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时间:2022-07-31 10:48:58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摘 要】语文教学就是通过传授知识和激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领会和体验所学内容的情感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以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意义;教师自身;文字传达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情感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语文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各种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二、注重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1.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人文的、安全的、和谐的、相互促进的发展性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没有大小之分。爱心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关键。法国罗曼・罗兰说得好,“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得黑暗”。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不喜欢某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敬。从而对语文学习也产生喜爱之情。

2.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出现障碍或错误时,更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自己完成学习过程,使其充分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重新认识自我,也会更加佩服教师,从而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3.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名篇,让人百看不厌。全词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更令人钦佩的是词人面对逆境却透露出的豁达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词开篇就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奇异之笔,非超尘脱俗不能有此奇想。虽然词人被贬感到压抑,但压抑得豪迈、洒脱。让我们领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一个命运多戕、仕途坎坷的文人,却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修养熏陶着每位学生,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中的佳作美文,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要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兴趣得到诱导和培养。比如:在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借助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处境,让学生整体感知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之情。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色,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教师点拨,学生不仅总结出了本文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探究作品的兴趣被激发了。 又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设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设疑中被激发出来了。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用愉悦的氛围影响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用多变的情境吸引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启迪学生,使师生间情与情得到交融,从而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达到优化教学效果,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1(8)

【作者简介】

卜振龙,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上一篇:“科技小院”帮农民圆“高产高效梦”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