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31 11:36:16

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分析

【摘 要】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放疗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和毒副反应。资料和方法:收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肿瘤科和和四零四医院肿瘤中心2008.6-2010.4收治的32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14例经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18例经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放疗治疗,回顾性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中位生存期和毒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9个月,放疗联合卡培他滨组有效率(64%)和中位生存期(10.86月),与联合其他化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卡培他滨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轻于其他药物联合化疗组(p

【关键词】乳腺癌;脑转移;卡培他滨;放射治疗;回顾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461-02

随着建立在分子分类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发展,乳腺癌的治疗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对出现远处转移,尤其是脑转移患者预后仍差,尚无标准治疗方案。目前手术、放射治疗可作为脑转移的一线治疗方法。随着综合治疗的发展,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药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卡培他滨是口服的抗代谢类药物,目前作为难治性乳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特别是对部分蒽环类及紫杉类药物治疗无效的乳腺癌患者,能达到较好疗效。为了解放疗联合卡培他滨对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我们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肿瘤科和四零四医院肿瘤中心2008.6-2010.4收治的32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年龄在36~55岁之间,中位年龄47岁。原发灶均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均经术后病理切片证实,其中三阴乳腺癌12例(37.5%)。转移灶经CT及MRI检查证实。原发灶明确诊断至出现脑转移的时间为1年至5年不等。其中颅内单发病灶占34%(11/32),多发病66%(21/32)。合并其他部位转移者占62.5%(20/32),其中肺转移8例,骨转移16例,肝转移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腹膜后转移8例。

1.2 治疗方法 32例患者均行脑转移灶放疗,其中14例在放疗期间及放疗后(放疗同时及放疗后6例,仅放疗后8例)口服卡培他滨化疗,18例放疗后行其他方案化疗(紫杉类或长春碱类联合顺铂)。放疗用6MV-X,DT40GY/20次,或30GY/10次,大部分单发病灶缩野后追加剂量10~20Gy/1~2周,局部加量用CT定位,为减少放疗引起的脑水肿,部分病例放疗同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速尿及甘露醇降颅压处理。化疗用药,卡培他滨起始给药剂量为625mg/m2-825mg/m2,2次/日,86%(12/14)的患者完成化疗时间≥4个周期;其他化疗方案起始剂量为标准用量,完成3周期者39%(7/18),仅有2例患者完成4周期化疗。

1.3 评价标准及统计方法 脑转移灶的疗效评价标准按照WHO统一评价标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不良反应按CTCAEV3.0版分为0-IV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中位生存期比较用寿命表法,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用x2检验分析,P

2 结果 随访至2011年10月,中位随访9(6-63)个月。

2.1 有效率比较

2.2 中位生存期比较

2.3 毒副作用比较

2.4 住院时间

卡培他滨组患者大部分门诊完成放疗,在家口服卡培他滨片,每周期平均住院日约3天;其它化疗方案组平均每周期住院约7天。

3 讨论

乳腺癌出现远处转移意味着不可治愈,而脑转移有更高的死亡率和更差的生活质量。文献报道,随着对原发灶有效的治疗和检查技术的进步,大约有15%-20%的乳腺癌患者被发现脑转移[1]。甚至有报道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脑转移达40%[2]。脑转移是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全脑放疗的患者生存期仅4-6月[1]。

国外资料显示,基底样型乳腺癌患者有更高的远期颅内局部复发和更差的生存率[3]。本组资料显示,发生转移者中三阴性者较多,预后差,与文献报道相似。

目前,对乳腺癌合并脑内转移瘤的各种治疗方法均为姑息性治疗,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局部肿瘤进一步发展,改善生存质量,以期延长患者生命。由于脑部转移瘤症状发展快,往往直接威胁生命。故此类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灶前,常首先考虑针对脑转移瘤的治疗。

与其他原发脑肿瘤一样,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使用药物难以达到治疗目的。但是近年研究发现,血脑屏障在脑转移瘤出现后其完整性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可以部分透过血脑屏障。

