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用课堂,培养核心素养

时间:2022-07-31 08:58:44

构建语用课堂,培养核心素养

【摘 要】语用课堂重语言文字的应用,将改变课堂的低效。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语用课堂策略,希望找寻出一条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之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语用课堂

语用课堂来源于语用学。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北师大二附中王元化老师把“语用学”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提出了“语用教学”这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在教学中经过探索认为,语用课堂应该体现读、析、说、写这四个环节。

一、读中感知语言文字之美

语用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语言的形态美、音韵美、灵动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感受语言独特的魅力。

1.读出形态美。汉字是音形义完美结合的象形文字。一个字如果说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将这一个个形态优美的文字,融入到句子中去,美美地读,从而感受到句子的魅力。

2.读出音韵美。汉字的四声让句子充满了音韵美。低年级,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到汉字结构的音韵美。如ABB、AABB、ABCC等等,结构的变化引发读音的起伏跌宕。到了中高年级,则可以引导学生感知各种句型表现出来音韵美。比如排比句的磅礴气势;拟人句的活泼;比喻句的形象感叹句的一咏三叹;疑问句的顿挫抑扬……

3.读出灵动美。语言文字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到了中高年级,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就能和文字对话,和书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读对话,也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神态、性格特点等,可以想象出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这样语言文字给我们一个想像的天地,任我们飞翔和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享受无穷的乐趣。

二、析中认知语言文字之义

知其义,才能准确地运用。理解词语的意思有许多种方法,比如找近义词、找反义词、拆字法、联系上下文等。如《三颗钻石》一文中,“干涸”和“干枯”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接近,但“干涸”往往与河流水井这些有关,所以有三点水,而“干枯”大多与草木有关,所以有木字旁。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分析,为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打下基础。王安石写《泊船瓜洲》中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传为佳话,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性。在低段,可以分析修饰词语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影响。到了中高段,就要引导学生从修辞、语气、表达方法等方面来分析。如《翠鸟》这一课,作者写翠鸟捕鱼时,用了这个句子“像箭一样飞过去”,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这里用上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知道应该结合不同的语境进行用词,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

三、说中体会语言文字之境

语用课堂中,教师要将口头语言的练习常态化,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和思维想象力。

1.低年级口头语言的训练。低年级应当侧重于设计一些简单的句子和词语练习。如学完《在家里》一课,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晚上,爸爸在干什么?妈妈在做什么。当学生能说完整的句子后,就可以结合课一简单的句型练习。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可练一练“把”字句;还可练习在对话中加上简单的表示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说一说。低年级配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这些都是口头语言训练的好素材。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标点符号来练习说话,如句号、问号、感叹号等。当然,复述课文、演一演这些形式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

2.中年级口头语言的训练。中年级的口头语言练习以句段为主,不断提高语句的准确性、形象性、多样性和条理性。如《花钟》第一段,可侧重训练语言的多样性;《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可侧重训练语言的条理性;《荷花》中可引导想象并表演,看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姿态,侧重训练语言的形象性。这样的训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经典的语用课堂模式。

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语言的训练,如:《检阅》这篇课文中,残疾的博莱克参加检阅会遇到哪些困难,儿童队员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当他站在检阅台上,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都是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训练。“你想对他说什么?”“你会怎么夸奖他”“他会怎么想?”“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这些语式是语用课堂常用的技巧。

3.高年级口头语言训练。高年级应该在句段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具体性,还要加强谋篇布局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训练。可抓住关键的词句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续编故事、改编故事、课本剧等也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效果。

四、写中落实语言文字之用

写作最初有一个模仿的过程。低年级,最常见的是用词语写句子。根据图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到了中年级,不仅要用词语写句子,还要进行仿句、仿段训练。比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燕子”比作音符,电线比作“五线谱”,写出了燕子的停歇美。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着用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手法写写句子,或者依照写燕子外形的方法写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另外,还可以进行典型结构的仿段练习。教材就是学习的蓝本。如总分总、首尾呼应、按一定的顺序写等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先总写它的风景优美、特产丰富,再具体写海水、海底、海滩、海岛这几个地方的特点,最后总结全文,文章条理清晰、内容完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种构段方式来写片断。比如写操场的热闹、写猴山上的猴子、写逛超市的人们……

到了高年级,各种形式的小练笔要加强训练,可以在表达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如《穷人》这一课,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非常有特色,就可以让学生仿写环境描写。还可以用续写、改写、写读后感、写梗概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写作。当然,文本不同、风格各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选准教学切入点,深挖文本内涵,关注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迁移和运用。

语用课堂还要突破模仿的局限,进行语言文字应用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去创作。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一课之后,我们鼓励学生想象:多年过后,当鲁迅和闰土再次见面时,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去写作,最后把这篇文章的原文展示出,和自己创作的对比一下,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对于词句的认识和把握。

总之,语用课堂就是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这个过程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也是为了学生未矸⒄沟目翁谩

【参考文献】

[1]江晓红.多学科视角:认知语用研究的演进[J].肇庆学院学报,2012(06)

[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1)

上一篇:谈谈如何创设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下一篇:初探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