高自尊组和防御性高自尊组的被试进一步分别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上行比较而一组则无比较,其中上行比较组被试阅读上行比较信息而无比较组则阅读中性信息,然后进行自我评价条目的作答,之后,完成逻辑推理题以及空罐子任务。所有被试均先做逻辑推理任务再做空罐子任务。

2.2 结果

2.2.1 操作检验

对自我评价的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有比较组被试的自我评价(x=10.25,s=1.15)显著地低于无比较组被试(x=11.05,s=0.99),t(80)=-3.378,p=0.001。这说明上行比较确实威胁到了有比较组被试的自我关注。

2.2.2 高自尊类型、任务领域的一致性、上行比较对任务成绩的影响

在结果分析前,首先将相同领域任务和不同领域任务的分数转化为Z分数,其中不同领域任务的创造性测验要先将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维度的分数分别转换成Z分数,再将三个Z分数相加求平均数,如此得出创造性总分。以两种测验的成绩作为因变量,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2(高自尊类型:防御性高自尊,安全性高自尊)×2(上行比较:有比较,无比较)×2(任务领域的一致性:相同领域,不同领域)的混合因素方差分析。各单元组被试的描述统计见表1。

结果显示,高自尊类型、上行比较和任务领域的一致性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7,156)=3.447,p=0002。一阶交互作用表明,上行比较上的单纯主效应表现为:在相同领域任务中,对于防御性高自尊(有比较x=-0.50,s=0.96;无比较x=0.33,s=1.07,t(40)=-2.676,p=0.011)和安全性高自尊(有比较x=-0.23,s=0.80;无比较x=0.41,s=0.90,t(38)=-2.373,p=0.023)被试而言,均是有上行比较的情况下其任务成绩要明显低于无上行比较的情况;而在不同领域任务中,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高自尊被试而言,有、无上行比较的情况下被试的任务成绩均无显著差异。

任务领域一致性上的单纯主效应表现为:对于防御性高自尊被试而言,在有比较和无比较的情况下,相同领域任务成绩与不同领域任务成绩之间的差异都是不显著的;而对于安全性高自尊被试而言,在有比较的情况下,不同领域任务的成绩(x=030,s=0.90)要显著地高于相同领域任务的成绩(x=-0.23,s=0.80),t(38)=-1.953,p=0.058,而在无比较的情况下,两种领域的任务成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高自尊类型上的单纯主效应表现为:在有上行比较的情况下,在不同领域任务中,防御性高自尊被试(x=-0.27,s=0.56)的任务成绩显著低于安全性高自尊被试(x=0.30,s=0.90),t(39)=-2.453,p=0.019,而在相同领域任务中,两种高自尊被试的任务成绩无显著差异;在没有上行比较的情况下,无论是相同领域还是不同领域,两种高自尊类型的被试的任务成绩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两种任务下的交互作用图见图1和图2。

2.3 小结

当任务为相同领域时,所有接受了上行比较威胁的被试的成绩均要明显低于所有无比较组的被试,说明所有接受了上行比较的被试都有明显地退出相同领域任务的趋势;而任务是不同领域的并且进行了上行比较的被试,他们的高自尊类型对成绩影响的差异是显著的,安全性高自尊个体在不同领域上的得分明显地高于防御性高自尊个体,而当任务是不同领域的但没有经过比较的被试,其高自尊类型对成绩的影响是没有显著差异的;同是接受了上行比较的被试,防御性高自尊个体的相同领域任务和不同领域任务的成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安全性高自尊个体的不同领域任务成绩却显著地高于相同领域任务成绩;这验证了假设,所有受到上行比较威胁的个体在相同领域任务中的成绩都会有所下降,但却并非所有的个体都会在不同领域任务上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受到高自尊类别的不同而不同的。

3 实验二

3.1 方法

与实验一类似,实验二也采用2(高自尊类型:防御型高自尊,安全型高自尊)×2(上行比较:有比较,无比较)×2(任务领域的一致性:相同领域,不同领域)的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任务类型为被试内设计。

3.1.1 被试

被试为某大学理工科三年级的学生96名(男42人,女54人)。

3.1.2 材料

实验二在外显自尊测量、内隐自尊测量、自我评价、比较信息以及相同领域任务的测验上所使用的工具都与实验一是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将不同领域任务换成一种与创造性任务不相关的语言任务。选择6道成语接龙题目。首先对60名大三学生就成语接龙题目进行预测,结果发现,有24人完全答对题目,9人只做对三道或三道以下的题目,可见题目难度较低。

3.1.3 程序

程序与实验一的一致。先给120名被试施测外显自尊的问卷,筛选出高自尊的个体96人进入接下来的实验。再经过内隐自尊的实验程序将被试分成安全性高自尊和防御性高自尊的两组。两组被试分别阅读比较信息或中性信息,随后进行自我评价题目的回答;最后进行两个领域的行为任务测验。