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是肿瘤选择性靶向化疗药物的代表,是新一代肿瘤内激活的口服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口服后被小肠黏膜以原形吸收,在肿瘤组织内被胸苷磷酸化酶(TP)转化为抗肿瘤活性物氟尿嘧啶,明显提高了肿瘤内药物浓度,同时由于正常组织中的TP活性较低,可以明显降低正常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既可以提高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又减少药物的全身毒性作用[4]。而T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所以卡培他滨对乳腺癌具有较高疗效[5]。有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单用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有效率达37%[6]。动物实验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显示卡培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曾有报道1例经氟尿嘧啶、紫杉醇、他莫昔芬(三苯氧胺)等治疗无效、出现病情进展的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在口服卡培他滨3.7年后,颅内病变在影像学上呈完全缓解[7]。Fujita Y等报道1例紫杉醇和曲妥珠单抗治疗后出现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口服卡培他滨化疗7周期联合全脑放疗后复查磁共振,颅内病灶达到近乎临床完全缓解(cCR)[8]。

本研究比较了卡培他滨联合放疗与其他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卡培他滨组有效率64%,与其他化疗组无明显差异。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86月和11.67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与文献报道的有效率相似[3]。说明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疗效确切,与其他联合化疗方案疗效相当。这可能也与紫杉类、长春碱类及顺铂等联合方案副反应大,晚期患者大多体质较弱,不能坚持完成化疗有关。联合化疗患者大多终止于2-3周期,所以不能显示长期生存优势。

另外,卡培他滨有服用方便,无需住院,副反应小等优点。有研究报道,卡培他滨与同类静脉化疗药相比可减少住院时间(3.3 vs 5.3天,P=0.045),对工作、生活的影响小,降低血栓疾病死亡率及静脉相关感染的发生,患者满意度提高[9],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卡培他滨在成本-效益方面也占优势[10]。该研究表明卡培他滨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明显轻于其他药物联合化疗组(p

综上所述,卡培他滨联合放疗治疗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明显较其它化疗方案轻,患者可以耐受,且服用方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但鉴于本组资料例数有限,还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Wikman H, Sielaff-Frimpong B, Kropidlowski J,et al. Clinical Relevance of Loss of 11p15 in Primary and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ssociation with Loss of PRKCDBP Expression in Brain Metastases[J]. PLoS One.2012,7(10): e47537. PMID:23118876

[2] Chiba A, Shimizu S, Yoshida A,et al.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Lapatinib Plus Capecitabine Therapy in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Gan To Kagaku Ryoho. 2012,39(11):1675-1679. PMID:23152018

[3] Vern-Gross TZ, Lawrence JA, Case LD, et al. Breast cancer subtype affects patterns of failure of brain metastases after treatment with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J]. J Neurooncol. 2012,110(3):381-388. PMID:23001361.

[4] Hameed H,Cassidy J. Use of capecitabine in management of early colon cancer[J]. Cancer Manag Res,2011,3:295299.

[5] 谢联斌,谢莉,袁丽方. 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耐药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2,4(3):339-340.

[6] Siedentopf F,Gohler T,Hesse T,et al. Capecitabine in the rout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results from a non-interven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in 876 patients[J]. Onkologie,2009,32(11):631-636.

[7] 李艳,王丕琳,宋茂民等. 乳腺癌脑转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09,19(4):313-317.

[8] Fujita Y, Mizuta N, Sakaguchi K, et al. A Case of Effective Lapatinib/Capecitabine Therapy for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with Multiple Brain Metastases[J]. Gan To Kagaku Ryoho. 2012,39(11):1699-702.

[9] Conroy T, Hebbar M, Bennouna J, et al. Quality-of-life findings from a randomised phase-III study of XELOX vs FOLFOX-6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 Br J Cancer. 2010,102(1):59-67. PMID:19920832

[10] Tse VC, Ng WT, Lee V, et al Cost-analysis of XELOX and FOLFOX4 for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to assist decision-making on reimbursement. [J]. BMC Cancer. 2011,11:288. PMID:21740590

上一篇:2003―郑州市5岁以下先天异常死亡儿童保健服务... 下一篇:健康教育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