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

时间:2022-07-31 11:02:43

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

[摘要]祖先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信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立足于费孝通先生所总结的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运用功能主义人类学派相关理论,以西宁市逯家寨村祖先崇拜为例,探讨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在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祖先崇拜;乡土社会;现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41-02

一、人类学视野中的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指信仰死亡的祖先能够对活着的子孙带来某种影响的一种民间信仰体系,子孙对已去世的祖先长辈举行丧葬仪式,定期向祖先贡献祭品。“有人相信祖灵是天帝和其子孙的中介人,有降福和降祸的权利,所以子孙有不祭或得罪祖灵者必受其惩罚。拜祖既不是单纯的爱,又不是单纯的惧,是爱和惧的调和。”祖先崇拜的起源与原始宗教的起源相联系。斯宾塞主张“鬼魂说”,认为宗教源于对鬼魂即死人的畏惧和崇拜。泰勒认为万物都有精灵,人类死后的鬼魂也是精灵的一种,自然界各种奇异现象都是精灵所形成的。“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别发达的一种,凡人对于子孙的关系都极其密切,所以死后其鬼魂还是想在冥冥之中视察子孙的行为,或加以保佑,或予以惩罚。”斯宾塞和泰勒推断原始人是从其梦境中得出灵魂的观念,由于灵魂不死的观念,产生了向祖先赎罪和祈福的需要。

马林诺斯基主张习俗的功能在于通过文化的媒介满足个人的需求,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有基本需要和为了满足基本需要所创造出的文化需要两大类。布朗则借用杜尔干的理论,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应该从社会出发,他认为:“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社会中的某个社区,都是一个功能统一体。”作为一种人类信仰文化现象,祖先崇拜也符合人类某种需要并发挥某种功能。但随着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祖先崇拜也发生着重大的变迁,以满足社会新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新的功能统一体。

二、逯家寨村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

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社会总结为乡土社会。乡土社会以农业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在固定的土地上出生、成长。“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父母之邦。”在这样稳定不变的社会中,几乎没有历史的变迁。乡土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即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像投入水中的石子一样,以己为中心,一圈圈向外推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乡土社会还是一个礼治的社会,依靠传统的礼就能治理社会。

而现代社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发展迅猛,每个人都可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借助多种手段满足生存。多变与不确定因素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人与人交往不再限于熟人之间。乡土社会以封建宗法制为轴心,在本宗九族之内的亲属体系越来越淡薄。

逯家寨位于西宁市南郊8公里处。1949年前,全村没有长住在逯家寨的非农业人口,都以农业为生,共有677人。民国时期,由保长会同老哲、乡同处理村中事务。改革开放前的逯家寨,无一家集体企业以及个体户。改革开放后,各种新事物、新变化不断出现。截至2010年6月,全村有1982人,劳动力1192人,全村有集体企业12个,人均收入5391元。这些企业解决1400多个本村劳动力及外来人员的就业问题。逯家寨是典型的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农村。

三、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祖先崇拜变迁

(一) 从乡土礼治社会宗族到现代法治社会家庭的祖先崇拜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祖先崇拜就逐渐被纳入宗法系统,不同族内建立了各自的宗庙,成为维系族人的重要纽带。“以儒家占主导地位的祖先崇拜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它减弱了对祖先崇拜的神秘性质,而逐渐成为一种加强了现实功利性的礼治策略,祭祖敬祖隐含了很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乡土社会中,人们通过祭拜共同祖先,族人之间关系变得紧密,大家族由此形成。大家族的形成可以增强成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宗族是国家政权与农村基层社会的中介。因此,祖先崇拜的这一功能满足了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需要。

逯家寨以马姓最多,占人口总数的46.8%;其次是张姓,占人口总数的20.39%。康熙六年(1667),张氏家族修建麟河门楼作为张氏家族的祠堂,是进行家族祭祀、祖先崇拜的重要场所。1989年,张氏众人重修门楼,如今的麟河门楼已经失去了其原始功能,作为文物古迹存在于村中。清朝乾隆年间,马姓众人修建了马氏家庙,并在各自先人的坟前立碑,形成了马氏大坟滩。当时修建的家庙同治年间被焚毁。1990年,马姓众人在原坟地后方立大青石新碑一块,以示纪念。2010年,笔者在逯家寨村对一位78岁张姓老人进行了访谈,他说解放前祠堂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所,有很大规模的祭拜仪式,而解放后的祭拜规模越来越小。

