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时间:2022-08-01 01:55:01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1引言

从全球发展看,近年来信息通信领域颠覆性的创新大多与移动互联网相关联,如iPhone iOS、Google Android System、Apple Store、Kindle、米聊、飞聊和豌豆荚等。

摩根斯坦利认为,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一般以十年为周期,当前已进入下一个重大计算产品发展周期,即“移动互联网”发展周期,这是过去五十年来的第五个发展周期。

从发展速度及规模看,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远快于桌面互联网且规模大得超乎想象(百亿级用户),它代表着几大趋势的融合,如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和智能移动信息设备。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已改写了互联网、移动通信乃至整个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图景。

从移动互联网研究成果看,方亮[1](2011年)针对移动产业生态系统竞争展开研究,分析了移动生态系统的内涵,并对主流移动生态系统进行对比,最后结合移动生态系统的体验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力,给出了移动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建议。易振宁[2](2011年)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变革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策略建议。陈志刚、王茜、韩正君[3](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产业管制的角度,分析了管制的现状,并从市场准入、信息不对称管制、垄断行为管制以及虚拟资产管制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管制体系的建议。张云勇[4](2011年)针对分布式智能开放运营架构展开研究,提出了DIOS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并重点讨论了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吴钢[5](2011年)从运营商的产业实践和企业基因模型的理论分析两个层面,探讨了电信运营商的产业定位和商业模式选择问题,并就能力开放的商业模式的实施提出了建议。李安民[6](2011年)从运营商角度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及趋势,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的角色定位和主要对策。姜奇平[7](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对电信运营商转型的要求展开研究,提出了从转型的角度看待运营商如何适应数据核心业务。杜娟[8](2011年)从拓展用户规模、拉动用户流量消费、提升流量价值和完善机制体制等4 个方面,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策略建议。总体来看,现有成果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内涵、业务体系、服务特征、商业模式、竞争主体及策略和运营商应对挑战的对策等,未从运营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展开细致的研究。

2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分析

李安民[6](2011年)提出“移动互联网的立足点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点是移动性、移动互联网的价值点是社会信息化”的观点,笔者表示认同,但现有成果对移动互联网本质的分析尚不透彻。下面将根据运营商工作实践,对移动互联网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阐述。

2.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基于运营商工作实践,关于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如下:

一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独立发展后互相融合的新兴市场,目前呈现出“互联网产品移动化强于移动产品互联网化”的趋势。

二是“移动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可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桌面互联网的补充和延伸。

三是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结合相关研究机构及学者对移动互联网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从自身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手机、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等无线终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并享受服务,它包括四个要素:(1)移动网络,包括2G、3G和E3G等(不含固定无线宽带接入、不含无移动功能的WiFi);(2)面向公众的移动应用及互联网服务(WAP和WWW方式),具有移动性和移动终端适配性等特性;(3)移动终端;(4)需要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的用户。

2.2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

吴钢[8](2011年)将移动互联网业务分为内容类、服务类、广告类三大类,未从本质上对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进行划分,存在较大的局向性且理论指导意义不强。基于移动互联网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是桌面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复制,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如移动搜索、移动电子邮件等。

二是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如移动VoIP、飞信等。

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而进行聚合(包括网络能力聚合、应用聚合及数据聚合)的有别于桌面互联网的业务创新,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方向,如移动Web2.0、移动位置类业务等。移动通信功能包括网络能力(网络鉴权、定位能力、Push信道和网络支付等)及用户信息(终端配置、SIM卡、身份、业务订购、通信行为和帐务计费等);互联网功能包括互联网技术(搜索、Widget、Mashup等)、互联网信息及应用(内容、地图、视频和游戏等)。

2.3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服务特征

移动互联网继承了桌面互联网开放、协作、无中心的特征,又继承了移动网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和可定位的特点,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特征:

(1)满足用户需求多样化:时间碎片化,生存方式数字化,信息来源去中心化,信息与应用焦虑化;

(2)移动Web2.0:满足随时、随地、随意的融合信息交互,同时UGC、SNS迅速发展;

(3)应用Widget化:自主化、定制化,简单易用化、可传播化;

(4)设备特性:种类多样化,触摸式交互,多通道交互,屏幕尺寸、终端与服务融合,价格较PC低廉,更新速度快;

