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城三月》探析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

时间:2022-07-25 10:01:03

从《小城三月》探析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

【摘要】本文试图证明:翠姨的凄苦一生正是对萧红在颠沛流离的短暂一生中所形成的女性悲剧意识的注脚,在萧红看来,女人无论是沉默还是奋起抗争都将无可奈何的死去,但萧红的感情世界却是复杂的,认命又绝未放弃希望。

【关键词】女性悲剧意识自我写照深层动机

《小城三月》中翠姨身上有萧红的影子,翠姨的经历有萧红的经验,翠姨的思想意识与萧红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考察萧红的一生,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32岁。翠姨也是如此,只是生命如昙花一现,只有二十一二岁。她们都是苦命儿,受到来自生命和爱情的太多折磨,悲惨寂寞地死去。萧红生命的最后岁月写下了《小城三月》,像其他作品一样是往日生活经验的挖掘回忆,也不具有多少与1941年抗战大潮相关的现实意义,即使在萧红的意识中,她也不会认为这就是绝笔之作,以总结生命的历程。因为他曾多次对亲友说过有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脑子里构思了许多小说,然而却于无意中总结了另一个生命历程。《小城三月》的写作方式是萧红式的。这部作品也是她后期的重要的代表作。之所以能把翠姨的一生写得凄楚动人,令人唏嘘不已,是因为作品渗透了萧红深沉的生命感,包括她对女人一生带有宿命色彩的命运观。可以断定翠姨的凄苦一生正是对萧红在颠沛流离的短暂一生中所形成的女性悲剧意识的形象注脚。

纵观萧红一生,她有多少幸福呢?她是弱小的,渴望得到呵护。在逃婚又被抛弃走投无路的时候,她结识了萧军,与他一起在痛苦中挣扎。但萧军非性情中人,而往往脾气暴躁,无所顾忌而狂妄自大。他对萧红总是高高在上。“我从来没把她作为大人作为大人或妻子那样看待,一直把她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孤苦伶仃瘦弱多病的孩子来看待。”这一切让她伤透了心,“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她追求自由平等,渴望得到尊重。萧军的种种行为恰恰无视其尊严。与端木蕻良的结合正是对这种处境的抗争。但她也未从端木那里得到多少幸福,反而是端木对她的轻视和精神虐待,甚至在朋友面前毁谤她视为生命的作品。可以说在婚姻中萧红一直处于被动、被选择、被伤害的位置,她的角色也始终未变,那就是佣人、姘妇、密友和出气包。她自怨自艾:“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萧红所走的是一条抗争的道路,可谓“不顺心的事,我不愿意。”在这条路上,她身心疲惫,伤痕累累。最后,在香港寂寞地死去。她追求自由、独立和尊严,却总是从一个不幸跳进另一个不幸的渊薮。

萧红有着浓厚的女性悲剧意识。《小城三月》正是她这一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事实上,翠姨的故事和她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不重合,而是相悖。在不如意的婚姻面前,翠姨不是逃婚而是等死,消极地以死抗争,只是殊途同归罢了。因此,《小城三月》可视为萧红在另一种人生道路上的真实书写。她是不幸的,为追求自由幸福大胆走上一条反抗的道路,却一无所得,只成就一个痛苦的作家。那么如果她换一种生活方式,安分守己,做一个规矩的女子,接受社会给予的角色,将会怎样呢?《小城三月》回到了这个问题:将忧郁而终。这种深层动机促使她写下《小城三月》,她的内心一定有莫大的悲哀和寒冷。

