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忌空洞的滥情

时间:2022-06-17 03:37:46

大家都懂得文章要么以“理”胜,要么以“情”胜。如果以情胜,除了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寄予情感外,还可以采取集中直接抒情的方法,尤其是应试作文,集中抒情既可以凸显文章主旨,又因为所占的文面较大,容易被阅卷老师捕捉到而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误判。但有些考生集中抒情的时机把握不好,火候未到,读者还没有获得足够的“情感势能”,导演(作者)就打开闸门,结果演员(作品中的“我”)倒是眼泪哗哗的,观众(读者)却不买账,那些一开篇就毫无保留地敞开心扉直抒胸臆的作品,最容易陷入这种一相情愿的尴尬之中。所以提醒各位,如果一开篇就抒情,应该以调动读者“胃口”为限,让读者“浅尝辄止”。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压根儿就没有能够击穿读者泪腺的故事要讲,通篇就在那儿不疼不痒地抒情,作者是一个“啊”接着一个“啊”,恨不能学杜鹃啼出血来,读者却觉得空洞无物,无病。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此类文章的典型。

人生,你好!

一考生

人生美丽,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有着很多的美。心灵在美丽中晃悠;希望,在美丽中出现;生命,在美丽中长大。让我们用所有的激情,所有的心智,去感叹人生,欣赏美好。感悟人生,不为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为了活在美丽之中。感受美好,不为别的什么东西,只是为了不白白活在这个世界上。

青春要与奋斗结合,让美梦化作明天的辉煌;

青春要与奋斗结合,叫脊梁变成大厦的栋梁;

青春要与奋斗结合,凝发成奋发向上的太阳。

我们要追随青春滔滔的激流。用白帆装载心灵,用海鸥点缀梦境,让海涛进感,让浪花闪烁人生。去寻找另一个更新、更远的天边……

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个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我喜欢在公园里闻花香,看苍郁的树木,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我继续向前走去,被一个小女孩叫住:“姐姐前面有一只漂亮的蝴蝶,请不要吵着它!”女孩的笑脸,在蝴蝶的映照下,让我感动。这一刻,我懂得了感悟身边的美好事物――

夏夜的星,挂在天空。它们在向人们讲述一个美丽的童话。夜里有群星相伴,一切烦恼便没有了。

星的天空,真美!

秋日的斜晖。撒下一个个小影儿,树叶像小舟在空中飞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演绎着自己的美丽。

落叶,真美!

冬天的黄昏,也展示出美丽的颜色。那一抹夕阳,表现出离别的忧伤。游客们也会在这一刻留下美丽的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离愁也盖不住它们的美好。

夕阳,真美!

人生苦短,美丽极易逝去。但只要用心品味,美到处都是,失落时的一个微笑,孤独时的一声祝福,忧伤时的安慰,都会有美。

这是一篇拼凑而成的考场作文,从文体看似乎应该归入抒情散文一类。题目选用了“人生”这样一个比较浩瀚博大的描述对象,但文中又丝毫不见能够表现人生的生活实录,通篇充斥着空洞、贫乏、凌乱的意象罗列,抒发着貌似成熟而又毫无来由的人生感叹。最终被评为四类文(18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篇作文,阅卷老师一般只作2分钟的停留,通常情况下只能粗读甚至跳读。但也有例外,那就是作品有真情实感。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当一段极富个性色彩的“真实”(其实未必真实)的人生经历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摆放在阅卷老师面前时,他就可能因为猎奇心理而暂时忘却自己阅卷老师的身份,沉将进去,情不,自禁地(而不是耐着性子)一字不落地把文章读完,于是这个考生就能得到特别的眷顾。

怎样才能“勾引”住阅卷老师?