3.2 结果

3.2.1 操作检验

自我评价分数的结果显示,有比较组被试的自我评价(x=9.38,s=0.98)显著地低于控制组被试(x=11.58,s=1.22),t(94)=-9.785,p

3.2.2 高自尊类型、任务领域的一致性、上行比较对任务成绩的影响

首先,仍然是将两种领域的分数转换成Z分数,再同实验一一样进行三因素的混合因素方差分析。各单元组被试的描述统计见表2。

结果显示,高自尊类型、上行比较与任务领域的一致性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7,184)=4.126,p

任务领域一致性上的单纯主效应表现为:对于防御性高自尊的被试而言,在有比较和无比较的情况下,其在两种领域任务上的成绩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对于安全性高自尊被试而言,在有比较的情况下,其不同领域任务上的成绩(x=0.40,s=1.20)要显著高于相同领域任务上的成绩(x=-0.46,s=1.04),t(42)=-2.523,p=0.015。

高自尊类型上的单纯主效应表现为:在相同领域任务中,有、无上行比较的情况下,两种高自尊类型的成绩无显著差异;在不同领域任务中,在有上行比较的情况下,防御性高自尊被试的成绩(x=-034,s=0.92)要显著低于安全性高自尊的被试(x=0.40,s=1.20),t(46)=-2.412,p=0.02,而在无比较的情况下,差异是不显著的。两种任务下的交互作用图见图3和图4。

3.3 小结

实验二的结果基本上验证了假设:即使换作与创造性无关的普通语言任务也依然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所有接受了上行比较的被试,其相同领域任务的成绩均要低于不同领域任务;在不同领域任务中,接受了上行比较的安全性高自尊被试的成绩要明显高于接受了上行比较的防御性高自尊被试;防御性高自尊被试无论是在有比较还是无比较的情况下,其两种任务上的成绩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而安全性高自尊被试却在有比较的情况下,其不同领域任务成绩要显著高于相同领域任务成绩。这些结果都再次验证了实验一的结论,并说明结果并不是由非创造性任务和创造性任务,即任务性质这一差异所导致的,而是由领域的一致性所引起的。

4 讨论

4.1 不同类型的高自尊个体是否都会出现领域转换策略?

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类型的高自尊个体而言,上行比较在行为绩效方面的效应是不同的。而已有研究多是在自尊水平上探讨个体抵御自我评价威胁所运用的策略,认为高自尊者在受到消极反馈之后往往会采取领域转换策略来进行自我提升,如Joanne,Maria 和 Kathryn(1994)发现当个体受到社会比较的威胁时,高自尊个体更多地会寻求在其他方面进行比较,以此来维持自我关注。然而,并不是所有高自尊的人都能够积极的应对威胁和失败,人们在追求高自尊的道路上有时也会出现功能失常的行为(Blaine & Crocker,1993;Crocker & Park,2004)。当前的研究将高自尊分为防御性高自尊和安全性高自尊,防御性高自尊的人为了保持高自尊会不正确地对待消极反馈,忽视失败或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Neff & Vonk,2009),因此有必要研究防御性高自尊与上行比较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了防御性高自尊对上行比较后的行为表现带来了消极影响,其个体由于自我关注受到威胁而没有有效地采取领域转换策略。反过来说,在新领域任务上,上行比较也没有对防御性高自尊个体产生积极影响。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高自尊的不同类型与社会比较以及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等方面都是有意义的。

4.2 任务领域的一致性是否影响到上行比较的效应?

在有关社会比较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们就曾探讨过比较维度或领域对个体修复自我关注所起的作用,

如Tesser(1988)提出的自我评价维护模型(SEM)认为被其他人超越会威胁到自我评价,个体可能会通过降低比较维度对自己的重要性而去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Steele(1993)提出的自我确定理论认为,当人们在某个领域遭遇威胁或失败时,他们会通过关注自身的其他积极的领域来弥补自我关注。Johnson和Stapel(2007)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领域转换对受到上行比较威胁的个体的实际行为表现的影响这一问题。而研究则更进一步从高自尊的不同水平这一角度出发,领域转换策略并不适用于所有高自尊个体,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高自尊类型的不同所导致的。领域转换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只出现在安全性高自尊个体中,因为他们在失败面前仍能够保持积极的自我态度;防御性高自尊个体会由于自身对于失败反馈的消极对待而没有及时地采取领域转换的策略去修复自我关注,因此他们在与比较领域不一致的任务中的成绩就不像安全性高自尊个体那样有明显的提高。

4.3 任务性质对于上行比较在不同类型高自尊个体中的效应是否具有影响?

