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箫鼓余韵悠远阳关三叠泪别恩师

时间:2022-08-01 06:21:07

夕阳箫鼓余韵悠远阳关三叠泪别恩师

2010年的1月29日是一个让人痛惜的日子,这一天钢琴界同时失去了两位名师,一位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杨峻教授,另一位就是我的硕士导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授、钢琴教育家吴先生。老师是在中山音乐堂听音乐会的时候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逝世的,一路伴随的竟是他热爱的舒伯特钢琴奏鸣曲……

吴老师生于于1941年,籍贯安徽。1963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钢琴专业,先后任职于北京艺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1985年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成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作为中国援外专家,赴塞舌尔共和国音乐学院任教四年,由于教学成绩优异,受到塞舌尔政府和学院师生的肯定和赞扬,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生前他曾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考官、首师大第二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音乐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委员。

往事历历在目,吴老师的音容笑貌还是如此的清晰,打开cD机,耳畔又回响着他生前录制的中国钢琴曲《夕阳箫鼓》、《阳关三叠》……

夕阳箫鼓余韵悠远

钢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一百多年前传到中国,新文化运动又促成了“中国钢琴作品”的诞生。吴老师深受到中国传统审美影响,深感建立和保护中国钢琴学派的重要,怀着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致力中国风格钢琴曲的研究和传播。他先后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制发行了唱片《他山集――中国钢琴名作选》和《东山魁夷画意――中国钢琴名作选之二》。

听吴老师的演奏如听古琴,须沉下心来静静地聆听。经过多年来的研磨,吴老师形成了严谨而富于激情、含蓄而充满张力的演奏风格。第一张唱片选曲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多为学术价值高的作品,共收录了九首曲子:《序曲三首》、《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主题及变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阳关三叠》、《夕阳箫鼓》、《芦笙与铜鼓》、《兰花花》、《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

演奏中国风格的乐曲,吴老师特别讲究气息与音乐的处理,形成了沉稳细腻、古雅含蓄的特点。《序曲三首》是丁善德先生旅法时期的作品,一共有三首:第一首是民歌风的;第二首是自然景色的音画;第三首则是内心感情的抒发。《双飞蝴蝶》原是在广东音乐中流传较广的器乐曲。改编后的变奏曲即保持了广东音乐浓郁的艺术特色,又较好地发挥了钢琴的技巧。老师的演奏收放自如,明朗开阔。《主题及变奏曲》是作曲家留苏时期的作品,取材于海南民歌《五指山歌》。《阳关三叠》老师弹的古朴而悠远,表达了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感。《芦笙与铜鼓》采用贵州苗族芦笙的典型音调和踩鼓舞的节奏,再现苗岭山麓、清江河畔苗族人民的节日场景。吴老师的演奏则较多使用了敲击式的音响,活泼热烈,声音洪亮,透出一股粗犷的活力。

即使已经退休在家,吴老师仍练琴不辍,将全部的精力投身到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和传播事业中去,有时长达七八个小时,在他66岁的高龄录制发行了他的第三张专辑。这张专辑选曲结构更为庞大,其中《变奏曲》、《叙事曲》时长都超过十分钟,而《东山魁夷画意》时长接近十八分钟……此碟共收录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变奏曲》、《叙事曲》、《松花江上》、《新疆舞曲》、《芦笙与铜鼓》、《洪湖水,浪打浪》、《快乐的哕嗦》、《二泉映月》和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我国第一首运用自由无调性作曲技法与有调性音调相结合的成功作品,因其在中国钢琴曲中有特殊的地位,吴老师特意把它放在第一首。《变奏曲》主题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之后的八个变奏及尾声采用自由变奏的写法。这首作品吴老师演奏得充满忧思,韵味深长。叙事曲《思凡》是为了独幕芭蕾舞短剧《思凡》而作的钢琴曲,这首作品时长约十二分钟,老师花费了很多心思,尤其是中踏板的运用,更是讲究到位。《松花江上》根据张寒晖的著名抗日歌曲改编,老师将此曲演绎得如泣如诉、感人至深。《二泉映月》旋律深沉、哀婉悲怆,听吴老师的演奏如饮醇酒,回味无穷。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是作曲家汪立三的代表作,根据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画作的意境创作的钢琴组曲。

巴赫的《创意曲集》是所有钢琴学生的必修教材,是巴赫复调作品的代表作2__--,表现了他丰富而理性的精神世界。目前市面上有不少版本。斯科达曾中肯地指出:“由于选用版本时不审慎,各种不同的错误就会接踵而来。”吴老师也强烈地意识到选择版本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录制唱片前,他抱着十分严谨的态度仔细研究了诸多版本,就各方面做了深入比较和推敲,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提倡研究原版乐谱,这是学习的依据。也是世界的潮流”。

吴老师于上世纪90年代录制了这张唱片,录制的初衷就是力求最大可能地忠实于原作,每个声部都力求弹得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声部衔接处天衣无缝,音量均衡。整个演奏很有立体感和整体感。后来吴老师将他的心得和研究成果发表为论文《从巴赫《创意曲集》谈乐谱的版本问题》,引起较大反响。

吴老师不但录制唱片,还非常重视舞台实践,经常登奏继1998年在北京首次举行“中国钢琴作品独奏音乐会’’之后,在中国多个城市又举行多场独奏音乐会。我至今还记得他于2008年12月17日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为音乐系学生讲学的情景,当天他还演奏了十多首乐曲,时间近两小时,获得了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