不再以宗族作为社会主要基础的逯家寨,原来大规模祖先崇拜所具有的形成大家族的功能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宗族血缘观念有所淡化,不再需要以宗族作为社会的主要基础,人们心中大家族的概念范围日渐缩小,其结果便是祖先崇拜的规模日趋减小。

(二) 从乡土社会长老统治到现代社会智力统治的祖先崇拜

乡土社会的生活模式是代代不变的,祖上的生活模式也是个人将来所要经历的,在这种社会里,个人可以信任祖上的经验。在乡土社会祖先崇拜中,祖上强烈的祭祖崇祖意识也是子孙将来强烈的祭祖崇祖意识。子孙必须对长者绝对服从,因为长老代表着传统,而传统就是一个人所要遵循的社会规则。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祖先崇拜在这样稳定的社会中更容易代代相传。

而现今的逯家寨村,老者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多变社会中的年轻人,在宗族血缘观念弱化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不再服从代代相传的大规模祖先崇拜。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明白科学道理,祖先崇拜原来所满足的个人对鬼魂的畏惧和崇拜的功能大大减弱,他们对祖先的丧葬以及祭拜甚至仅仅限于对已亡亲人的追悼与怀念。笔者在该村调查时发现,目前的逯家寨村委会组成呈现格外年轻化状态,且都拥有大专或高中学历。作为长老的乡约和老哲等,仅代表一种传统,已经失去了治理的权威。

(三)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的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在乡土社会具有差序性,人们依照与自己亲属关系的远近、怀着不同的崇拜心理行使不同的崇拜仪式,普遍相信和自己亲近的已亡长辈更能庇佑和监督自己。笔者在逯家寨听到一位村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外公的葬礼结束后,本应该由他外公的家孙从坟地上把抬棺材的木棒和绳子背到家里(当地的风俗),但由于外公的孙子小,他得干这些活。这时,帮忙的街坊邻居对他舅妈开玩笑说:“外孙背的话,你公公(指他去世的外公)的福气可要被外孙抢去了啊。”但他舅妈说:“没事的,这福气是孙子的,不是外孙的,是抢不走的,外人更是抢不走的。”由上述事例中可以发现对已亡长辈的崇拜心理,不但看已亡长辈与自己的亲属关系远近,还有单系继承的成分。

(四)从稳定乡土社会到多变现代社会的祖先崇拜

在稳定的乡土社会,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使祖先崇拜这一文化形式得到继承。比如有稳定的物质支持、组织团体、行为要素等。这些稳定的观念及行为使乡土社会中的祖先崇拜得以长久不衰。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变的社会,个人的心理与行为也发生着变化。目前,逯家寨有12个集体企业, 1400多人参加到企业劳动中,带动了多家商店和饭馆。另外,还有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人员以及在外求学务工人员。乡土社会中长期囤于土地的人开始走出乡村,这些人不能参与祖先崇拜。长此以往,祖先崇拜的观念越显淡薄。现代社会中的丧葬仪式,除了原有的祖先崇拜具有的功能外,在一定程度上还满足了长期不见面的人们联络感情、巩固家族观念的需要。

四、结语

祖先崇拜是中国最为主要的民俗宗教,其发展更应该得到重视。解放后到现在,对这一现象有过认识上的偏差,就是因为没有认识清楚祖先崇拜所具有的作用与功能。

目前,中国社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祖先崇拜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由大规模转向小规模,最终朝着家庭化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色音.人类学视野中的祖先崇拜[A].宗教人类学(一)[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林慧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闫秋红.祖先崇拜与家族意识――论端木蕻良小说的一种主题意向[J].社会科学家,2004,(2).

上一篇: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下一篇:炳灵寺第126窟罗汉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