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中国农业文化的活态保护

时间:2022-07-31 07:30:54

浅析对中国农业文化的活态保护

一、农业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从古代起,我国就有重农思想,到西汉时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统治者认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认为:“研究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农业文化意义重大。也有学者认为:“农业文化史研究的农业文化不等同于农业社会的文化。”他认为农业文化是由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与农业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和对农业生产活动有直接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可以进一步把农业文化的内容划分为智能文化,如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物质文化如各种农产品,规范文化如农业法令政策,精神文化如对农神的崇拜等四大部分。王利华还将文化学的理论引入到农业文化中,认为可以把农业文化分成物质、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进行研究。

本文中的农业文化指在农业生产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文化的总称,主要包括农业物质文化和农业精神文化。农业物质文化指耕种方式,农耕器具等实物性质的文化;农业非物质文化指在农耕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技术,生产经验以及祭祀活动等精神层面的文化。

二、农业文化的流失

(一)农业文化中的物质性文化的流失――以农耕器具为例。在农业发展史中,农耕器具被发明和创造出来,并且成为了农业文明的主体,其本身就蕴含着厚重而又丰富的农业文化。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发明了许多农耕器具如风车、水车、耕、犁、镰刀、锄头、榔头等等。在现代文明到来之前,这些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发展农业经济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目前,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由于许多农耕器具无处保管,使许多传统农耕器具和生活用具被废弃,而且不少还面临着损坏和毁灭的危险。但文明的发展,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新的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收集整理古旧农机具实物和资料是传承农耕文化的需要,是启迪教育后人的需要,是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要,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现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二)农业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的流失――以孝文化为例。孝,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而农业发展是孝文化产生的根本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是从高度发展的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凝聚而成的,是典型的农耕文化。我国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使得祖辈的权力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长幼有序的规范也由此产生。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大型的生产操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思想文化、经济生活、家庭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流动人口的增多,随之而来最明显的一个现象之一就是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在孝文化中,孝敬父母是做人之根本。而在中国现代农村中,年轻劳动力的大量向城市流动,留守老人增多,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过大,思想观念外化和西化,多种文化的交织,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孝文化趋于淡薄,很多农村家庭已经失去了养老功能。

三、对农业文化的活态保护

(一)现存的对农业文化的保护形式。对于现代农业生产中现存的农业文化的保护形式,首先是原始农业的继续。在偏远的农村,仍旧保持着牛耕地等一系列看似原始的农业劳作方式。这些农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保护原始的农业文化,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条件接触到现代的农业科技或者是没有经济力量引进高端的农业科技,购买大型的农业器械;其次,民俗博物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原始农耕方式,保存和陈列了一部分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再次,农耕文化园的出现,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了解。

(二)活态保护的概念。活态保护是指让文化真实地生活在文化创造者的世界里面。一般对文化的保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静态的,一种是活态的。静态保护主要是对民间文化成果进行记录、收集、保存、陈列,必要的时间能够再现,我们也称标本式的保护。而活态保护则要让文化生态在流传中继承,在展示中保护,在利用中发展,在活动中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相合。

(三)活态保护的措施。农业文化的活态保护,主要是指对传统农耕器具、特色农作物、农耕技术和经验、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文化保护。

对于农业文化中的物质性文化保护,现代社会制定了明确的法律、法规,民众的保护意识较强,保护相对比较完善。而农业文化中的非物质胜文化保护则相对薄弱。对于农业文化中的非物质性文化的活态保护。要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并使其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功能,而不至于失传。此外还可以利用传媒技术,制作影碟记录一些现存的农业文化。

(四)在进行活态保护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对于农业文化的活态保护应该是有选择性的保护。现代化,具有不可逆性。这使得保护者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要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叉在全盘保护和有选择性的保护间徘徊。有些人类学者认为应该保持某些村庄的原生态性,以便后人研究。但是所有人,包括生存在较为原始的村庄里的人,一旦接触到现代文明,便一定会有所改变。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了研究一种文化现象而束缚人的发展要求,是不合理的。

其次,要清楚对农业文化进行活态保护的目的。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增产、增收,仍是现代农业经济效益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举办一些农业祭祀活动、农业文化节,建立农耕文化园、民俗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当地旅游,带动了经济效益。

对农业文化的活态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这些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要防止为了经济效益而肆意地对任何农业文化都进行过分地保护。要有选择性的保护,要有技术性地将这种文化发扬下去。因此除了一些像农耕文化园和民俗博物馆的静态保护之外,我们更应该注重活态保护,让这些文化更好地流传下去。

上一篇:关于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春季大棚番茄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