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长、态度培养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31 07:37:55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特长、态度培养的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63-01

【摘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客观实际,我校以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制定实施了“(技能+特长)×态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长、态度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为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职高专特长培养态度培养 对策研究

一 引言

随着1999年扩招后大学生人数的飙升,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因此,我校创新实施了“(技能+特长)×态度”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培养的目标是“学生技能过硬、特长突出、素质优良,行为规范”。几年来,学生管理工作在“(技能+特长)×态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做了大量具体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本文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长 、态度两个因素,对班级实施的管理策略进行探究。

二. 理论基础及政策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中之重,把综合素质培养列为核心任务。十六大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又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态度培养属德、美的范畴,技能培养属智的范畴,特长培养属体、美的范畴。本文针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长、态度两个因素,结合日常班级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探索研究,积极提出应对措施。

三、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

首先我们围绕学生态度培养,完成了学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12346人才培养工程(1是一份诚信承诺书,2是每月两次主题班会,3是编写三本手册,4是四个教学模块,6是六项精品活动)和学生日常养成教育60件事等。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工作实际不断调整、完善、归纳总结为: “方案”是主体,“活动”是主线,“评价”是途径,“管理”是保障的工作方法,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熏陶、理解和实践中,使设定的目标逐步成为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人生目标。

3.1、 以“4520培养法”为主体,建设特长、态度培养的软件平台。

学校将学生的特长和态度培养系统地归纳为“4520”培养法,即4个阶段5个篇章:第一阶段为入学阶段,主要从礼、御、规、习、统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安全防护、校纪校规、文明修身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二阶段为学习阶段,主要从教、养、练、管、熏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技能特长以及自我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第三阶段为实践阶段,主要从践、塑、拓、融、承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提高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第四阶段为毕业阶段,主要从恩、志、业、适、心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立志、择业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每个模块设置了培养内容和目标,通过具体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贯彻实施各模块的教育内容。

3.2、 以“大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建设特长、态度培养的硬件平台。

大学生实践活动作为大学课外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2.1、 以特长班,专业沙龙,社团为途径,强化学生特长培养。我校共开设特长班7个(书法、管乐、排球、篮球、舞蹈、葫芦丝、陶笛),社团16个,特长班采用学分制管理,通过特长展示活动检验教育成果。如举行校园十佳歌手、“创建杯”校园艺术周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展示中实践、发展、提高。

3.2.2、 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坚定学生学医为民的理想信念。开展“学医为民”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林甸县四季青镇、太康县克尔台乡等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3.2.3、 以书香校园活动为主线,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举行了学习党史和弟子规活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实施方案》;结合五.四青年节、一二.九运动等重大纪念日,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3.3、 以实施《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为途径,建设特长、态度培养的激励平台。

班级根据学校的学生管理手册为蓝本,学生考核为参照,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形成《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细则》,细则结合我校培养模式分成技能、特长、态度三部分,权重分别占40%、30%、30%。技能即理论和操作成绩;特长包括参加特长班,社团和班级、系部、学校各类比赛参与及获奖情况;态度包括日常管理,操行表现,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量化考核中的分数增强学生成就动机,提高和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

3.3.1、 管理到位——干部责任激励。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相信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量化考核由班级干部制定、实施、监督、辅导员作指导。学生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客体,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自我管理驾驭自己、发展自己。

3.3.2、 数据说话——个人公平激励。考核力求做到全员参加,严密组织,及时统计,精选指标全面评价。通过详化,细化的考核方案把学生从简单的行为约束提升到能力培养的高度上,形成良性互动,使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3.3.3、 全员参与——团队精神激励。量化考核不仅有班级个人考核,而且包括班级与班级的横向考核,这项制度的施行,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紧密结合,个别不努力的学生成为集体教育对象,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体,形成一个积极向上、活而不散的集体。

四. 结论

本文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客观实际,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标,立足于我国高校的发展实际对高校扩招后学生的管理、综合素质等问题进行相关研究。理论上,将在高层次上开展高校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评估和策略、选择等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力争通过促进提升学生的态度、特长培养的同时,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形成适应我国现代高校发展和适应社会人才需要,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强盛,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社会的总体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洁.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4(4):58-61

[2] 李支敏.探讨新时期学生工作的特点[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1-42

[3] 邓逢光.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8,(5):101-102

上一篇:《花城》第5期(双月刊) 下一篇:抓住教育旅程中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