(5)平台特性:iPhone OS,Google Android,Windows Phone;

(6)移动媒体属性:移动互联网独特的新属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四大基本媒体需求(沟通、信息获取、娱乐和交易),同时可精确满足个人的即时需求,这是移动媒体最本质的特征。

2.4 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即用户第一接触点),主要包括手机浏览器、手机搜索、手机SNS、应用商店、手机门户网站、客户端应用(IM)和手机输入法。

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趋势,IBM认为是“用(实用化)、玩(娱乐化)、看(媒体化)”,如图4所示。

2.5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性

从收费模式看:

首先是免费模式,如运营商通常使用的前向收费及包月收费(流量包月、时长包月、业务应用包月)模式。

其次是付费模式,包括四大类别:(1)一是伪免费即直接交叉补贴:1)未来费用贴补当前费用。如1元购机,运营商通过话费补贴手机费用;2)产品贴补相关服务。如微软通过销售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费用,补贴在其上推出的Myphone服务费用;3)相互协同的产业链环节间交叉贴补。如苹果通过App Store打造iPhone应用的生态系统,App Store本身并不盈利但却促进苹果终端销售。(2)二是三方市场模式即广告主付费:1)CPC(Cost-Per-Click)收费。按网络广告点击次数向广告商收费,用户免费;2)多方共赢平台。如Google与免费音乐网站巨鲸网合作,推出音乐搜索,由巨鲸音乐网与正版音乐产业对巨鲸音乐广告收入进行分成,谷歌通过自身搜索技术和用户基础为巨鲸音乐带来新的产品功能、体验和大量用户。(3)三是少数人为多数人付费模式:1)VIP会员收费,如VIP QQ号码收费;2)网游道具收费,如游戏免费、道具收费;3)增值服务收费,如Skype基础通话服务免费、增值服务(向手机打网络电话)收费。(4)四是非货币模式:如UGC、Wiki,上传者赚取的是自己的名誉、关注度等非货币价值,免费上传内容为大家共享。

从业务类别来看,每种移动互联网业务都有适合其发展的商业模式。如移动门户,NTTDoCoMo与合作伙伴共享内容收益并获取高额流量费收入;雅虎以网站广告收入为主,渗透手机业务多领域。

从参与主体看,终端厂商盈利源自终端销售和服务应用费;电信运营商盈利源自通信费、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和销售分成;互联网企业源自信息服务费、广告费和分成收入等。

3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3.1 移动互联网用户发展情况

(1)我国移动用户接近10亿户,3G市场格局平衡

2011年底,我国移动用户达到9.86亿户,当年净增用户1.27亿,年增长14.8%。3G用户超1.28亿,渗透率达13.0%,其中TD-SCDMA达到5121万户(无线座机占比30%)、WCDMA达到4002万户、CDMA2000达到3719万户。(数据来源:工信部)

(2)我国手机网民突破3.5亿户,单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接近5500万G

2011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3.56亿户,占总体网民的69.3%;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逐月上升,2011年12月当月流量达到5446万G,全年累计同比增长37.4%。(数据来源:工信部)

3.2 移动互联网终端发展情况

2011年我国3G终端出货量超2亿台,超过2009年和2010年的总和。其中3G手机1.74亿台,占比近87%;3G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60%。2011年10月,我国3G手机出货量占比近53%,首超2G手机。(数据来源:工信部电信研究院)

3.3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情况

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本地化趋势明显,如微博、移动SNS、移动视频、移动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商店和移动搜索等业务成绩斐然。随着各方主体积极参与,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逐渐完善,应用商店生态圈成为重点。预计2012年中国手机应用下载达到109.59亿次,年增长199%;中国应用商店市场规模达到17.45亿元,年增长178%。(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3.4 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情况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的创新,网络经济规模持续攀升,年增长率逐年提升且维持高位运行,2012年网络经济规模超过4500亿元,达到4751亿元,年增长77.3%。2011年移动互联网增速首超网络经济规模增速,2012年移动互联网规模达到787亿元,年增长94.5%。

4移动互联网竞争主体及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分析

4.1 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主体及策略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不断裂变和细化,价值链主体多元化,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不仅来自同质企业,更多来自异质企业。从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主体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三股力量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各不相同,但最终竞争的焦点都在于把控用户第一接触点。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主力。

