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设情境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时间:2022-07-31 09:10:33

谈创设情境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摘要】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轻快,形成一种严谨、活泼的教学氛围。我在实践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来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的。

【关键词】创设情境;优化;生物课堂

【中图分类号】G226.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138-01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生物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研究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提出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学中很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虽然经常与之接触,但并没有关注这些现象,更没有意识去探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所以,在讲解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应尽量演示实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在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韭菜和韭黄的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韭菜和韭黄是同一品种的蔬菜,但是颜色相差很大。学生虽然都食用过这两种蔬菜,但是并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两种蔬菜的颜色不同,导致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如教师在讲授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纸张,并利用这些纸张折叠不同的纸飞机。课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折叠各种类型的纸飞机,并分析纸飞机飞行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与鸟类、昆虫能够飞行的器官做比较。在折纸飞机并观察飞行特征的过程中,学生对飞行的特征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认识。整个活动过程看似学生在玩,其实在自身的活动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生物飞行需要身体各个部分协调配合的相关知识。整个课堂学生活而不乱,兴趣盎然。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问题情境是在生物认知活动(生物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技能形成与问题解决)中,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探索问题解决途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困境。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引起解决问题的动机,只有在对问题产生兴趣或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诸如新途径、新方法产生困惑时才会产生问题解决动机。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即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如教师在讲授《细菌》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做水果罐头来帮助理解巴斯德灭菌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课下制作好水果罐头后带到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解评价,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真正做到了生物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因此,教师通过应用实验情境创设的基本功,使学生亲手操作,加深了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得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动手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意识。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思维处于协调的兴奋状态,提高课堂效率,而利用直观的模型教具等恰能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直观教学情境,结合实际自制教具模型,能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挂图、模型、投影、录相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可以把知识由静态化为动态,由深奥化为浅显,由抽象化为具体,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使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在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组青蛙、鳄鱼、河马在水中游泳的图片,展示三种动物眼、鼻、口的位置。然后,准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认真地观察,使其能够对三种动物的外貌特征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图片观察法也能够很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很多有关形态、结构方面的知识都能够利用图片观察法。适用于这种方法的知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二是教师不方便将实物带进课堂中;三实物虽能带进课堂,但不便于学生观察。这些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来,选择合适的、清晰的、重点突出的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又如在讲授《生态系统》一课时,为了突破重点,教师将课堂设计为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体验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通过学生动手组建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及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关联、调节等知识。教师应用这个多媒体情境创设的基本功,就为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奠定了情感基础,同时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李永翠,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革新,2006,06

2、朱亦正,新课程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06

3、姬小花,生物教学中引言的设计问题情境法,新课程(教师),2009,01

上一篇:如何开发和利用农村体育课程资源 下一篇:反思题型 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