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启开农民致富门

时间:2022-10-14 02:04:38

“中信”,启开农民致富门

“代养”拓宽致富路

“去年元月份,我从合作社代养了10只羊,你看,现在已产下一二十只羊羔了。”站在羊圈旁边,蒋国贤高兴得合不拢嘴。

蒋国贤是登封市送表乡丁村一组的村民。2010年,他在新疆打工时,发现当地农民依靠养羊每年能挣很多钱。恰好那时,他从老家得知,登封市中信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一种“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免费提供母羊让村民代养,代养农户只需按照合同的要求,每年向合作社上交一定数量的羊羔就行了。

得到这一消息后,蒋国贤立刻辞去了新疆的工作赶了回来。经过对合作社的考察后,他很顺利地和公司签订了代养合同。当中信养殖专业合作社开着车把10只母胡羊送到家里时,蒋国贤心里乐开了花。

按照合同规定,蒋国贤每代养一只母羊,每年只需向合作社交两只25公斤的羊羔,交够三年后,母羊归自己所有。

想依靠养羊致富的蒋国贤很认真地为自己算了一笔账:一只母羊每年可以生产两次,每次两只,羊羔长到6个月后就可以配种受胎。自己代养10只母羊,一共需向合作社交30只羊羔,三年后,包括10只母羊在内的所有羊就都是自己的了。另外,羊养成后,合作社还承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按照现在的市场价,除去各项费用,三年下来大约能净赚6万元。

更让蒋国贤欣慰的是。签订代养合同后,自己每年可免费四次到合作社集中培训,可到合作社指定的服务站购买优惠药品、药械、饲料,可终年享受免费技术指导。

“技术员王春红随叫随到,平均10天就来一次,每次来。她都会为羊做检查。除了上门服务,她还经常打电话了解情况。”蒋国贤满意地说,“这样的服务太周到了。”

看到代养羊这么划算,蒋国贤也让父亲代养了5只。“从公司代养羊不需要多大投资,有公司技术指导,也没啥风险。”蒋国贤说。“养羊的活儿不重,养了羊,老父亲也能挣钱了,高兴着呢。”

除了把羊送到农户家中让代养外,登封市中信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提供场地,让农户走进合作社代养。

“我们计划以后每年以300户的速度递增,至2013年。将在全市新增1000代养户,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中信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莺莹说。

带动村民富裕是目标

3月12日下午,记者从御寨山庄出发赶往登封市中信养殖专业合作社。田野里麦苗已经返青,成片的油菜花在风中摇曳,空气清新异常。

合作社占地大约100亩,一条窄窄长长的水泥路通往羊舍,道路两旁,一排排杨树笔直地挺立着,厚厚的落叶昭示着这里的郁郁葱葱。

杨莺莹介绍说,合作社占地面积106亩,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现有圈羊舍(棚)1500平方米,青贮池2940立方米,饲料库1000立方米,产房10间;现在,公司有专职初、中级技术人员2名,饲养员6名,还特意聘请了3名养殖专家作为公司的常年技术顾问。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羊舍,“现在公司主要经营良种肉羊黑头杜泊、白头杜泊、波尔山羊等,现存栏纯种杜泊羊800余只,波尔山羊近千只。”杨莺莹边走边介绍,“你看,与普通羊相比,良种羊的个头要大很多。另外,这些羊繁殖能力和抵抗力都很强,肉质也比普通羊肉鲜嫩。”

近年来,中信养殖专业合作社下设良种畜牧改良推广站。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推广富农工程,现已发展农户近千户,代养羊近万只,使农户年均增收万余元,解决城镇下岗职工和富余劳动力数千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说起合作社的三年规划,杨莺莹成竹在胸。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将在市内建设三个分厂,从技术培训、科学饲养、引进良种、更新品质、防疫抗病等全方位带动、强化基地辐射力度,以便捷的服务引领农民发展养羊业,并建立健全服务队伍,走持续性、产业化的经营之路,带领大家共同奔小康。

“自己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能够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才是自己的目标。”杨莺莹说,“合作社将根据自己的实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羊扶贫,真正发挥省级龙头的带头作用。把党和国家的温暖和恩惠带给贫穷农民,带给弱势群体。合作社计划每年提供10-20只优质羊,通过政府部门的推荐,无偿扶持给5-10户困难农民。”

为了使发展之路充满生机,使发展之源活水长流。登封市中信养殖专业合作社将进一步建立科技示范户,继续发展代养农户,在带领农户尽快致富的同时,也壮大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奠定合作社的发展根基。

年轻“掌门人”的宏大构想

杨莺莹,29岁,作为登封市中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年纪轻轻的她思维敏捷,干练果断。

2004年,杨莺莹毕业于平顶山学院,大学校园的美好时光她如今记忆犹新。“在学校时,我每年都得奖学金,还入了党,毕业时也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年少轻狂几乎是每一个聪明勤奋者的共同特点。毕业后的杨莺莹起初并不愿参与父亲经营的企业,打算去外面闯荡出一片新天地。

“2005年至2007年。3年时间,我已经和朋友在广州成立了公司。但随着绿源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规模的一天天壮大,父亲一直要求我回来帮助他。”杨莺莹说,“合作社的发展,不但能使个人获益。重要的是能带动广大农民致富,觉得这样的事很有意义。所以就回来了。”

经过两年对合作社深入全面的了解,2010年,杨莺莹真正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

制定规划,走访百姓,发展农户,在家乡这片土地上,风华正茂的杨莺莹开始了奋斗的脚步。

“老百姓非常朴实,目的也很简单,他们非常珍惜加入合作社的机会,希望能够靠自己的双手致富。”杨莺莹说。

2010年底,一连几天,一农户多次打来电话想加入合作社。按照规定,对申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公司需要派人前去考察。眼看就要过年了,为了让农户安心过年,杨莺莹决定亲自前去。当她顶着寒风赶到时,农户非常感动,赶紧倒上开水,拿出花生热情招待。

还有一位养羊老人,他不是公司的代养户,由于经验不足,快过年时羊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无计可施的他,急忙打来电话向公司求助。这一天,恰巧宁教授也在公司,虽然老人和公司没有合作关系,但接到求助后,杨莺莹还是带着宁教授及时赶到老人家里。

“老百姓很容易满足,很小的帮助,都会让他们非常感激。”老百姓的朴实厚道也深深地感动着杨莺莹,“从广州回来是正确的,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感到很自豪。”

说起自己对公司的管理,八零后的杨莺莹显得成熟稳重:作为领导,不能给员工高高在上的感觉,要真诚地和员工交流,向有经验者虚心请教。在做关键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周全,尽量做到未雨绸缪。

“人才年轻化,科技养殖”是杨莺莹对合作社的管理理念。在她看来,下一步,公司技术人才还需要壮大,公司规模还需要扩大,各项技术还需要更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已经初具成效。

随着养殖户的日益增加,向政府申请建设交易市场已是合作社大势所趋。到那时,养殖户都能来这里交易,“帮助农民养殖,也要帮助他们解决销路”。

“成立养殖协会,带动洛阳、许昌、禹州、长葛等周边城市形成协会联盟和利益共同体”。在杨莺莹的脑海了,宏大的构想已经萌芽。

上一篇:御寨山庄,独具风情 下一篇:湖南永州零陵区农业综合开发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