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时间:2022-08-01 02:10:52

五大发展理念下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摘要】由于民族地区存在生存环境制约发展空间,资源利用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精准扶贫工作复杂,难度大,形势严峻。建议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协调整合精准扶贫资源,重视精准扶贫绿色发展,促进减贫脱贫成果共享。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民族地区 精准扶贫 路径

民族地区大多为贫困易发区域,自然条件恶劣,民族的文化特性也使得扶贫工作更为复杂,扶贫难度大,扶形势十分严峻。新形势下,需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多维精准脱贫路径开发民族自然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资源,拓展延伸民族地区优势特色产业链,从而有效推进民族地区减贫脱贫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一、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运行困境

(一)生存环境制约发展空间

我国民族地区多处于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荒漠区、地方病高发区和水库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常受干旱缺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困扰,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其发展空间,使得其产业发展缺乏现实基础,缺乏发展渠道、发展机遇以及发展方向。环境缺陷使得其扶贫工作陷入了难扶贫、易返贫的模式困境,最终影响到扶贫工作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二)资源利用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对缺乏自主发展能力的民族地区而言,精准定位发展着力点非常重要,但需求定位是扶贫工作的一大难点。需求定位不准,扶贫资源的分配就会不均,进而影响到扶贫开发的工作效率。同时,相对于其他地区,民族地区资源匮乏,贫困程度高,缺乏有效的动力源,而相对于资源匮乏而言,缺乏科学论证的过剩资源同样无益于扶贫工作的长效推进。

(三)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与素质提升是扶贫工作的关键,而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在能力问题上表现得更为严重。如,民族教育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缺乏教育以及机遇使得民族地区的就业结构严重畸形。总的来说,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能力问题,会使得其陷入低收入――低投入,低能力――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导致扶贫工作消耗更多的时间成本与资源成本。

(四)政策导向与执行之间存在壁垒

民族地区发展起点低、社会发育迟滞、民情社情复杂等使得扶贫工作在民族地区的落实中缺乏信度与效度。一是精准识别不精准,存在违规识别的现象,一些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的人被认定为贫困户,还有一些符合标准的人则没有确定为扶贫帮扶的对象,如作为全国四个单列土家族自治县之一的石柱县在这一环节错评1435户5235人,违反程序评选294户1090人,干部优亲厚友30户94人,漏评1094户2863人。二是对政策认定标准不统一。如对危房的认定部门与乡镇理解的标准口径不一致,对低保“两线合一”政策统筹不够及新农合政策、医疗保险政策和大病救助政策结合不紧密。

二、五大发展理念下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模式

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在精准的基础上提升精细化程度,转变思维、灵活应对,既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严格按照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的规定,同时也要注重针对不同实际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推出更能适应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模式。以精准识别为核心,彻底核清本地区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查摆一定要彻底、要全面,再进行一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拉网式大排查,进行一次不留死角、不留盲点的排雷式大整改,确保扶贫措施全覆盖。同时,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着力在精准的基础上做到精细,分级分层研究解决当前反映在精细方面的问题,做到项目安排精细、政策覆盖精细、扶贫资料填写精细,确保经得起各个层级的检查检验。

(二)协调整合精准扶贫资源

协调发展,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要想提高扶贫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在精准扶贫中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工作。当前,有大量资金注入到扶贫工作中,这些钱都是群众“脱贫致富钱”,依据《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民族地区更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应变,细化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求科学管理能够真正落地。绝不能对扶贫资金截留挪用,绝不能优亲厚友、中饱私囊,绝不能对扶贫项目暗箱操作、粗制滥造,对在扶贫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实行零容忍,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严肃处理。

(三)重视精准扶贫绿色发展

一是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绿色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一定不能走以往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恶意破坏自然资源的老路,尤其是在生态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承受力差、可持续发展欠缺的贫困地区,尤其要考虑扶贫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发展之路,二是探索绿色生态扶贫产业。生态基础良好和生态资源保护较好的贫困地区可以依托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特色,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生态产业。

(四)促进减贫脱贫成果共享

一是要改善民族地区贫困群体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着力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工程质量差、道路不畅通等问题;针对无房、危房贫困户,狠抓住房安稳问题,加快易地扶贫搬迁进度;继续加强农田水利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提高贫困群体对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共享程度,重点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就业服务、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上。如加强贫困户的教育引导,可增强贫困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内生脱贫发展能力。三是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符合“两线合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别是丧失劳动力,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无法通过生产扶持、就业发展、搬迁安置和其他措施脱贫的家庭,按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确定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及时动态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低于扶贫标准。

上一篇:论长江内河港口水上旅游客运产业市场前景 下一篇:社区消防工作现状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