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的研究

时间:2022-08-01 02:28:38

江苏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的研究

摘要:江苏省“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的设计是一种战略创新,执行有力。针对制度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关键词:职业教育;“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10-04

“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江苏省推出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校本教研形式和教学评比制度。“五课”是指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以下简称“五课”教研)。“两课”是指研究课、示范课(以下简称“两课”评比)。每年的“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分上半年文化课和下半年专业课评比两个阶段进行。该制度自2010年实施以来,对于江苏职业教育教科研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制度设计的背景分析:从理念到制度

(一)理念引领:突出战略

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的一项制度设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职业教育教科研坚持以“探索规律、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重任,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工作和制度创新。从制度制定的依据来看,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理念。

1.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十年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的工作要求。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看,提高质量应成为发展的主题。江苏省政府转发的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也提出“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策应国家、省政府关于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设计了在全省职业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下同)组织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制度并在全省试行。

2.坚持以科研兴教为理念的职业教育战略观。

教育发展是追求教育质量的社会行动,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是当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追逐的,又是学生及其家长所期望的,也是政府所乐见的。要形成满意的教育质量,必须坚持科研先行的决策方法,坚持科研伴随的工作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抓科研就是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科研”的理念,并充分发挥科研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

3.坚持以师能提升为基础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要促进职业教育师资教学能力的提升,因为师资队伍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应首先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特别重视。江苏开展“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就是立足基层职业学校,放眼江苏职业教育全局,将与教学相伴共生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支撑。实践也表明,只有建设起一支知识全面、技能一流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成就有吸引力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二)制度设计:强调顶层

抓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先抓职业教学制度的设计。应该说,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就是从全面提升江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局高度,统筹兼顾到省、市、县职业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从而确保了制度可实施、可操作的顶层设计要求。

1.在“约束”与“激励”间寻求平衡。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科研管理手段和制度,“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也在约束与激励间寻求适度的平衡。其约束性的规定有:一是“五课”教研以职业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并把“五课”教研作为教师教学评优的重要指标,带动教师全员参与。二是“两课”评比是在全省职业学校普遍开展“五课”教研的基础上,一年一次常规性评比。按照市遴选推送——省专家评比——结果认定与成果推广的流程组织开展。其激励性的要求有:一是市级“五课”教研中的优秀教师将作为省级“两课”评比参评人。二是获得省级示范课荣誉的教师纳入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教师人才库。

2.在“封闭”和“开放”间寻求平衡。

制度的执行需要制度的实施具有闭合性,但江苏的“五课”教研首先在强调基于学校开展教研的同时,还针对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特点,提出“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在校企合作中不断丰富‘五课’教研的内涵”。其次,在推选各市参加省“两课”评比人选时,“各地可通过现场观摩、课题研究、专题研讨、专家评议等手段,以及市县交流、校际互动、成果推广等方式”开展校际、县(区)际间的交流。第三,凡“两课”评比中获得示范课的教师,其相应成果将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并且,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还有选择地组织部分优秀选手开展全省教学展示活动,这也进一步放大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教研效用。

二、制度执行的现实描述:从理解到落实

(一)制度的理解:基于认同

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的逻辑起点与归宿是促进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制度的相关主体学校、教科研部门、教师而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也从不同的维度满足了不同主体的多元需求:学校要质量、教师要发展、教研部门要执行制度。

1.“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指向打造有效课堂的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质量得以形成的主渠道、主阵地。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巩固等关键环节来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因此,课堂要高效,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课堂要有活力,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要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就需要教师同伴及专家的听课与评课,在诊断性和发展性评价中促进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面向学校教学常规的教研活动。

就学校而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校本研究活动,所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既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又是基于改进教学行为方式的行动研究。就地方教研部门来看,“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不仅是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一项教研活动,也是教研部门服务和指导职业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着力点。聚焦课堂,开展课例研究是校本研究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具体形式。

3.“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面向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活动。

提升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课改的理念,并深化课程改革的成果。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就是要引导职业学校教师坚持在岗锻炼和校本研究。实践也证明,没有教师的反思性教学研究,没有教师个人对教学现象和问题的锐意探究,就不可能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制度的落实:归于执行

制度只有通过执行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制度。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之所以是一项有效的创新制度,主要体现在制度能被有效执行。

1.活动的常态化。

“五课”教研是以职业学校为单位,基于学校教学实践,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展的校本教研。职业学校已将常规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并通过定期研究与交流活动来巩固。“两课”评比则是由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常规性(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的省级评比活动。由于既“顶天”——以江苏教科院职教研究所牵头,又“立地”——以江苏职业学校为单位,从而确保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有效开展。

2.执行的组织化。

由于县、市、省等三级职教教研机构的教研力量比较薄弱,为确保“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有效推进,三级职教教研机构都建立了“一体两翼”的职教教研网络,也就是以不同层级的职教教研机构和各类以学科(或者专业)中心教研组为载体的教研共同体,江苏目前共设有14个省级中心教研组。各县(区)、市也参照设立了若干中心教研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两翼”齐飞,确保“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在不同的层级有运行平台。

3.考核的激励化。

各职业学校针对“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工作制定了考核奖励办法,以此激发和推动教师参与“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积极性。一是在教师绩效工资考核中突出“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考核占比。二是对参加省、市、县(区)“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获奖教师及教师团队给予金额不等的专项奖励。三是省、市、县(区)等上级教育机构都对下级教研机构以及基层职业学校提出了“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参赛和获奖的目标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江苏出台的一项教科研管理创新制度,除了制度本身设定的省级“示范课”、“研究课”等荣誉奖励外,一些与职业学校教师相关的荣誉评审以及职称评定制度中皆有与之配套的政策支持要求。《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就明确提出获得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相当于省级“示范课”)的教师才可以评为正高讲师。考核后的物质和荣誉奖励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学校以及各级职教教科研机构参与“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工作动力。

