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01 07:27:20

浅析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就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我们提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行为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获得成功,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我们强调,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所谓“四无”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做法是:

(1)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创造性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素材时我们要关注以下几点:

教材的内容以及内容呈现的顺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是否需要调整?

调整后,与原教材比,是否更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2)渗透方法,提高再创造能力。

发现与创造需要知识作基础,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作支柱。“知识+方法+灵感=创造”这个公式虽然不尽科学,但也从另一侧说明方法对创造的重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例如,假设、变换、转化、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的方法,渗透收集、整理信息,估测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提高再发现、再创造的能力。

(3)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纠偏---再尝试---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三、发展思维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借助图画和算式,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

例如,教学 “花园有7朵红花,5朵黄花,红花比黄花多几朵?”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个生活化问题先转化为图形,要求学生用表示红花表示黄花,和一一对应:

再用算式“7-5=?”表示。然后,要求学生说出算式含义,“7比5多几”。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完成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过程。

3、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性”。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加强了数学语言的“说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其依据是什么。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提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这个“魂”和“味”指的是数学课是否让学生思考,是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否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是否通过思考,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刘宏武.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师范司.教育家成长丛书--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浅谈侯月线阳城变电所接地装置的改造 下一篇:浅谈物理教学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