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规划与景观环境的协调发展

时间:2022-08-01 04:05:29

探索城市规划与景观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植物景观对美化城市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所存在的矛盾和矛盾的对策,并提出对其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我国对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都起步比较晚,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越来越重视植物景观的设计,但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实践上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思考和建议。

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和对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的植物景观设计既要立足于种植的立地条件,满足群落中不同植物在光照、土壤、水分、气候等生态因子方面的要求,又要充分展现出植物群落的和谐与自然,同时还可欣赏到群落在外在形态、色彩、质感与季相更迭中的韵律美、色彩美和个性美。

我国植物景观设计现状观察和对其发展的一些思考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渗透,城市发展的速度已经超出人们以往的判断力。伴随着城市成长,城市环境的建设还显得捉襟见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植物景观设计而言,目前很多已经完成的作品还仅仅停留在景观设计这个美学层面,对植物习性、群体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了解得还非常浅显而粗略。除了有一些现实的外在因素制约着设计者外,植物景观设计先进理念和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目前在国内也很薄弱,甚至还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审美取向一直在左右和影响着身边的植物景观设计。行走在道路旁,人们时常可以见到某些大树挂着吊瓶,或者只有光秃秃拔高的树干,枝丫全数削减,毫无美感,一言以概之,这些都是大树成风、反季施工惹的祸。归根结底还是人们期望立竿见影,忽视长期效果,片面地追求短期效应的结果。毕竟大树移植和反季施工应该是一种技术手段,在不得已的时候采用的工程措施,实在不应该成为植物景观设计的一种潮流。首先,这种做法违背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一棵树在幼年时期、青年时期和成年期耐移植和恢复生长活力的能力是逐渐降低的,其实,栽植一株小树并使它成活比绞尽脑汁用这种近乎残忍的方式来后期挽救要更经济也更稳妥。同时,自然生长的树木的树型也比那些“杀过头”的老爷爷们更美。

近些年,大量的外来观赏植物被引进,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植物的种类,弥补了当前我国育种水平落后,观赏栽培植物较匮乏的现状。然而,物极必反,一味地依赖这些舶来品而忽视乡土植物,结果造成城市植物景观雷同,缺少特征与个性,多样性严重不足;大部分的城市都成了克隆。快速城市化使得我们的城市结构、建筑物都已经趋同而毫无个性与特点,唯一可以体现不一样的地方很大程度上便要依赖植物景观的营建。若是连植物景观设计形式与应用的植物种类都没有自身地方的符号特色,呆板、单调、千人一面的景致无疑会给生活在其中及外来观光的人以极大的失望。看着我们身边这些既漂亮又毫无个性、被大量洋花和洋草所充斥的园林景观,不仅审美疲劳,同时我们也在为这些花花草草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与资源浪费。

盲目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其实并非明智之举,这是因为它在很多方面不具备乡土植物的优势。比如,乡土植物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风土,栽植管理容易;罹患病虫害的可能性较小;可以更好地展现地方景观特色;更加节省人力、物力,更经济实惠。引进不当外来植物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的例子更是触目惊心,最有力的一个证据便是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近二三十年间导致了上海本土三十余种植物消失,成为“黄花过后,寸草不生”的恶性杂草,需要铲除治理,而本土生长的一枝黄花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恶果。

适地适树是植物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于边缘树种我们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广,最终梦想成为噩梦。穿着厚厚冬装的植物我们在北京街头巷尾、公园绿地早已屡见不鲜。也许,这和我们设计的初衷已经背离了很远,用绿色无纺布装点的冬季并不会让人感觉舒服。人们曾经期望引种常绿植物来美化萧瑟黯淡的冬季,然而,多年来的事实早已证明,这是不太值得大力推广的做法。尽管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等常绿植物可以露地过冬,不过被种植在城市街道的隔离带时也需要靠绿色的围挡遮挡以防风寒,2009年冬季低温多雪的经历更是让缺少防寒设施的它们损失惨重。从另外的角度而言,冬季它们即便不落叶,也不会表现出真正的绿色来。

所以,这些处于边缘的树种不是不可以用,而是要有节制、分地点选用,泛滥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景观效果,还会增添繁重的防寒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种植短期效应与后期的养护脱节忽视后期管养环节、设计不切实际的结果往往是为未来埋下了定时炸弹。造成问题的

主要原因是仅仅考虑了初期的设计效果,没有对植物未来生长发展变化给予充分的认知,

同时,现实中存在的设计、施工和养护脱节也使得景观效果不一定达到了预期的标准,许多设计师还没有预见并重视树木在城市中不同场地、小气候及其他因素影响下的生长变化情况。

所以说种植设计是艺术,更是科学。即使是曾经名噪一时的著名设计师也未必会不出错。1988年美国景观设计师丹·凯利设计的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国家银行公园初期成为获奖的佳作,好评如潮,16年后却面临被拆除重建的命运,主要原因便是植物种植设计采用高密度的图案式种植,由于种植过密,导致后来地面植被无法获得阳光而死亡,地面,水土流失,一片破败景象,同时用来修剪维护的养护费用也不堪重负。反观国内,急功近利的行为更是层出不穷。

草坪热、银杏风等可以说是曾经席卷全国的浪潮。植物景观设计是在研究当地自然条件及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而产生的,盲目照搬得不偿失,比如,曾经的草坪热,让一些地区本来良好的绿化招致毁灭性的创伤。树没了,种上了小草,姑且不去评价其生态效益的下降,就连基本的园林功能也无法满足,夏日炎炎,人们只能在不准踩踏进入的草坪外马路上被炙烤。举这个大家已熟知的例子,是要说明,当前还有很多设计在理念上没能真正实事求是地研究当地的情况与自身的国情,拿来主义依旧盛行。设计理念的偏颇还体现在:配植的树种越名贵,便越能够体现设计的品质。经济效益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和杠杆,使设计者、施工者和苗木供应商都不遗余力地去追逐那些价格较高的种类,以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欠缺规划的苗圃生产经营现状导致的单一趋同生产也是制约植物设计提升的重要因素和根源之一。

结语

如果我们在家打开窗,如果我们外出走在路上,映入我们眼帘里的是浓浓绿意、是烂漫花海、是返璞归真的恬淡,或是乡土风情般的自然景致,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对于当前植物景观设计的缺陷和误区,我们分析阐述了一些例子、现象及背后的原因。那么,如何更好地提升和改进城市的植物景观设计,从而使城市环境更加舒适宜人,除了要根除上面存在的最基本问题外,解决问题的密钥便是植物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设计与自然结合的生态观。设计结合自然的生态规划设计思想最早由麦克哈格先生提出,尽管他围绕的是如何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和分析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但是其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样给城市景观植物设计许多借鉴和启发。

总之,期待国内的植物设计在不断的实践中真正将与自然结合的生态观落到实际,提升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 陈英瑾,赵仲贵.西方现代景观栽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 陈从周.梓翁说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上一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质量安全的讨论 下一篇:综述工程测绘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