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知识分子”称谓有无必要?

时间:2022-08-01 12:08:39

取消“知识分子”称谓有无必要?

“知识分子”是中国的特有称谓。有人说当今“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随着时代演变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适时改变称谓,是适应潮流之举。也有人反驳应承认并尊重“知识分子”的客观存在。

支持

“知识分子”内涵已变,因适时取消

知名金融高管刘志勤:“知识分子”是以大学学历为准,还是以被授予的专家称号为准,缺少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如今中国人受教育的机会极大提高,拥有专业知识的人群占劳动人口的60%以上。甚至可以说,即使是低学历者,在法律上也不能断定他们属于非“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或许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但现实是,他们没有文凭,因此被视为非“知识分子”而遭受社会歧视。人们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社会尊严因“知识”被分裂,被扭曲,被丑化。

“知识分子”的称谓是旧文化、旧观念、旧意识的残羹剩饭,应当尽早取消。由于自身国情、历史和社会演变,中国曾给予“知识分子”人群一定的特殊含义和历史地位。如今有没有必要把公民划分出“知识分子”这种人群,值得立法者依据新形势重新加以审视。

“知识分子”这个概念还绑架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培养“知识分子”始终是我国教育制度孜孜以求的目的,这容易蜕变成以完成学历为主要宗旨的教育模式,也人为扩大了有机会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机会受高等教育人群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继而催生后续的诸多不公正。只有改变以造就“知识分子”为重心的培养理念,中国的教育体制才有可能形成公平公正的氛围。

反对

“知识分子”是社会现实,值得尊重

资深互联网观察者谢文:在今天的中国,人人都是公民,在权利、责任、义务上人人平等,只是社会分工和劳动方式上有所区别。所以,出现了许多定性模糊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概念,例如白领、农民工和知识分子。现代意义上“知识分子”大概指的是以创造和传播知识为主要工作的人群,依靠自己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谋生。这个称呼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是因为它确实代表了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群,人们指用起来比较方便,这有什么必要非用“法律明确界定”呢?

成都商报评论员付克友:“知识分子”是个演进的概念,不是“残羹剩饭”。自这个称号在18世纪的欧洲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属于要权没权,要钱没钱的第三等级。在苏式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时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称谓明确把知识分子放在了受打击受迫害的地位。直到改革开放新时代,才有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明确说法。今天知识分子仍然客观存在,并在多个领域引领中国前进,这是明确的社会现实。当然有些称谓随着时代变化显得不合时宜,比如有专家学者呼吁取消“农民工”称谓,但它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所谓取消“农民工”本质是要告别城乡二元体制,尚有合理性与进步性存焉。“取消”知识分子称谓,又所为何来呢?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鸿文:“知识分子”本是思想和良知的代名词。他们为社会进步贡献新思想、新时尚,成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思想英雄。现在有些在天灾人祸时打击反思并恶意调侃的人,那些在公共事件突发时第一时间急忙以“辟谣”为名扑灭真相的人,那些为了获得项目和经费、为了得到奖项和荣誉、为了获得职务和职称的提升,而“创造性”地制造谎言或帮助论证谎言的人,不配称为“知识分子”。这不是“知识分子”本身的过错,无需因噎废食,废弃这个称谓。

上一篇:公务改革“接待上级不受限”,到底该不该? 下一篇:面对制度过错,政府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