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显著

时间:2022-07-31 03:39:05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民生工程,摆在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省农业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全面贯彻国家“从源头抓起,开展全程监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方针,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不断完善农产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基本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监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开展以种植业产品、投入品和“三品”农产品为重点的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逐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步伐,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农业标准化实施能力持续增强 2010年制(修)定农业地方标准82项,审定标准20项,申报行业标准11项。“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制(修)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总量达2147项,其中国家标准42项,行业标准33项,地方标准1162项,企业标准910项;2010年新创建省级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5个,新申报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个。截止2010年底,全省先后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个;全省共创建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1个,其中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9个,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7个,省级“三品”生产基地50个。全省标准化示范区(基地)示范面积累计达到4200万亩,占耕地资源面积的48.8%,带动示范农户95万户。

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不断提升 2010年,全省按照《2006~2010年全国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开展了对1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综合中心和30个县级质检站的全面投资建设。此31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1277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501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270万元。目前,项目中央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截止目前,全省已成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3家,其中全省农业系统共有编委批复文件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7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10个,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具备承担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等九大类913种产品1626个参数的检测能力。

3.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以高毒农药为监管重点,全面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2010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1256人次,检查农药生产企业30家次,整顿农药市场2239个次,检查农药经营单位14087个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37起,查获不合格农药14.19吨,涉案金额130.681万元,挽回经济损失722.03万元。“十一五”期间,全省农药监督管理机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2363人次,执法车辆7747台次,整顿农药市场6025个次,检查农药经营单位41864个次,检查农药生产企业226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205起,已结案1119起,罚没款137.54万元,查获不合格农药159.017吨,涉案金额207.5192万元,取缔各类非法摊(窝)点428个,培训农药经营人员66238人次,下发宣传资料86.22万份。几年来,我省农药专项整治工作收效良好,农资经营秩序不断规范,农资市场得到净化,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的销售得到坚决杜绝;二是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开展市场监管工作。2010年,组织全省10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开展市场内日常准入性监测工作;三是以“三品”为突破口开展整治工作。2010年共出动440多人次,检查207个场所,共发放“三品”整治宣传材料5万份、媒体宣传10次、指导培训15余场次、培训5850人次。抽取“三品”产品数量232个,抽检合格率100%;四是以建立例行监测制度为着力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2010年,对全省60个县(市、区)的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8大类19种蔬菜和6大类8种水果的甲胺磷等30种农药残留、8种食用菌中17种农药2种重金属开展了监测,其中蔬菜例行监测3次、专项抽查5次,水果例行监测2次、专项抽查2次,食用菌专项抽查1次。蔬菜监测合格率为98.9 %,水果监测合格率为99.3%,食用菌监测合格率为98.9%。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初步建立2010年成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各市(州)和县(市、区)分别在“三定”方案基础上,确立了自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纷纷成立了机构、明确了职责、设立了岗位、确定了人员,初步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行政机构和技术队伍。截止目前,全省农业系统省市县0 三级共有行政监管人员86人,承担委托或授权监管任务的检测技术机构共有150人。监管队伍的初步建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5.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开展了对《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草案调研及征求意见工作。“十一五”期间,我省制定了《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办法》、《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监管工作方案、实施办法》等23部部门规章,建立了生产记录档案、例行监测等十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上述地方性法律规章为我省农业从投入品到产出品、从田间到餐桌逐步实现标准化、法制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农业标准化实际带动成效不断显现 认证农产品总量不断攀升,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309个,其中绿色65个,有机37个,无公害207个。截止2010年底,全省“三品”总量达到3455个,环境监测面积4200万亩,产量3510万吨,产值530亿元,带动从事“三品”生产农户289万户,户均增收2110元;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入推进。2010年,我省有14个产品被认定为中国农交会金奖产品,1个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截止2010年底,我省农产品荣获中国名牌1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8个,24个中国农交会金奖产品,共认定开发“吉林名牌农产品”88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作进展迅速。有24种产品被国家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梅河大米等8个农产品被国家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德大、皓月等企业获得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出口地国家的注册审核认证,查干湖、哈尔淖、月亮湖、安图水库、绿江源等品牌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近5年间,我省“三品”和名牌农产品外销遍布全国31个省(市、区),远销日本、东南亚、中东、德国、西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创汇近5亿美元。“三品”和品牌农产品已占出口农产品的95%。

7.世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全面启动 世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是世行在中国投资建设的第一个农产品安全类项目,也是国内第一个从生产到监管全链条建设的农产品安全项目。该项目把世界上先进的经验和理念注入项目设计中,项目的整体设计,突出了统一规划、超前设计、资源整合、源头控制、示范引导与全程监管的建设原则,构建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以全程标准化示范推广、全程质量监管、产品质量检测、质量追溯、宣传培训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等进行了4个子项目的设计,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农业规范推广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监测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用性研究、培训和宣传项目,安全农产品生产链示范模式转贷项目。此项目被财政部列为中国农产品安全的“种子”项目,建成后的成功经验拟在全国推广。该项目实施后,将对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8.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 通过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的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各类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均呈平稳的持续上升态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自2005年省农委在全省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以来,全省总共检测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产品16328个样品58个参数。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各类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均呈平稳的持续上升态势,蔬菜、水果、食用菌农残合格率均保持在96%以上。从农产品农药残留及重金属残留监测合格率发展趋势看,我省农产品总体质量安全状况较好,农产品优质品率较高,能够保障优质安全放心消费。

(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供稿)

上一篇:“十一五”农村沼气发展实现新跨越 下一篇:加强农产品生产管理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