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时间:2022-08-01 03:16:10

利用“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摘要】 挖掘讨论与交流板块内容蕴含的多种功能,恰当地运用讨论与交流板块的内容,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 讨论与交流 培养 能力

2005年秋,广东开始实行新教材,我校采用粤教版教材。粤教版教材的讨论与交流板块突出地反映了教改的理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教材中几乎每节都安排有讨论交流板块,有的甚至有两块。挖掘"讨论与交流",利用其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经深入研究"讨论与交流"板块,我发现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利用"讨论与交流"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教材在每节内容的开始部分引入内容后,都是先介绍该节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学生接触到新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后,常感到抽象、空洞和模糊。利用"讨论与交流",深入理解,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或规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如必修1的第四节《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这节,在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前,有这一讨论与交流:

一架飞机以200/s的速度匀速飞行;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经过20s后,其速度变为20m/s;一位运动员冲刺后的速度由10m/s经过5s后变为0。

1. 谁的速度变化最大?谁的速度变化最小?

2. 谁的速度变化要快一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 速度的大小和速度的变化有关吗?

利用该"讨论与交流"的三个事件和提出的五个问题,让学生先明确速度这一物理量,以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量,用速度变化量不能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变化无关;如何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呢?再引出加速度这一物理量。引出加速度后再回到"讨论与交流"结合这三个事件来比较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这三个物理量,学生对这三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就有比较具体和清晰的认识了。

二、利用"讨论与交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用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证明理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不是空洞的,而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是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指导人民更方便地生活,科学地工作。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就有这样的特点,且相对简单具体,所以初中学生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物理成绩也较好,升入高中后,感到高中物理内容抽象,很难以理解,遂对物理也失去兴趣,物理成绩一落千丈。新教材的"讨论与交流"板块就能起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在必修1的《弹力》一节内容中就有:

如图3-1-8所示,将一把直尺架在两本书之间,用力向下压直尺,观察直尺的形变,并分析其产生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结合这种情况,讨论生活中桥梁的最大承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就可得出尺子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与尺子的材料、跨度、厚度这些因素有关,桥梁最大承受力也与桥梁的材料、跨度和厚度这些因素有关。

在《力的等效替代》一节有:

如图3-3-4所示,两个小孩共同提起一桶水和一个大人单独提起同一桶水,效果相同吗?

通过讨论与交流,就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甚至体会到什么是力的等效,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等,通过这些例子,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高中物理,特别是力学部分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的理论,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蕴含着物理理论,物理理论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真实的,让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学习成绩也自然就会好。

三、利用"讨论与交流"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有效地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子女在家庭中占绝对中心地位,优裕的家庭环境,物质条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平时不乐意与人交流,遇事不与人协调,走出社会后经常碰壁,遇挫折后要么没有勇气面对社会,在家里封闭起来,成为啃老族;要么仇恨社会,泄愤于社会,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校园惨案正是这一类人这种心态所致。有了讨论与交流这一平台,一定程度上迫使学生参与交流,解除学生的自我封闭,让学生了解彼此的思想、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交流等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四、利用"讨论与交流",可让学生被动接触、不自觉地使用物理方法,丰富学生的物理方法,形成物理思想。

"讨论与交流"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方法,如选修3-2中第一章第2节有:

(一) 利用蹄形磁铁的磁场。

如图1-2-1(a)所示,将ab和电流表连接组成闭合电路。

1、当导体ab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2、当导体ab在磁场中做与磁感线平行运动时,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3、借助图1-2-1(b),分析当ab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穿过由导体ab和电流表组成的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情况。

(二) 利用条形磁铁的磁场。

如图1-2-2所示,将螺线管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成闭合电路。分别把条形磁铁插入螺线管,然后静止在螺线管中,最后从螺线管中,观察以上三个过程中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分析螺线管中磁通量变化情。

(三) 如图1-2-3所示,用导线把一个大螺线管B与电流表连接成闭合电路,套在大螺线管B中的小螺线管A通过滑动变阻器、开关与电源连接。怎样才能使大螺线管B中有电流产生按表1-2-1的要求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课本在实验后提出讨论与交流:上述三个实验都产生了感应电流,它们间有何共同点?

