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下我的“共读”

时间:2022-08-01 09:48:09

新教育实验下我的“共读”

在《新教育》这本书中,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是语文教师,这个专业就是为阅读而生的。而我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作业方式、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是不是真的能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呢?那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离我到底有多远呢?

一、学生当下的阅读现状

学校方面,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肯定让我们的学生读书的时间有限,因为有很多的常规检查、升学指标。

教师方面,只是疲于应付考试的传统的阅读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运用不当,把自己当成一个解说员或操作员,取代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方面,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使他们的自主阅读的主动性差,不愿意读,即便有读也是无计划,无质量。加之社会上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读名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有兴趣。

二、我的“共读”

我任课的班级是七年级(7)班,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这是一个人形成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人的精神饥饿感就在这个时候形成。如果让他们在需要阅读的年龄里没有得到阅读的滋润,长大后就难以产生阅读的需要,就没有那种精神饥饿感。所以我想改变他们,而改变他们,首先从共读开始。

(一)晨诵:与黎明共舞

在一定的时间内,用同一首诗歌来“开启”黎明,为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这样的活动,我称为晨诵。这样的诗歌,我称为晨诵诗。新教育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孩子当下的生命。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晨诵的内容是校本教材《古韵馨香》,一周一首充满智慧与哲理、当下的生命有直接的作用力的古诗古词。新的一天开始,在黎明到来之际,大声诵读,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鉴于我校寄宿生和通学生并存的招生格局,寄宿生在校进行,通学生在家进行,周五完成默写。

(二)名著阅读:聆听花开的声音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因为它是经典。但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功利思想”严重,只懂拼命地争分数,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他们阅读名著的愿望。“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语文教师的无奈,也是语文教师的坚持。之所以把这个活动称为“聆听花开的声音”,是因为我认为一部文学名著就是一朵绚烂无比的长盛不衰的鲜花,它开的过程、开的结果都是值得我们一起去聆听和珍惜的。一是巧用教材、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馆,帮助学生选好书。二是坚持每周600字以上的读书摘抄。三是每两周开设一堂课外阅读专题课,可以是师生之间读书心得的交流,可以是读书成果的展示,可以是辩论会等,共读共写共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

现已完成的共读书目有:《繁星·春水》(冰心)《伊索寓言》([古希腊]伊索)《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打算在七年级读完的还有《童年》([前苏联]高尔基)《昆虫记》([法国]法布尔)《我要做好孩子》(黄蓓佳)。

在这个过程中,我暗中分别就图书馆图书角借阅量、大考名著得分率做了跟踪,效果是喜人的,以“图书共享”为主题的读书漂流活动也正常有序。

(三)亲子阅读:一起看世界

初一学生年龄不大,阅历也浅,而家长不同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和教育方式导致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也不同。鉴于这些原因,我想到了“师生家长共读一美文”,选文有《春之怀古》《不朽的失眠》等经典美文。具体的做法是:选取一篇好文章,教师写上推荐理由,附上一表,内含学生和家长的阅读感受。每两周活动一次,周五发放,下周一收回,进行评析和反馈。在这项活动中,教师要读,读出价值,读出问题,读出思考;学生要读,明确任务,学会去欣赏,去鉴别,去记忆;家长要读,读出榜样,全力配合。

活动开始初期,家长因为自身的原因,怕在孩子和教师面前出丑,而孩子也好像羞于在家长面前展示读书感受,都不太支持这项活动。所以我利用家校短信互联、家长会等平台,特别要求家长要榜样示范;课堂上面对孩子我也不厌其烦阐述这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四)自文自语:幸福的阅览室

周五,我是连堂课,即便课程好像有点紧,我还是止不住把孩子们带到阅览室的脚步。在这里,我和我的孩子们在阅览室,酣酣而读,醉醉而读,幸福而读。阅览室的书很多,这应该得益于学校“书香校园”的课题和新教育实验活动的开展。《萌芽》《散文》《读者》《意林》等文学气息浓烈的杂志成了孩子们手中的最爱。每一堆同学中间我都会去坐上几分钟,可以轻声地交流,也可以自文自语。静坐其间,在书海徜徉,既有监督又有参与,既有言传又有身教,最得意的就是望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兴奋与幸福。

起初,不能避免有个别同学会开小会,做一些与阅读无关的事情,但后来我发现阅览室变得安静了,看动漫类杂志的少了,我自己也喜欢上了这样的课,我想得到的“乱而有序”的效果也如期出现了。

这就是我一年来已经在做并想把它做得更好的事情。现在,孩子们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的多了,作文写得更有诗意的多了,说话更有书香气的多了,家长愿意给孩子买书的多了,最明显的是考试的分数也高了……我知道要努力改变的东西很多,当下的中国,全民阅读水平持续走低,阅读量萎缩、阅读养成滞后,浅阅读、反阅读盛行,不能说学校教育应试主义是罪魁祸首,但起码也是大行其道,将真正的阅读排挤掉了。所以我们只有改变,改变了自己的行走方式,才会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才能让自己和孩子们真正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所以,我走上了“共读”之路。所以,且行且走且珍惜。所以,我相信,在新教育的天空下,有行动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上路就一定会遇上盛典。

上一篇:目标明确 事半功倍 下一篇:步步紧跟 连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