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奏曲的艺术(二)

时间:2022-07-31 03:47:51

变奏曲的艺术(二)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在键盘音乐史上可谓是一部极其宏伟的作品。作为极少数巴赫指明用羽管键琴来演奏的乐曲之一,除了其本身无法抗拒的音乐魅力外,它庞大的篇幅、巧妙的结构、多样的形式以及它的由来,使得演奏者、理论家、史学家及音乐爱好者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生前出版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它最早出现于《键盘练习》(Clavier-Übung)的第四册中。这部键盘作品集一共四册,第一册出版于1731年,由六首帕蒂塔组成,这是巴赫亲自出版的第一部作品;第二册由纽伦堡的小克里斯多夫•魏格尔于1735年出版,包含有《意大利协奏曲》和《法国序曲》;1739年,巴赫自己出版了第三册,其中包括一些为管风琴而作的前奏曲、赞美诗等;第四册由纽伦堡的巴尔策•施密德出版,在这最后一册中只有《哥德堡变奏曲》这一部作品,乐谱上没有标明出版年月,估计是1741年。1974年,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发现了巴赫修订过的《哥德堡变奏曲》和根据第一乐章“咏叹调”低音的前八个音创作的另外14首卡农的手稿。这14首卡农(BWV1087)中的12首都是在此之前完全不为世人所知的,因而成为近现代音乐历史中对巴赫作品最重要的发现。

在《键盘练习》第四册原始版的封面上印有:“键盘练习,包括一首咏叹调和一些变奏,适用于双排键羽管键琴,为音乐爱好者而作,用于振作他们的精神。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莱比锡的波兰皇宫和萨克森选帝侯王宫作曲家,音乐总监及合唱团指挥。巴尔策•施密德出版。” ①这首被巴赫称为“咏叹调与变奏”的乐曲何以得名为《哥德堡变奏曲》呢?哥德堡其实是巴赫的一个学生。他的全名是约翰•高特列•哥德堡(Johann Gottlieb Goldberg),在1733年至1746年间跟随巴赫学习音乐。据巴赫的第一位传记作家约翰•尼古拉斯•弗尔科(Johann Nicolaus Forkel)说,哥德堡是一名技巧娴熟的羽管键琴手,但他在作曲上没什么天赋。② 有关巴赫的这首变奏曲,弗尔科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这事源于凯泽林伯爵,那个萨克森选帝侯王宫的前俄国大使。他常常和哥德堡一起来莱比锡。伯爵有重病,经常失眠。哥德堡就住在大使官邸,他睡在伯爵的隔壁,要随时准备为无法入睡的伯爵演奏。一天,伯爵请巴赫写点什么柔和愉快的键盘曲给哥德堡,好缓解自己失眠之夜的苦闷。巴赫认为一套变奏曲最能满足伯爵的需要,尽管在从头到尾基本和声重复不变的作曲技法和题材上,他迄今还没怎么写过⋯⋯伯爵总叫这首曲子“我的变奏曲”,并且总是不厌其烦地听。从此以后,每当他睡不着,他就说:“给我弹段‘我的变奏曲’,哥德堡。”或许巴赫还从没有在别的作品上得到如此高的回报……③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但巴赫的《咏叹调和30首变奏曲》还是被赋予了“哥德堡变奏曲”的昵称。

《哥德堡变奏曲》构思巧妙,创作手法精湛,篇幅宏大。乐曲在结构上呈现出完全的对称。整个乐曲以一首咏叹调开始并收尾。在中间的30段变奏中,第16段是一首序曲,正好把整首作品分成乐章数相同的两个部分。 每个变奏又包含了两个段落,由反复记号分开。除了第16变奏“序曲”是16+32小节之外, 每个变奏中两个段落的小节数完全一样:变奏3、6、9、21和30是8+8,而其余乐章是16+16小节。更让人称绝的是,每三个变奏的最后一首即是一个以不同音程开始的卡农,从一度依次到九度。其他变奏则具有像创意曲、托卡塔、舞曲等不同的音乐风格。

《安娜•玛格达莱娜•巴赫的笔记本》中“咏叹调”的手稿 《哥德堡变奏曲》开头的“咏叹调”是一首具有萨拉班德舞曲特征的乐曲。乐曲本身恐怕并非巴赫所做。它最早出现于《安娜•玛格达莱娜•巴赫的笔记本》(Klavierbüchlein für Anna Magdalena Bach)中。这本键盘作品集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即安娜•玛格达莱娜•巴赫所编。巴赫在1725年为这本曲集创作了两首帕蒂塔作为开头,而其他内容均为安娜•玛格达莱娜所选,有些乐曲是巴赫的儿子们和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这本曲集还收录了一些声乐小曲和赞美诗。从乐谱中的笔记上来看,有巴赫、安娜•玛格达莱娜•巴赫、C.P.E.巴赫等人的笔迹,另一些乐曲的作者和抄谱者无法断定,曲集里的“咏叹调”是安娜•玛格达莱娜•巴赫的笔迹,④它在风格上与其他30首变奏有很大不同,旋律线条的装饰性很强,各种不同的装饰音都在乐曲中出现。

