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忌粗枝大叶

时间:2022-07-31 10:27:24

成语“粗枝大叶”比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这里借它的字面意思用一下,用它来形容那些粗疏的描写。

应试作文的篇幅,通常都在800字左右,这就要求考生用墨要经济,讲求效率,要把笔力集中在文章的“重心”,切忌旁逸斜出,枝蔓横生,这样才能确保“顶端优势”,使人物形象丰满,主旨显豁。

记叙文不能流于一般性叙述,叙述留给读者的只是粗线条的轮廓。所以通常只用于交代、演进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的过程。塑造人物形象、寄托思想感情主要靠描写,尤其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描写如果粗疏,就不是描写,而近于记叙,其功效也就微乎其微。“墙角边有几把笤帚”,这是叙述,它只表明一种“存在”,至于存在的“状态”,你没说,这句话传递出的有效信息就相当有限,无法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你如果写成“墙角横七竖八地躺着笤帚和簸箕”就不一样了,它展示的是一种存在“状态”,这个班级的学生素质、管理水平就由此可见一斑。“他穿一条裤子”,这话几近废话:“他穿一条皱巴巴已经褪了色的裤子”,这就透露了“他”的经济状况。总之,描写要细,唯其“细”,描写的表情达意功能才能实现。

何谓细节描写?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某一细微事实,并借此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细节可以用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生活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细节还能揭示作品主题,推动情节发展,作为情节发展的契机和关键。细节就像很小的孔穴,但读者能够借助于它窥见阳光。

细节分为细部型和小节型两种。细部型指描写人物或环境的细小部位,主要是静态的描写,类似于影视里的“特写”:小节型指情节中的一个片段,主要是动态描写,类似于影视里的“慢镜头”。

精彩的细节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也来自于作者超越平庸的想象。把握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你要花点工夫,做个有心人。做观察笔记也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可以训练观察能力。据说契诃夫的观察笔记里就有:题材概述、形象素描、对话隽永、思考见解、细节片语等栏目。

至于我们所未经历的生活,可以通过读书、访谈、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等间接途径获得。直接体验固然重要,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也不愿意经历所有的事,不能直接体验的就要借助于想象,先把自己替换为作品中的人物,然后再把自己放进预设的情境里,设身处地地想象,以个人真实的感受为基础。请先看下面这篇文章:

那盏灯,为我而明

一考生

远去的飞鸟,永恒的牵挂是故林;漂泊的船儿,始终的惦记是港湾:奔波的旅人,无论是匆匆夜归还是离家远去,心中千丝万缕、时时惦记的地方,还是家。

家的温馨是伴我走过初中三年的昏黄的灯光。

累了一天,却还要独自步行穿过那条漆黑的街道,每次给我以勇气和力量的便是妈妈特地为我打开的那盏灯。

从前我并未真正留意过它。可不知为何今天的心情十分舒坦,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美丽。远观。如一团橘黄的雾,又如一团火温暖着我的心。再近一些,就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家的轮廓――那是一座小洋楼,并不豪华,却住着我最最亲爱的爸爸和妈妈。看着那唯一的一点灯,想着妈妈为我准备的可口夜餐,肚子叫得更欢了。于是飞奔到家门口,轻轻地开一道缝,钻进去,享受完美餐。便又开始了夜战,突听身后有人轻轻嘱咐道:“芳儿,别写太晚了,早点睡觉。”那声音柔且带着温度,轻轻地温暖着我。我又有些奇怪,“怎么,妈妈还没睡?”

后来听爸爸说。“你妈妈都是每天听到你开门的声音后才能安心入睡,在你回来前她都要起来观望好几趟。”看似寻常,却包含着爱。

以后我不再害怕那条漆黑的街道,因为在不远处有一盏等我的明灯。

这篇文章结构完整,什么都不缺,就是描写太粗疏,触目之处都是“粗枝大叶”的“大写意”,一处“工笔”都没有,这样的故事梗概如何能打动人心呢?只可惜了那盏“门廊下,母亲为我亮着的灯”,多好的意象啊,咔嚓几笔就放过去了,这样的亮点给糟蹋了怪可惜的。试看下面的升级:

肓盏灯,为我而明

我家住镇子西头,接近乡下的地方,与东头的学校之间隔着十五分钟步行的距离,下晚自习后,早已没有了人声。一个女孩子,夜晚走这样一段路,是需要勇气的。

读中学后。学校开始上晚自习。母亲说她晚上来接我,我说不用,我胆儿大,带个手电就行了,母亲不依,说她不怕熬夜、走路,最怕担惊受怕,我只得依了她。大概三个月之后,母亲不小心被车床弄伤了脚,一时半会儿不能好,于是我劝说母亲别来接了,让我一个人走。母亲也就不再坚持,只是再三嘱咐我路上一定要小心,手电一定别忘了带,有情况一定要大声喊人,不敢走了就说一声。看来真像书上说的那样,天下没有不唠叨的母亲。我一一应承下来。可是那晚当我走出校门,在第二盏路灯下,却又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母亲,手里拄根锹柄!我有一种心被勒紧了的感觉,很难受。第二天,母亲的脚就又肿胀了起来。我于是发狠说,如果她再去接的话,我就不上晚自习了。母亲赶紧保证下不为例。

从此,我开始一个人走这一段夜路。

那时恰好是隆冬,待到下晚自习,街上除了学生,早已没了别的行人。天上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的,视线变得模糊起来。雪还没能覆盖住泥土路面的坑坑洼洼,地面已经冻得很硬,有些滑。我深一脚浅一脚地疾行,听得见自己的心跳、粗重的喘息,以及一些从黑暗深处袭来的奇怪的声响。眼前是穿梭着的雪花,口中呼出的白气也变幻出诡异的图案。

我拐过了一个弯,又拐过一个弯,猛一抬头,像即将溺毙的人忽然呼吸了空气一样。灯!灯!我家门廊下的灯,它在风雪之中。在无边的黑暗里,顽强地、执著地为我开拓出一片大光明,虽然母亲不在灯下,但我知道,母亲就在那里,在那里等她风雪夜归的女儿!

虽然有了这样的经历,但我没再让母亲接我,而且母亲一直不知道我那晚所经历的煎熬。

母亲能为我做一切,我也能为她做一切。我是这样想的,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的心底涌起一股英雄气概,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

拐过一个弯,再拐过一个弯,就会有一盏灯,为我而明!

后记:我后来问母亲,门灯一到晚上就那么亮着,不耗电吗?母亲笑着说:“傻丫头,我都算过了,你十点二十下自习,走到最后一个路灯下要十分钟。妈每晚十点半开灯。”

文学不是哲学,在文学地面儿上,任何思想和情感都需要借助一个容器才能呈示给读者。本文作者选择的容器就是“门廊下的灯”,它是母爱的象征。在材料的剪裁上,作者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在“门廊下的灯”亮起来之前,作者作了几重垫笔。首先是交代家与学校的地理关系,这是为了使那“门廊下的灯”亮得合乎情理,亮得不矫情:其次就是交代母亲不接校的原因,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晚自习后都是要来接校的;这中间还安插了母亲“违约”的事。这些笔墨看起来是闲笔,其实都是为使那“门廊下的灯”亮得不突兀,亮得自然。像这样的技法,读得懂《背影》的读者就一定能读懂。最后,作者不惜泼墨,在“风雪夜归”时的心理刻画上用足了工夫,这是蓄势,为“门廊下的灯”作最后的铺垫。从作者对恐怖心理描述的效果来看,作者是有这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经验的,这是生活在文学中的投影。篇末的后记也很巧妙,很显然,作者并不是要表现母亲的节俭,而是告诉读者,在那些日子里母亲不是一到晚上将“门廊的灯”打开就完事,她得看着时间,其实母亲整个晚上都在等待女儿。

最后要说明的是,别看了这样的文章,从此就爱上了“刺绣”,不论什么,抓住就“细描慢写”,也不管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主题的表达是否有益。要记住,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无论你的细节多么纤细美丽,假如它不能最完美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它就是一块――“赘肉”。

上一篇:八忌以叙代议,事理不明 下一篇:六忌空洞的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