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时间:2022-08-01 03:00:18

江西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F0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但分析其依然滞后于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第二、三产业发展,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而实现江西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 经济发展 协调

近年来,关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协调的争论越来越多,主流的观点认为主流的看法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地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也大大地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安虎森,2005)。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滞后城市化是按城市人口统计的显性城市化,如果加上隐性城市化,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是滞后,而是有所超前;还有人认为我国城市化并未过多地偏离工业化进程,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偏差(景普秋,2003)。具体到江西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西省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到2009年达到43.19%,平均每年增长0.8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江西省经济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人均GDP年均增长9.0%。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江西城市化是同步、滞后还是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呢?本文对此进行系统研究

江西省城市化的进程和特征

(一)江西省城市化呈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

回顾改革开放成立以来的江西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逐渐加速增长的过程。如图1显示,1978年以来江西省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以下三大阶段:1978-1990年为缓慢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长0.3%;1991-2000年为加速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长0.734%;2001年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72%。

(二)江西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1978年,江西省的城市化进程与全国相比差距不大,落后1.15%。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开始不断拉大,到2000年,落后全国8.51%。2000年以后,随着江西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这一差距又开始缩小,到2009年,落后全国平均3.42%。

(三)江西省城市化的空间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

从表1可以看出,从江西省城市化的空间分布来看,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参差不齐,南昌、新余、萍乡、景德镇、鹰潭等地的城市化率均超过了50%,而上饶、抚州、吉安等地的城市化率还不到40%。这种空间差异表现在城市分布上,呈现为北重南轻的格局,江西省的主要城市大多分布在浙赣线(含抚州)以北,浙赣线以南仅吉安和赣州两个地级市。

江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从江西城市化的进程和特征可以看出,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种低水平的城市化是否滞后于经济发展呢?本文从江西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差异等方面来系统研究江西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

(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定量研究中,学者周一星在对1977年世界157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作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城市化水平(Y、%)与人均GDP(X、美元/人)符合对数曲线关系。即:Y=40.55Lg(X)-74.96。该方程拟合的曲线较好地反映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客观过程,本文采用该模型来测度江西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程度。测算结果显示,2009年城市化的应有水平为43.97%,高于江西实际的城市化水平,说明江西的城市化要滞后于理论预测值。

(二)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如果以第二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工业化程度的标准来分析江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江西的城市化水平要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率在逐渐缩小,差距依然明显。根据钱纳里模型,在人均GDP高于300美元(1964年)时,城市化水平就应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目前,江西省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美元(1964年),但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如果以非农产业的发展来衡量江西的城市化水平,则更加反映出江西城市化水平的滞后。

如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江西城市化之所以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江西工业化水平的滞后,使得非农产业对人口的吸纳力有限。

(三)城市化水平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就业领域变化的过程,城市化的实际水平与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反映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吻合程度。从表3可以看出,在农业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步减少、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步增加的过程中,江西省大量的非农产业就业人口依然散布于农村,城市化水平远远滞后于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造成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在于一部分非农产业就业人口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业模式,从而并未使就业方式非农化有效转化为户籍管理的非农化。此外,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由于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二元的城乡管理体制等原因,没有转化为居住方式的城市化。

(四)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现状,我们把我国城市化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高于70%为高度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50%-70%之间为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30%-50%之间为城市化过渡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为城市化准备阶段。在江西省的11个地市中,南昌、新余、景德镇、萍乡、鹰潭等5市人均GDP都达到2万元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均进入二、三、一阶段,因而这5个市的城市化水平也相对较高,均超过50%,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而江西的其他6个地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而城市化水平均在30%-50%之间,还处于城市化的过渡阶段。在这6个地市当中,九江市的人均GDP略高于全省水平,因而城市化水平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赣州、吉安、抚州、宜春、上饶等五个地市人均GDP介于11184-12922元之间,明显低于全省17335元的水平,第一产业比重均较大,除上饶市为18.6%以外,其余4个地市第一产业比重均超过20%,这就导致这5个地市的城市化都低于40%,城市化相对滞后。

江西省城市化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江西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相关,且城市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西省域内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则更加明显,从而导致了江西省城市化区域差异明显。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江西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从表4可以看出,处于高度城市化阶段和城市化中期阶段的省市区除黑龙江省和重庆市外人均GDP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江西省2009年人均GDP为1733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7.8%,产业结构为14.4∶51.2∶34.4,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离全国和发达省份的产业结构水平还有相当差距,因而制约了其城市化水平。此外,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因此,要促进江西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一,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扶持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挖掘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提高非农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第二,借鉴国内外“城市群”、“都市圈”等发展模式,加快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形成赣州、吉泰、赣西、信江河谷等若干中小城市群,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第三,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注重城市发展质量,优化中心城市功能结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措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构建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第四,创新城镇化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取消就业、教育等方面不平等政策和地方保护主义,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五,加大对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劳动力适应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促使其更好更快的融入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1.安虎森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5(1)

2.景普秋等.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3)

3.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王军民,男,博士,井冈山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散长剑,男,硕士,井冈山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上一篇:物业小区治理的内涵\基本模式及其对物业管理的... 下一篇:基于AHP法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