那么,翠姨与萧红有着怎样的关系。有人考证翠姨形象的来源,结果是实有其人,为萧红的继母的继母在先父家生下的一个孩子,姓黄,乳名叫开子,同辈的姐妹称为开姐,晚辈的称她为开姨,且确实与萧红的伯父的儿子发生过恋爱关系。她有一个妹妹叫梁静芝。对于小姨的婚事萧红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让她嫁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她也照做了;对于开姨,萧红却没有直接说什么。开姨后来因不满意父亲对自己婚事的安排,在婆家来迎亲时死去。《小城三月》中萧红对翠姨的描写就渗透了她自己的行为意识。比如“我”和翠姨常在一起探讨穿着打扮,为买一些小东西而乐此不疲,这就是萧红的影子。萧红虽然大多数时间生活困窘,但她是极讲究穿戴的,她曾和鲁迅讨论过她应该穿什么样式的衣服,什么料子,什么颜色。第一次和鲁迅会面时,她还特意打扮了萧军,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给他做了一件方格布缝就的直襟短衣,让萧军高兴不已。许广平也说,如果有一个安定的相当合式的家庭,让她主持家政,相信她会弄得很体贴的。尽管笔者从多方面说明翠姨就是现实中得萧红,但在作品中二者并未合二为一。“我”对她是满心喜欢的,并着迷于她别具风韵的举止。她相对于萧红,在作品有着独立个性和自我意识。她因买不到称心的绒线鞋而抱怨命不好,又担心早婚对女子的影响,还要去读书识字。这样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自我,强调二者的殊异。也许,在下意识里,她正探索一条不同的道路,看看有什么结果。萧红为何对开姨作这样大的加工,通过考证,可以断定,萧红最熟悉和交往最多的是小姨而非开姨,小姨连自己的婚姻大事都要听从萧红的建议。在作品中,翠姨则与萧红过从甚密,与小姨却有距离。其实这种改动也是常情,毕竟小姨淡而真实的一生,没有对萧红的悲剧意识产生多少认同,开姨就不一样了,她的一生充分诠释了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

她改写故事一定是为了让她的全部辛酸都渗透进去,为自己设计一条另外的生活道路。萧红并非有意让翠姨去死,而是她不得不死,萧红式妇女形象都是如此。她的小姨梁静芝活到八九十岁,不可谓不长寿,这一定有她活下来的理由,不可谓不幸福,但在《小城三月》中却被写成一个婚姻不幸常遭打挨骂的苦命女人。不仅是她,萧红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无一例外都是不幸的。幸福与她们无缘,有的是痛苦、眼泪和悲伤。

读《小城三月》会有这样的困惑,翠姨那样深情地爱着堂哥,为他去死,她这样自虐,不可谓不勇敢,却为何不开口,让心爱的人知道。“我”母亲甚至说这样的话“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不是不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意思是如果二人把这件事告诉她,求她玉成好事,也不是不可能的。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的原因是翠姨认为自己命不好,族里祖母对她的评价成了戴在她头上的紧箍咒。这种解释当然成立,但并非到此为止,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萧红对自己悲剧命运的认定,在现实中她所受到的创伤,像天边的黑暗,蒙住了她的双眼,使她看不到生命的光明所在,找不到合适的出路。现实中的萧红为追求独立自由和幸福,做了她能做的一切。如逃婚,对萧军和端木蕻良的劝说。争吵,但结果怎样,事情并没有按照她的意愿朝前发展。

文本中男学生把婚姻的不幸归因于读书,是读书读坏了。小姨的婚事就是如此,翠姨心里边也有些不平,但她却以问“我”不读书是不是很坏来肯定“读书人”。这种矛盾让人不可思议,其实原因很简单,产生读书的念头是看到家里的男孩女孩都去学堂念书了,自己心爱的人又是在大都市读书。她读书也是缩短二者的差距。她深知有前车之鉴却硬要一往无前。这正像萧红,她似乎有种受虐倾向。萧红在为翠姨寻找出路却无意中为她找到了一条绝路。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题目中 “三月”的含义,读者很容易会把三月当作故事发生的时间而不予深究,其实,这种理解是肤浅的。三月只是故事的开端,整个故事是由不同年代时间段的故事提炼连缀而融为一体的,仅翠姨从订婚到迎娶就有三年的时间。它应该还有更深层的意义,萧红在《商市街》里说:“我对于春天不知怀着多少意义。”足见,三月是和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三月的原野生机勃勃,一派春意盎然的气象,充满希望。三月是主人公对生命的呼唤与渴望的象征。 翠姨有死的念头但绝不放弃生的希望。正因为求生不能,才想盼着早死。可想而知,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她有多么痛苦啊!这正如萧红,不同的是她认识到女性的宿命,却从未绝望,临死时她还说,她有许多事情要做,这样死她不甘心。

一个不幸的女人,有着莫大的哀伤。她不屈服于命运,又对抗不过命运。她的心是凄凉的,她又是倔强的,在斗争中承受着苦难。她有许多作品反映女人的不幸,却从未像《小城三月》这样把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此尽致地表达出来。

上一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反... 下一篇:《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