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祖先的记忆”

时间:2022-08-01 03:55:02

民族舞蹈家杨丽萍最近编排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她对原生态歌舞的解释是:“所有的舞姿舞步全部来自生活,是这些民族对自然、对生活、对爱的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这台歌舞中她启用了大批来自民间的土生土长的非职业演员。杨丽萍说,她一直有一个理想,“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

杨丽萍对民间艺术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文化部负责人在谈到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目前的生态环境时,切中要害地指出了令人堪忧的现状: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缺乏民族自觉,全民的保护意识不强;二是文化生态环境恶化,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正在遭到破坏;三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状况极为严重,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国家的文化安全,比如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部门和个人,通过各种渠道私下收购、倒卖民族民间文化珍品;四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记忆面临灭绝。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文化在这个多民族的国度里,形成了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文化奇观。从内容上说,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学、音乐、歌舞、戏曲、说唱、游戏、美术、工艺、服饰、雕刻、器皿、习俗、礼仪、节庆等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把根留住,把祖先的记忆留住,这是当代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1979年至1986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相关部门先后联合下发通知,发起编纂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行动,对中国民族民间无形的文艺资源进行系统抢救和全面整理。这是一套统一规划、统一体例编纂、统一出版的大型文献资料丛书,按行政区划分别编辑成卷(台湾省暂缺),每省10卷,共计300卷454册5亿字。这项自下而上的宏大的编纂工程,历时20余年,10万名编辑人员走访了近百万人,搜集整理资料达50亿字。据统计,截至2004年初,《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十大文艺门类的志书已初具规模,217卷已经出版,预计本年度内审稿工作将基本完成,到2006年300卷将全部出齐。

与编纂十大艺术集成志书相呼应的还有另一项宏伟工程,那就是2003年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项浩大工程计划利用2003―2020年17年的时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工程实施的保护对象大致有以下几类:1.濒危的古语言、古文字;2.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如口述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曲艺、杂技等);3.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礼仪、节日庆典活动和游艺活动;5.与上述无形文化遗产相关的原始实物资料,如文字资料、服饰、器皿、建筑、标志等;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据介绍,有关部门已经明确了保护工程的工作任务:其一,建立全面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基本摸清历史家底;其二,建立比较完善的民族民间艺人传承保护机制;其三,建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各级各类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其四,建立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品生产基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其五,建立专业队伍,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精湛,对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深厚感情的保护工作者;其六,建立起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保护工程机制。

此外,云南、贵州等民族民间文化集中的省区,已经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地方法规。据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也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部法律将为濒危的中国方言、服饰、戏曲、民俗文化等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以保护社会记忆为己任的档案工作者,在这一系列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必将撒下辛勤的汗水,奉献自己的努力。

上一篇:上市公司的档案问题 下一篇:“陇上铁汉”安维峻及其闱墨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