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细节中琢磨出“大”文章

时间:2022-08-01 03:08:56

在“小”细节中琢磨出“大”文章

生活中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小小的场面、甚至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挂件……在这个细节上反复推敲、反复描写、反复思考,精雕细琢,达到生动描写人物、深化文章主旨的目的,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以小见大”。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呢?

一、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

要在细微处看到事物的大,往往借助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写得越细腻、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表现的思想、道理就越深。苏教版基本篇目中有很多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如《枣核》《变色龙》《窗》等等,可见,许多作家都是善于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的。

二、在有价值的生活“小”事中展现“大”

也许有人会问,“生活”还分有价值与无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写进文章里就有区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也就是要求我们学生精心提炼生活。有一次周记,我布置学生写一篇《爱是__》的半命题作文。有一些学生写得不同凡响,构思不落俗套。一位女生这样写道:“早上,吃着妈妈烧好的热气腾腾的一碗面条,突然觉得:也许面的味道会在汤里淡化,但妈妈的爱却在我的心里不断加浓。每日不同样的早餐,包含的是妈妈那颗炽热的爱女之心。”由此,她读懂了“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另一个学生写的也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写作业。突然,厨房里传来一声碗被打破的清脆的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四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记叙、抒情,真情不知不觉流露在笔端,最后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没有矫饰,没有夸张,真实可信。

三、用丰富的联想实现“小”到“大”的提升

有的人善于在日常的平凡小事中发现某些潜在的规律,这是因为他们有独到的眼光,丰富的联想。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可以提升材料的层次。,它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开阔写作的视野,从而达到文章表达“以小见大”的目的。如《海燕》,作者由高傲飞翔、勇敢搏击风浪的海燕联想到坚强无畏、热切渴望革命风暴到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有一位学生在《让的技巧》中写到:“江水很是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底的沙石,我忍不住将手伸进水中,鱼儿好奇地亲吻我的手指。忽然,水流急了起来,水中突起的岩石也多了起来。我赶紧收回了手,颇有些紧张。可看那船夫仍然很轻松自在,长长的篙左点一下,右点一下,在湍急的水流中如同在平地上走路一般平稳。看到我盯着他看,他憨厚地一笑:‘小心点,水流急着呢,小心掉下水去!’我也冲他一笑,其实心里明白得很,坐他的船哪会有什么危险?每碰到一块岩石,眼看就要撞上了,只见他忽然一让,躲开了危险;每碰到一个漩涡,我们心惊胆战之时,却又是一让,与漩涡巧妙地擦肩而过。”从选材来看,小作者注意从生活中取材,选择了一次独特的旅游经历浙西大峡谷中漂流,避免了选材“撞车”的问题 ;其次,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在心中拾起一片宁静,寻找一条平和的人生之路,平平稳稳地走下去”。这里作者巧妙地化实为虚,发挥联想,从一件日常小事生发开来,谈到对人生的感慨,提升了文章的深刻性,切入点虽小,得到的人生启示却大。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凡而细碎的,不太可能有很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写,但这并不代表作文时就无话可说,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精心提炼生活,并能巧妙地构思、运用恰当的手段,特别是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我们的见闻、感悟表达出来,追求较高的立意,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材料,也能写出含义隽永的佳作来。

上一篇:创设人文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因素 下一篇:一位学生习作得出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