实验二在实验设计不变的情况下,将多种用途任务换成了非创造性的普通语言任务,结果与实验一一致,并不是任务性质而是任务领域一致性对上行比较在不同类型高自尊个体中的效应产生的影响,即无论是采用创造性的任务还是非创造性的普通任务作为不同领域任务,高自尊类型对于上行比较在行为绩效方面的效应都是相同的。实验二回答了人们容易对任务性质的影响产生的质疑。

5 结纶

研究探讨了高自尊类型、任务领域一致性和上行比较这三者对个体的实际行为表现的影响。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证明了领域转换策略并非具有普遍性而是有其适用条件的,只有安全性高自尊个体会在受到上行比较威胁时采取领域转换策略;同时,研究者也澄清了研究在任务性质与任务领域一致性上的混淆。研究揭示了自尊这一个体差异变量对上行比较中领域转换策略使用的影响。由此可以推广到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当学生受到了来自学业失败的反馈时,我们能够进一步解释不同类型高自尊个体所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以及在各个学科中不同的行为绩效表现,从而引导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学生正确面对学业上的失败,充分认识自己在不同学科上的表现,有的放矢地提高成绩。

另外,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实验中任务领域的一致性因素作为被试内变量,每个被试都是先做相同领域任务再做不同领域任务,研究者没有进行一定的顺序平衡,今后的实验可以进一步考虑。其次,不同类型的高自尊者在自我调节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Baumeister et al.,1993;Lambird & Mann,2006),但研究中没有涉及自我调节变量,未考虑自我调节是否在上行比较和实际行为表现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一问题,今后的研究可以去探讨。

参考文献

蔡华俭.(2003).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心理学报,35(6),796-801.

Aspinwall,L.G.,& Taylor,S.E.(1993).The 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 direction,threat,and self-esteem on affect,self-evaluation,and expected suc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4,708-722.

Baumeister,R.F.,Heatherton,T.F.,& Tice,D.M.(1993).When ego threats lead to self-regulation failure: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high self-estee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4(1),141-156.

Blaine,B.,& Crocker,J.(1993).Self-esteem and self-serving biases in reactions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vents:An integrative review.In R.F.Baumeister(Ed.),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pp.55-85).Hillsdale,NJ:Erlbaum.

Blanton,H.,& Stapel,D.A.(2008).Unconscious and spontaneous and complex:The three selves model of social comparison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4(6),1018-1032.

Collins,R.L.(1996).For better or worse:The impact of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s on self-evaluations.Psychological Bulletin,119(1),51-69.

Crocker,J.,& Park,L.E.(2004).The costly pursuit of self-esteem.Psychological Bulletin,130,392-414.

Festinger,L.(1954).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Human Relations,7,117-140.

Greenwald,A.G.,Jordan,E.M.,& Schwartz,L.K.(1998).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5),181-198.

Joanne,V.W.,Maria,G.B.,& Kathryn,L.(1994).Strategies of social comparison among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Self-protection and self-enhance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7,713-731.

Johnson,C.S.,Stapel,D.A.(2007).No pain on gain: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upward comparisons lead to better performa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2(6),1051-1067.

Jordan,C.H.,Spencer,S.J.,& Zanna,M.P.(2003).“I love me...I love me not”:Implicit self-esteem,explicit self-esteem,and defensiveness.In S.J.Spencer,S.Fein,M.P.Zanna,& J.M.Olson(Eds.),Motivated social cognition:The Ontario Symposium(Vol.9,pp.117-245).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Jordan,C.H.,Spencer,S.J.,Zanna,M.P.,Hoshino-Browne,E.,& Correll,J.(2003).Secure and defensive high self-estee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5,969-978.

Lambird,K.H.,& Mann,T.(2006).When do ego threats lead to self-regulation failure?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defensive high self-esteem.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2,1177-1187.

Neff,K.D.,& Vonk,R.(2009).Self-compassion versus global self-esteem:Two different ways of relating to oneself.Journal of Personality,77(1),23-50.

Rosenberg,M.(Ed).(1965).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neider,D.J.,& Turkat,D.(1975).Self-presentation following success or failure:Defensive self-esteem models.Journal of Personality,43,127-135.

Stapel,D.A.,& Suls,J.(2004).Method matters:Effects of explicit versus implicit social comparisons on activ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7(6),860-875.

Smith,S.,& Petty,R.E.(1995).Personality moderators of mood congruency effects on cognition:The role of self-esteem and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8,1092-1109.

Steele,C.M.,Spencer,S.J.,& Lynch,M.(1993).Self-image resilience and dissonance:The role of affirmational resourc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4,885-896.

Suls,J.M.,& Wheeler,L.(Eds).(2000).Handbook of social comparison: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Plenum Press.

Tesser,A.,Millar,M.,& Moore,J.(1988).Some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reflection processes:the pain and pleasure of being clos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4,49-61.

Upward Comparison Affect Performance―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High Self-esteem

Lian Li Wang L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chool of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

Abstract:Som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upward comparison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dividuals with high self-esteem.However,high self-esteem is identified with two types:the defensive high self-esteem and the secure high self-esteem.It’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functions of the types of high self-estee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pward comparison and performance.

In two experiments,we both used a mixed experimental design of 2(the type of high self-esteem)× 2(upward comparison)× 2(the consistency of task domains).The difference of two experiments is that they respectively used the creativity test and idiom game as the different domain task.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only the secure high self-esteem individuals are likely to obviously take the strategy of changing domains after they are subjected to threats of upward comparison.

Key words:secure high self-esteem;defensive high self-esteem;upward comparison;domain;performance

上一篇:4~8年级学生几何类比推理问题解决认知诊断 下一篇:“红色旋律”凝铸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