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

时间:2022-08-01 06:03:14

小学数学生活化之我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这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真谛:数学生活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学生使用的教材也更加重视了内容生活化,重视学生本身的发展。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它是整个数学教学值得加强的目标之一。

一、 数学内容生活化

新教材重视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现行人教版整个数学教材都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具体表现在:

1、数学教材标题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第七章里,出现了“生活中的负数”直接把数学和生活连在了一起;第六册的“用哪种地砖比较便宜”是学生小学时碰到过但始终没得到解决的问题,单单题目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课本增添了不少的诱惑;出现了设问式标题,如“铅笔有多长”、“一千米有多长”、“有几枝铅笔”、“有几棵树”、“月球上有水吗”、“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游戏公平吗”等,也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这类富有诱惑性的问题,很容易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以满足自己膨胀的好奇心,甚至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数学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 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人情味十足。传统的数学教材都是对知识点进行一系列的讲解,内容与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造成很多学生“数学枯燥,数学难学”的心理负担。而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调整,象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本来这一章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里面涉及到的应用题更是数学里的老大难问题。教材从“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森林旅游”、“体育中的数学”这几个学生熟悉的方面去引导,不仅对小数进行了巩固,又插入应用题,减弱了学生害怕应用题的心理。

二、数学课堂生活化

新课标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从各方面否定:“数学枯燥无味,甚至数学无用”的谬论,反过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论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学生只能通过模仿、练习等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厌学的心理。时下,新课标刚刚推行不久,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改变;再者,目前评价学生、评价老师的新体系也未跟上,在此情况下,要让学生从讨厌数学转变为喜欢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东西,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情景,让学生从讨厌数学转变为喜欢数学,甚至爱上数学课。

为了让学生喜欢数学课,仅仅靠教材的改变是不够的。在教材生活化的同时,课堂教学也要富有生活气息,要灵活多样地使用教学方法,象组织小组讨论,留给学生足够思考、讨论的空间和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使学生从感官上更多地去接触知识;多举一些身边的人和事,而不是照本宣科。如“认识百万分之一”这一课,如果还是引用天安门广场的例子,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感觉是模糊的,它的百万分之一也就没什么感觉了。我们可以以学校的操场为例,计算它的百万分之一;另外,以往我们都只是从学生的成绩好与差去评价一个学生,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以鼓励为主,得到鼓励的学生厌学情绪相对来说少很多。

总之,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两者是不能分割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巫师附小)

上一篇:新课改教学的课件设计也要转变观念 下一篇:在新课标下“话”数学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