三、制度运行中的完善:从质疑到重塑

(一)质疑:从问题出发

1.对制度有关规定的质疑。

(1)参赛项目设计不尽合理。江苏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共22个组别。首先是两大组别间有交叉。譬如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同时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类评比。其次是有些课程分得过细。譬如德育课程,分职业生涯规划(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4门,虽然每门只有1人,但一次实际上有4人参赛。第三是项目参赛选手数的设定不科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每市每门课程推送3人;专业课程的教师,每市每类专业推送不超过3人。显然,就职业学校教师数量看,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活动省级“研究课”和“示范课”的几率以及获奖选手的含金量不等。

(2)参赛选手资格规定不尽周密。一是选手参赛要求。虽然文件规定同一年度一个教师只能参加一门课程的比赛,但有的学校为了得奖,获奖教师连续参赛,成了竞赛专业户,似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之倾向。原则上连续两年获奖的选手,不得继续参赛。二是选手的年龄未作适度限定。虽然制度要鼓励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但对获得“示范课”的教师要作适度的年龄要求,因为文件规定“示范课是指已形成教学模式,具有全省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品牌课”,年轻教师过早地获得“示范课”的称号,不利于其今后的专业成长。

(3)获奖奖项名称设计不尽科学。江苏“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奖项分别是“示范课”和“研究课”。制度就奖项的质性进行了界定,示范课是具有全省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研究课是具有一定研究与推广价值的特色课。但是,就目前各类比赛结果的设定看,还是用名次奖和等级奖来表述比赛结果较为合适。

2.对制度执行的工作质疑。

(1)“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项目有偏废。对于参加“两课”评比的“五课”教研,省级关注的是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最为关键的一环“上课”是由市级教研机构完成的。报送的上课视频,是包装之后的“作秀课”,而且为了节约时间和组织成本,以“说课”及答辩为主,对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上课”关注不够。

(2)“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评分标准不一。虽然江苏“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制度对评比的要点进行了规定,但设定的22个组别评比操作细则各有不同。不仅评分标准不一,而且公开不够,缺乏对职业学校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3)“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评委遴选不够。江苏“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是以省14个教科研中心教研组为运作平台的。评委人员的组成选择度不宽,影响了评比结果的可信度。少数承担过评选工作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对“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进行解读,不利于标准的执行。

(4)“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成果推广不力。按照制度设计的要求,“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成果将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但由于工作量过大,省级教科研部门未能及时通过网络学习资源的共享让职业学校教师获得成果的辐射与提升的机会。

(二)重塑:以完善为目标

1.评比制度的设计要完善。

(1)评比制度顶层设计的再构。目前江苏职业教育可以分为高职(重点是五年制高职)与中职。因此,“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应分为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中职两个大组。由于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中职的文化课全省是统一的,因此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中职的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合并进行。全省共13个市,按市教师数测定参赛选手后,统一参赛“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上课”比赛,同时兼顾“说课”与“答辩”,这样可以展示参赛选手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获得“同题异构”的教研目的,比目前的“纸上教案”,作秀式的“上课视频”,“嘴皮上”的教学策略要真实、有效。

(2)组别的设计与参赛选手数的确定。评比项目依旧分为两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上文述及的德育课程4个组别合为一组。专业技能课程改为专业课程,其组别的设计应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的大类为组别。原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基础归入专业课程中的信息技术类参赛,因为任教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各学科参赛选手数,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教师管理数据库中的各类教师总数测算后确定。

(3)项目报送的材料不宜太多。根据苏教科院科[2010]11号和苏教科院职[2011]20号文件要求,参评教案不少于2个完整教学单元(如项目、模块、话题等),教学时数不低于8个课时,从而导致教师参赛准备时间太长,报送资料内容过多。访谈调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获奖选手,普遍反映参加了一次以后不想再参加。此外,拍摄“上课”视频,同样耗时费力,与评奖联系不大。

(4)评比奖项设计需再界定。“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奖项分别是“示范课”和“研究课”。从名称看,为便于对外宣示和让社会公众理解,可以改成等级奖或者将“示范课”改成“精品课”,将“研究课”改成“特色课”。

2.制度执行的活动要完善。

(1)评委的确定。建议建立评审专家库,确保竞赛评比的公正性。参与评审的教师本身对基础学习就有指导示范作用,而不是集中在少数专家评委的个人权威上。

(2)标准的公布。“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项目组成很多,需要公布的标准很多。譬如,教案准备中的教学目标的呈现,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还是按照“知识、能力、情感”等维度分类呈现,还是不细分就笼统地呈现。在公布评比标准时就不要过细,而是重点观察“上课”的实效,避免陷入“标准”的窠臼中。

(3)成果的推广。将全省“五课”教研“两课”评比参赛选手的教学实录适度剪辑之后直接放到网络平台,给全省职业院校的教师观摩学习,放大“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的示范与推广的效果。切不可简单地提供“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文本资料(备课教案、说课讲稿、答辩材料等),导致职业学校教师简单“复制”电子文本和机械地“重复”已经发生的教学行为,因为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艺术是在学习借鉴中自我生成的;教育成果与自然科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是不同的,主要是学术价值取向、行为策略和解决教学问题方法等综合应用。

上一篇:食品设备自动化专业集群的构建与实践 下一篇:构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与学生创新型社团互动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