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忌以叙代议,事理不明

时间:2022-09-22 12:44:19

写议论文有许多考生不知道析例。他们咣当一声把例子扔到读者面前拔腿就走,问之则日:“事实胜于雄辩。”这样做的结果是:例子是例子,观点是观点,两者并不黏合。例子并非天然为你的观点而生,例子可能有若干意义指向,比如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它既可以用来论证“人要有气节”。也可以用来论证“真正的慈善不是施舍”。甚至还可以作为“反例”来论证“人要有忍量”。也就是说,早就存在的例子和你的观点之间是有逻辑“隔阂”的,这个“隔阂”只有借助于分析才能弥合。通过分析,在例子和观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仍以“不食嗟来之食”一例为例。如果你要论证的观点是“人要有气节”,那么可以在述例之后接上这样一段议论:

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这就是气节。一声“嗟,来食!”如同唤狗。可是人不是一块能行走的“肉”,他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还有“灵魂”,是“灵魂”赋予了他“人”的称号,一旦丧失了骨气和节操――气节――他做人的尊严也就失去了,他的灵魂也就死了。

如果不能像一个“人”那样活者,那就像一个“人”那样死去,这就是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慷慨赴死的原因。如果你要论证的观点是“真正的慈善不是施舍”,那么,可以在述例之后接上这样一段议论:

“嗟,来食!”盛气凌人的语气,满脸的鄙夷和不屑,这是“慈善”?不,这是“施舍”!慈善是一颗善良的心灵对苦难的身同感受,是对生命个体在强大的厄运面前痛苦挣扎的体悟,是物质上帮助,更是精神上的关怀:而施舍只是满足富人以“善人”自我标榜的虚荣罢了,与慈善无关。如果您想行善,这很好,但先请您放低自己的身段,双手捧好您那碗“粥”(哪怕只是白开水),道一声:“兄弟,这边来!”

如果你要论证的观点是“人要有忍量”,那可以在述例之后接上这么一段议论:

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好样的,成就了“有骨气”的名声;可是,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往往还不仅仅属于我们,它至少属于我们的亲人,而如果我们的生命有幸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关联,那它就更不属于我们,我们没有权利轻言放弃,除非事关国家民族利益。活着有时比死更艰难,发泄总比忍耐来得容易。请记住,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想。我如果是那位春秋饿汉,我会选择默默地喝下那碗稀粥(不要苛求那位富人,也不是所有的富人都舍得施粥)后默默地离开,如果侥幸不死,如果日后有出头之日,我也设摊施粥,我会给伙计们定个规矩:禁用“嗟”!

顺便说一句,写作议论文未必一定要板着面孔,可以轻松活泼一些,你想象一下:阅卷老师总听一个毛头小子或黄毛丫头在他老人家面前拉着脸讲大道理是什么感觉。

上一篇:九忌语言干瘪,面目可憎 下一篇:七忌粗枝大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