阳关三叠泪别恩师

从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四十余载,吴老师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早已桃李天下。他曾长期担任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高级考官和许多钢琴比赛评委,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1998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在业余钢琴教学中做出贡献”的荣誉奖状。2000年他获得了首师大“红烛礼赞”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以表彰他在教育战线上数十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跟随老师先生学习的道路上我受益匪浅,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严谨、因材施教。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授和全国社会艺术水平的高级考官,吴老师非常重视钢琴基础教育,十分严谨,从不马虎,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作品,几乎所有的难点他都能做出示范。在他那里没有“差不多”、“基本上”之类的词语,每一个音都不放过。每次回课大家都战战兢兢,有时一堂课下来竟不能弹完一行谱。但经过此番严格的磨砺后,再也没有人敢马虎。吴老师对音色要求很严,他常说音乐作品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嬉戏追逐的孩子、低头沉吟的老人、快人快语的对话、悠扬哀怨的马头琴……要想充分体现这些各具特色的音乐形象,就要求演奏者巧妙控制触键的速度与力度,根据不同的内容追求不同的音 色效果。他在教我弹奏陈铭志先生的《苗岭连北京》的第一乐段第9小节处时,作者明确标明“芦笙音色”,所以他要求我在用钢琴模仿芦笙音色时,就要弹出芦笙的和谐与悠扬。触键用力不要太猛,虽然是跳音,也不宜弹得太短、太亮,而应整齐而富有弹性。在弹奏《钢琴小品八首》《田园》时,在表现田园的宁静、空旷时,他要求触键时要轻,下键要慢,用指面肉多的部位触键。从而产生朦胧、缥缈的音色,类似古琴的泛音,仿佛在眼前展现一幅中国的田园水墨画。

除了对音色、节奏和力度的追求外,吴老师也非常注意钢琴踏板的运用和研究,尤其是鲜有人涉猎的中踏板的运用问题。世界著名钢琴大师鲁宾斯坦曾经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意大利钢琴家布佐尼也曾说过“踏板是倾泻在景色上的月光”。他为了攻克这门技术,特意贷款从德国买来一台施坦威钢琴进行练习和研究。最早施坦威公司曾于1876年第一次给中踏板以公开宣传,一百多年过去了,关于中踏板运用的书籍和论述仍是少之又少。吴老师不畏艰难地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终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和《音乐研究》上发表了《钢琴教学中的踏板问题》和《钢琴中踏板的运用》等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

吴老师孑然一身,平时不苟言笑。大家以为他很严肃,不好亲近,其实不然,他在教学上有时也很风趣,不时地冷幽默一番。比如他很在意学生是否肯动脑筋练琴,他会在某些重点段落弹琴之前先让学生说说对它的处理和感受,吞吞吐吐、条理不清的学生,老师会地提醒道:“要多动脑筋啊”;说得头头是道、而弹得不清楚的学生,老师又会打趣道:“哦,那我们以后说琴算了。”只有说对了又弹好了的时候,老师才会从他厚厚的镜片后面露出满意的微笑。如此一来,学生也会养成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

“手指力量弱,弹奏不均匀”是目前许多学生的通病,吴老师对此琢磨出他独特的方法,既简单又十分有效。我至今记得我第一次跟他学习的情景。听完我弹琴后,他立马找到了问题,“手指力量不够!”于是建议我分手弹哈农,哈农可是从小天天弹的,只是我从来都是双手弹奏,“一只手弹太简单了吧。”我心想。可真的按他的要求做就不简单了,一只手弹的时候你才容易发现问题,你才真正能听出你的手指力量是否用到实处,是否真的用力均匀。经过半年的练习,手指力量果然大大增强了。

后来老师将他的教学成果汇集,和孙明珠老师一起出版了合著《简明钢琴教学法》。

德艺双罄照亮后人

吴老师一生淡泊名利,宽厚待人。做讲座、开演奏会从不以盈利为目的,只要有需要,他就会不辞辛劳地赶过去,虽然很累,但他也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是他继续前行的动力。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中国援外专家,赴塞舌尔共和国音乐学院任教,在那个遥远的非洲国家一待就是四年,问及老师在那里是否想家,他只是淡淡一笑,“待久了当然想,但我无儿女,系里我去最合适了”由于教学成绩优异,老师受到塞舌尔政府和学院师生的肯定和赞扬,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吴老师对事业孜孜以求,对生活却要求极其简单。别人都贷款买车买房,他却贷款买琴。省吃俭用终于把他魂牵梦绕的施坦威买回了家,因此在他家中除了两架三角钢琴以外,再难看到什么贵重的东西,他穿着朴素,从来不知何为名牌,晚年皈依佛门,改为食素,于是吃也变得更为简单。吴老师去世后,家人遵从他一贯做事风格,将那台施坦威三角钢琴捐赠给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让他最心爱的钢琴继续发出美妙的声音,吴老师在天堂也一定会感到欣慰吧。记得最近的一次通话,吴老师还告诉我们他又新练了两首作品:徐振民的《题破山寺禅院》、黄安伦的《舞诗第三号》,让我们有时间去听听,提提意见。

吴老师热爱生活,乐于接受鲜事务,最近又学会了上网聊天、传送他的演奏视频,只可惜刚传了14首,他的计划是要将他的所有作品都要传上去。他想把他一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研究成果都传到网上去供大家参考、进行交流,不想竟成了绝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请一路走好!

老师在钢琴艺术事业上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将永远成为我们的榜样。他对学生言传身教,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上一篇:怀念恩师盛建颐 下一篇:最终成为大钢琴家的阿图尔.鲁宾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