4.2 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各价值链主体在价值链上不断进行横向延伸,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数据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流量增长速度,量收不匹配现象进一步凸显;

(3)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和商业模式变化冲击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运营商面临管道化;

(4)多方参与主体跨界融合,移动互联网正形成“云、管、端”立体化竞争局面(“云”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技术;“管”指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技术;“端”指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原材料元器件技术)。

5电信运营商的对策建议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运营商要赢得竞争,抓住移动互联网这一历史性机遇,必须了解并遵守一定的准则,抓住关键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5.1 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的六大法则

MIT的Michael A.Cusumano教授在STAYING POWER: Six Enduring Principles for Managing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in an Uncertain World一书中关于持久力的六条法则,为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实际行动指南,见表3:

5.2 运营商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应抓住的四大关键点

(1)确保通道优势――加强网络能力建设,应对流量激增的挑战

持续加强网络能力建设,为用户提供高效、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是运营商长期的工作重点。

1)要持续建设3G网络,加大承载网研发创新,强化网络覆盖,完善网络质量,优化网络能力;

2)要着力加强P2P、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基础网络的低成本高效运营;

3)要加强涵盖2G、3G和下一代通信标准的网络演进策略与系列标准研究,推进下一代网络大规模商用进程,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提供更高效的网络基础和服务。

(2)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创新,应对其可能带来的威胁

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必要性:

1)互联网企业创新机制和能力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的要求;

2)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较运营商更加适应业务创新需求。其研发人员占比高、研发投入占比大、研发机制灵活,如当前运营商业务部署时间为1年,则互联网企业约为3个月;

3)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运营商进军移动互联网的主流模式之一。运营商希望借由移动互联网实现由通信运营商向智慧运营商(smart operator)转变。

(注:智慧运营商内涵主要包括通过精细化内容运营,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内容需求;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身业务;利用资本运营方式建立起互联网运营能力。智慧管道(smart pipe)内涵主要包括积极引进知名互联网典型业务,提升用户粘性;为互联网业务开发者开放API,创造更便利的开发环境;打造第三方应用平台,聚集更丰富的应用内容。纯管道(pure pipe)内涵主要包括积极地引进互联网典型的各种应用,为知名的互联网应用提供定制终端。从效果来看,smart operator、smart pipe明显强于pure pipe。)

运营商在竞合中要逐步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存储和计算能力,把握移动互联网未来竞争的关键。从资源的角度看,与以往一样,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比谁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海量的资源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以Google为例,其广告业务实质上就是利用用户搜索信息,通过竞价排名的方式获得巨大的收入;Google具有至少45万台服务器和超过美国政府的计算能力,这些服务器上存储着大量的经过处理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挖掘和利用正在进行研究。Google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方面,还体现在全球最为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处理能力。

(3)凝聚终端力量,应对明星手机的挑战

运营商应实施开放的、多样的智能手机合作策略,进一步满足细分高端用户的市场需求,达到整体上与iPhone等明星手机相匹敌的效果。一是iPhone等明星机在吸引与保有高端用户和新增市场方面有较大优势;二是运营商与Apple合作不会给运营商带来明显的财务和资本市场方面的好处;三是运营商与iPhone的排他性合作会给没合作的运营商带来冲击,但冲击没有想象的大。

(4)通过商务模式创新,开创业务增长新蓝海

运营商要选择适合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通过价值共享推动合作共赢。

1)结合移动互联网内容收入占主体的特点,根据各类产品和业务的不同类型,选择或创新商业模式,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盈利:内容使用收费,业务流量收费,专利授权收费,网站会员收费,网络广告收费,游戏点卡收费,支付分成收费,以及平台出租收费等。

2)在商业合作过程中,以价值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产业链广泛、持久的合作。随着对“客户价值”理解的深入,所有使客户带来价值的业务,都由运营商行使绝对主导地位已经不现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合作共赢将成为主旋律。

6小结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趋势,将形成下一代产业浪潮;电信运营商已经错失了互联网发展的大好时机,必须把握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对电信运营商而言,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挑战主要来自网络、业务和终端的发展与创新。电信运营商引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如何进入,核心是转型、合作。

上一篇:SAP全球CIO奥利弗.博斯曼:战略创新是CIO的重要... 下一篇:面向移动互联网的融合通信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