这就迫使学生要分析每个实验的导体ab运动、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大小及变化、电流的有无、电流是否变化等方面有何特点,它们中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就使学生要利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方法。每个讨论与交流都蕴含着众多不同的物理方法,通过一个个讨论与交流,使学生掌握物理方法,形成合乎物理体系、规律、方法和逻辑的物理思想。

五、利用讨论与交流可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认清知识的本质。

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本质,容易与学过的知识发生混洧,有些讨论与交流征对刚学的知识提出实际的生活问题,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比较用新旧知识来解决问题时,哪种更科学,更符合事物本质特征,从而掌握新知识的特征。如选修3-3有:

现在你对表面张力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比重比水大的硬币可以被水的表面托住,不会沉到水里?跟同学讨论和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会积极开动脑筋:什么力使硬币不会沉下去呢?是浮力?拉力?电场力?磁场力?还是刚学过的液体表面涨力?让学生想是什么施力物体,学生就可排除拉力电场力和磁场力,剩下浮力或是液体的表面张力。到底是哪种力呢?学生观察液体和硬币接触处的液面形态,比较木块在水中受浮力时的木块和水接触处的液面形态,学生发现木块是有一部分浸在水中的,而硬币是没有浸在水中的,只是躺凹陷处的水面上,而没浸在水中。由此,学生可清楚地认识到:是液体的表面张力使硬币不会沉到水里。

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较多,教师必须优化时间安排,才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注意安排好"讨论与交流"板块,才能做到以上几点作用,不显累赘。经过摸索,我认为可根据每节的教学内容和"讨论与交流"的深度和难度,可选以下几种方式使用它。

1、课堂内讨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有些讨论与交流比较简单,只是起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简单运用刚学的知识,总结实验规律等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在课内时间进行,做到及时观察讨论总结。如:

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是相互抗衡的两个方面。分子作用力使分子有序排列,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却使分子排列趋向无序。你了解了上述观点后,能不能具体谈一下,为什么物质三种不同聚集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可以相互转化及其基本区别?

有些讨论与交流的难度较大,涉及的物理方法较多,知识点多,需要找课外资料,需要的时间长,需要多人配合才容易完成,我通常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准备,指导学生,指定学生在某一时间进行总结。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且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准备完成。如:

阅读资料活页,举出一些你身边应用纳米材料的事例;展开你的想像力,漫谈纳米技术的未来。

、有些讨论与交流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果的,必须让学生在课后讨论,不指定讨论结果,让学生在讨论中扩展知识面,了解事物的矛盾性、多面性,知道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掌握物理方法。如: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体现了光的粒子性,而我们从前面所学习的光学内容已知道,光也可以产生干涉和衍射,这是光的波动性,那么你认为光究竟应该是粒子还是波?

根据讨论与交流的难度不同、需要研究的深度和课堂时间的充裕量,可采用不同形式的方式进行。

一、难度小、深度要求不高、课堂时间较充裕的,可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按既定的分组(我是采用4人一组,前面2人转身与后两人共4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得到明确的结论,再由各组选定代表发言。

二、难度较大的且需要准备较多的材料,课堂时间又较紧的,我通常把全班学生分为4个大组进行。每个小组都由小组长组织,小组长在课外安排各组员的具体任务,安排在具体的时间完成组内的讲座得出结论,教师在恰当的时间(下节课前的5分钟、自习课或其他时间)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

通过在恰当的时间展开不同形式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讨论与交流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亮点,挖掘这一板块的功能,恰当地利用它的功能,利于教材内容的教学,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实现新课程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上一篇:初中学生互动小组运用之我见 下一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