巴赫把“咏叹调”当做变奏曲的主题段,然而随后的所有变奏并非根据“咏叹调”的旋律或和声,而是根据它的低音进行来发展变化的(参见谱例),这一手法与帕萨卡里亚(Passacaglia)或恰空(Chaconne)相似。每个变奏虽然建立于相同的低音进行之上,但拥有独立的主题材料、音乐织体和音乐风格。除了卡农之外,变奏中标明题材的乐章还有第10变奏“小赋格”(Fugetta)、第16变奏“序曲”(Overture)和最后的第30变奏“集腋曲”(Quodlibet)。据弗尔科说巴赫家有个习俗――每年聚会一次。在聚会时,“他们喜欢把流行曲、喜剧或诙谐剧即兴编成合唱,和声上完全协和而歌词却保留原样。他们把这大杂烩叫‘Quodlibet’”。⑤巴赫在此又一展技艺;他把两首歌曲“我很久没和你在一起,靠近些,近些,再近些”和“甜菜菠菜吓跑了我。让妈妈给我煮点肉,那我就会多待会”的旋律叠加在一起,与“咏叹调”的低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巴赫通常使用“Clavier”一词来表示他的键盘作品。这一词在当时是对键盘乐器的统称,特别是羽管键琴(Harpsichord)和楔槌键琴(Clavichord),这说明巴赫似乎不介意演奏者用何种键盘乐器来演奏他的键盘作品。而对于《哥德堡变奏曲》以及《键盘练习》第二册中的《意大利协奏曲》与《法国序曲》,巴赫特别指明是为双排键羽管键琴所写,并且在《哥德堡变奏曲》每个乐章的开头,巴赫都标出演奏时是用一个键盘还是两个键盘。如“咏叹调”以及变奏1、2、3、4、6、9、10、12、15、16、18、19、21、22、24、30 用一个键盘,变奏5、7和29可用单排或双排键,而其余的则用双排键。为什么巴赫要特别指定用羽管键琴,而且是双排键琴呢?楔槌键琴是当时不少作曲家喜爱的独奏键盘乐器,特别是它能表达出细腻的声音变化,因而被音乐家们誉为极具表现力的乐器。然而它的音量极小,只有演奏者才能完全听到弹奏出的声音和微妙的音色差别。而管风琴,不论哪种类型,由于其体积相对庞大、音量恢弘,显然不适宜这样一首要起到“缓解失眠”作用的音乐的需求。的确,《哥德堡变奏曲》是一首技术难度很高的作品,其中,不少乐段都要求双手交叉来演奏。通过使用双键盘乐器,每只手都可以自如地伸展于自己的键盘之上,因而避免了双手在弹奏位置上的相互干扰。然而,通过对乐曲的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变奏1也有双手交叉技术,可巴赫却选择用单排键;而变奏7、13、25和27没有什么这方面的技术困难,巴赫却选择了双排键盘。看来,使用双键盘的主要目的恐怕是出于对音色变化和对比上的考虑。18世纪德国的羽管键琴是以它复杂布局著称的。通常,羽管键琴有三组弦:两组八尺弦和一组四尺弦,某些琴甚至加上了十六尺弦。八尺弦为标准音高组,四尺弦是高八度组,十六尺则是低第八度组。两组八尺弦分别由上下两个键盘控制,尽管这两组弦音高相同,但由于拨弦位置和琴拨子厚薄的不同从而使这两组琴弦在音色上产生一些差别,上排键盘琴弦组的声音较下排键盘组柔和。此外很多羽管键琴都有不同的音栓,通过使用音栓来产生特殊的声音效果。例如,使用琉特琴音栓会产生近似琉特琴的声音效果。通过使用不同的弦组、音栓及不同的组合,羽管键琴可产生不同的声音和力度层次上的对比变化,这是楔槌键琴所不及的。

从《哥德堡变奏曲》第一次出现在乐谱上开始,至今已经将近270年了。可是人们对他的兴趣和研究却丝毫未减。人们还试图从数字学等其他角度破解隐含在变奏曲中的密码和谜团,如变奏总数30以及由卡农将乐曲划分为三首一组所隐含的“三位一体”的寓意;巴赫名字(B―A―C―H)即德语对应的降B―A―C―B或其字母顺序2―1―3―8在音乐中的体现等等。显然,不论是乐曲本身结构的精妙、晦暗的额外含义,还是其创作技法的精湛、音乐内涵脱俗超群,《哥德堡变奏曲》始终、并且永远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 (待续)

注释:

①Hans T. David和Arthur Mendel编辑. The New Bach Reader. 纽约: Norton出版公司, 1998. 第214至216页。

②Johann Nikolaus Forkel. Johann Sebastian Bach (1802 Leipzig). 纽约: Da Capo出版社, 1970. 第101页。

③J. N. Forkel. Johann Sebastian Bach. 第119至120页。

④Klavierbüchlein für Anna Magdalena Bach 1725 /手稿影印版. Georg von Dadelsen编辑. 卡塞尔: Brenreiter, 1988年, 后记, 第11至14页。

⑤J. N. Forkel. Johann Sebastian Bach. 第7页。

参考文献:

David,Hans T. and Arthur Mendel,The New Bach Reader.New York:Norton & Co.,1998

Forkel,Johann Nikolaus.Johann Sebastian Bach(1802 Leipzig).New York:Da Capo Press,1970

“Clavier-Ubung Part IV / Facsimile of the original edition.” Bach,Vol.XI,number 1.p.8-32.1980

Klavierbüchlein für Anna Magdalena Bach 1725 / Facsimile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l.ed.Georg von Dadelsen.Kassel:Brenreiter,1988

上一篇:浅析汪立三的钢琴作品《涛声》 下一篇:与家长谈(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