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儿碰 第4期

时间:2022-08-01 09:16:52

诀窍:

1.和棒子面一定要用滚烫的开水;

2.自然醒发最好,如果想快可以加酵母,但醒发是必须的;

3.使劲把面团拍瓷实,这是盆儿碰成功的关键。

“吃了么您?”

“吃了,盆儿碰!”

这是我娘那一代老北京人(60后)小时候,到了饭点儿打招乎的一种常见方式。这里提到的“盆儿碰”,就是一种现在已经被逐渐淡忘的老北京面食。我小时候还吃过,可是当我跟94年出生的表妹说“盆儿碰”,她会放下pad一脸茫然,“姐,纳尼?(日语“什么?”的谐音)”

想到这儿就真心悲哀,于是缠着我娘,非要学一次盆儿碰。我娘哼哼歪歪:“这可是个体力活,多麻烦啊!学的时候不许犯懒啊!”于是我立马笑脸逢迎屁颠儿屁颠儿地跟在后面,先去菜市场把棒子面、干黄酱、各种时蔬备好,等着我娘“亲授”。

我娘强调,和棒子面的时候,要用滚烫的开水。这是为啥呢?其实也不是刻意讲究,是因为棒子面的粘性太小,如果用凉水和面,面团的粘合度就不够,到时候做出的盆儿碰就成片儿汤了。

棒子面面团和好了,用老北京话,“得沉一会儿再弄”。其实也就是现在的发面。只不过现在都直接用酵母,而如果延续传统做法,就得等二十分钟,让面自然发酵起来。这步骤是为啥呢?因为棒子面是“死堂儿”(实心)的,如果不略微发酵的话,口感太硬,吃到胃里也不舒服。

醒好面后,第三步就是“摔面”和“拍面”。所谓“摔”,就是把棒子面团先摔成四四方方的面块儿形状。所谓“拍”,就是把已经摔好的面团,用刀背儿使劲地拍瓷实。这样做是为了把棒子面面团里的空气尽量挤出去,这样做出的“盆儿碰”才不至于散架,煮好后才能成型美观。别小看这一步,这是关乎到盆儿碰是否成功的关键步骤,偷懒的亲们,下一步的“碰面”就做不出来了。

哈哈,终于讲到令人兴奋的第四步了,也是盆儿碰之所以成为盆儿碰的原因——“切面”和“碰面”。“切”很容易理解,就是把咱们刚拍好的面团,切成两厘米见方的面丁儿。

而“碰”呢?就是把这些面丁儿,放在一个干净的盆儿里,加上点儿薄面(就是干棒子面)使劲地摇匀。为啥要摇呢?说白了,还是因为这些棒子面丁儿的天生粘合度不够,只能借助在盆儿里相互撞击的外力,让面丁儿更加结实。而因为“碰面”的时候要让面丁儿在盆儿里来回碰,所以这道面食就有了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盆里碰。又因为老北京人口语喜欢吞音和儿化音,于是“盆里碰”就被口语简化成了“盆儿碰”。

摇好后,就可以下锅了。下面的步骤就和制作老北京炸酱面差不离了——将棒子面丁儿下锅煮熟,捞起来之后,浇上炸酱,根据个人口味,放上胡萝卜丁儿、豌豆、豆芽儿等面码,可以像干拌面一样的干吃,也可以盛点儿热汤,连汤带水儿的一齐吃。

盆儿碰出锅了,我一边吃一边感慨,“妈,您小时候挺幸福的啊!棒子面都能做出这么稀奇古怪的做法。不过为啥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欢做盆儿碰啊!真够麻烦的。”我娘一脸不屑:“那是因为当时没白面!家家户户的主食只有棒子面,不能天天吃窝头贴饼子吧?所以姥姥那辈儿的主妇,就把棒子面换着花样做给家人吃。

吃盆儿碰最多的时候还是冬天,因为窝头容易凉,而且特别硬,冬天的菜又少。而“盆儿碰”里有面有菜有汤水,图的就是个热热乎乎的粗饱。现在幸福多了,菜吗可以按自己口味随便放,但是我娘那辈儿人小时候,一般放的也都是大白菜了。然而就算是这样,冬天里能吃到一碗热腾腾的盆儿碰,已经算是“改善生活”了。

当然,做“盆儿碰”的过程对于我娘那代小孩子来说,已经算是乐趣了——在那个缺少玩具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在大人做盆儿碰时候打打下手,揪一小块儿棒子面面团碰来碰去,也算是别样橡皮泥的童趣了。

上一篇:贡 第4期 下一篇:宿迁咸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