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是改革的前提

时间:2022-07-31 11:35:01

“凝聚共识”是改革的前提

凝聚共识”,已成为党的十之后当今中国的关键词。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多元,价值多元,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群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当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仅新浪微博每天有两亿条帖文,天涯社区每天有5万条新帖。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在官方、民间、网络之间,逐步形成了两种观点完全不同的舆论场:一是以党报、党刊、国家电视台、政府网站为代表的体制内舆论场,似乎观点尽是“您幸福吗?”之类的《新闻联播》版本;而以微博、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逐步形成了一种民间舆论场,观点之偏激,似乎改革30多年,问题成堆,社会腐败到要一夜可能暴发“革命”。两个舆论场的对立、冲突,既构成了转型期中国的各阶层利益博弈和价值多元,也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碎片化。2012年我国有网民5.38亿,手机用户10.3亿。上海交大《2010中国危机年度报告》:2010年,影响较优大的危机舆情事件中,网络首发比例达67%,33%在事发当天曝光。民意汹涌,网络问政,互联网已成为未来中国政治改革的一种社会心理氛围。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个人和群体都无权垄断真理,政府应当更多倾听各种不同的社会声音。观点多元甚至分歧冲突,是社会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正确引导,完全可以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动力。

多元乃繁荣之本,只有在不同的声音、观点碰撞、交锋中,才能逐渐形成全社会共识。但过度、混乱的价值多元,必然会影响社会团结,造成社会分裂,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对当代中国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来说,深化改革,我们更需要的是“合奏”,而不是“独奏”!“凝聚共识”无疑是我们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在当今中国,我们明显能够看到在网络自由主义的旗帜下,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思想上的极端分裂,已经演变成为极端的思潮甚至极端社会势力的蔓延。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近期就一针见血指出:“极端情绪是社会共识的天敌,而极端情绪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容易产生和发展。极端民族主义、极端民粹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极端平等主义等,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不少的影响,它们是社会共识的最大障碍。必须从制度上阻止极端思维影响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没有共识的社会,必然会演变为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没有共识的改革必然会导致社会群体的尖锐冲突。那么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共识呢?党的十报告,用了3万字,为我们提供“凝聚共识”的标准答案。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凝聚共识”:

首先是改革的共识。当今中国,我想没有人公开反对改革,分歧在于如何“改”。有人借改革30多年我们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乃至严重腐败等问题,否定改革,希望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当然下一个10年,我们的改革,必须是在公平公正前提下的依法推进。本期刊发原社科院副院长刘吉的《公正最终要用法律来保证》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第二个共识,是关于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中国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走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在参观《复兴之路》陈列展时所言:“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这条道路,它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传统苏式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西式资本主义。为什么中国不应该也不可能去照抄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本期刊发了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房宁的《谈苏共历史教训》(题目编者加注),斯坦福大学教授福山《福山:中国模式是正确和成功的》,从正反两面提供了历史的镜鉴。

第三个共识,是社会的稳定。对处于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转型,必然意味着社会矛盾以及的多发和高发,意味着艰辛的辉煌,辉煌背后积累的无数的社会矛盾。因此,对转型期无处不纠结的中国人来说,没有比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每个人只有把思想和观念都凝聚到党的十的精神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公民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都能在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我们才能在共同信仰下,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引向深入。

当读者捧到本刊最后一期杂志时,也许我们已经听到了新年祝福的钟声。

共祝愿,祖国好!

共祝愿,2013,我们希望凝聚的幸福更多些!

上一篇:中阳:稳健进取谋跨越 下一篇:微软:“微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