选材是关键。在“主旨”的统帅之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心中有数,笔下有路,文气既畅,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可有些考生,偏偏舍近求远,写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写自己未曾经历的情感,于是只能胡编乱造,无病。这些考生之所以舍近求远,冒险杜撰,多半是觉得身边都是些庸常之人,琐屑之事,既无美感,也无意义,实在难登文学大雅之堂。殊不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心灵的钝化。

与小学老师的一次邂逅,能演绎出这样一篇文章:

老师老了

一考生

那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很偶然地,在街上,碰见了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

五六年没见,老师老了,头上有了稀疏的白发。脸上有了岁月的涟漪。

“老师。”我不由自主地靠拢过去,怯怯地,甜蜜里有莫名的忧伤。

“你是……”老师微笑着,上下打量着我。

显然,她认不出我了,她心目中的我永远是个孩子。

“嗅。我是王迪呀。”

“哎呀,都长成大姑娘了。”她伸出手来,先是摸摸我的脸颊,又抚弄我的鬓发,她已经不大够得着我了。

“您好吗?”我抓住老师的手,这只手已不像记忆中的那么饱满。

“我很好呢!”

简单的对话。让我幸福得想哭。

那时的我,成绩不是很好,但老师却特别宠我。由于是刚从生活了好几年的南京回来,我一句方言也不会,还尽给她添乱。记得有一节课上,她让我读“a,b,c,d……”我支吾了半天,就是不吭声,她走过来才发现我嘴里咬着糖果呢,她用手指戳着我的额,笑骂道:“馋丫头。”我始终记得她那爱怜的眼神,像妈妈一样。

也只有我,毕业后,还记得在每年的教师节给她寄贺卡。

“这真的很难得。真是谢谢!”她说。

我微笑。

她的背有点驼了,她说她就快退休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她不大适应。

哦,老师,是该歇歇了。累了这么多年。

那天,老师盯着我看了好久,末了用手掐着我的脸:“瘦了,那时候,肉多。”

“都让您给掐的。”

“你这个小东西。”

看着她缓缓消失在人海里。我忍住泪,人海茫茫,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再与她相见。

年华似水,

匆匆一瞥,

多少美好的日子,

在眼眸申沉淀

……

虽说“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许多人,在淡出我们的生活之后,就只隐藏在我们记忆的收藏夹中。一个偶然的机缘,他又重新弹出。放在我们的面前,这时,就有一段与那个人有关的旧日影像被激活,它让我们有机会回顾我们已走过的人生,生老病死,聚散离合,定影之后,历历在目,让人感慨不已。作者就是点击了人生中这样一些“匆匆一瞥”,用清淡的笔墨“打开”它们,让读者借由一个人生的截面,领略“生”的美好与仓促。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这样一些看似庸常的“琐屑”等待我们把它“激活”。

当然,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原生态的事件和情感往往是粗糙的,它只是“毛坯”。我们不能直接把它“拷贝”到我们的文章里,我们得依据主旨的需要,对它进行“艺术处理”,使“生活的真实”升华为“艺术的真实”。譬如上面这篇《老师老了》,其中的对话描写、心理描写不用说肯定是“艺术”化的,就连其中的主要情节也有可能是“艺术”的结果。老师也许确曾笑骂过“我”“馋丫头”,但并未“用手指戳着我的额”。也许“我”当时并未能说出“都让您给掐的”这样俏皮的话,也许……但是这有什么要紧呢,没有人会计较这些。所以对于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我们有权力,更有必要用审美的感觉去美化它。至于别人的文章、别人的故事。既要用我们已经确立的“主旨”对它们进行“再加工”,还要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去“照射”它们,使它们成为文章中圆融契合的一部分,简单点说就是更像“我的”,是“我的”“真情实感”。仍然以上文为例,假如你是个女生而你要写的那个老师是个男性,你因为看着别人写“戳着额头笑骂”“掐脸”很有生活质感、很有情趣就拷贝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一来,美感就会在你“卸载”的过程中荡然无存――你必须重新“编辑”。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真情实感都有表达的价值。自私、褊狭、阴暗甚至龌龊的情感即便是真实的,也因与人类的普世价值,与人类向上、向善的主流背道而驰而失去意义。健康的真情实感应该具有人文情怀和公民意识。

上一篇:七忌粗枝大叶 下一篇:五忌本故事纯属编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