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价值

时间:2022-07-31 05:51:42

试论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价值

随着主体教育实验的研究从宏观层面的理论概括向微观层面的理论总结的过渡,主体参与逐渐成为发展性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它把主体教育理论转变成学生主体参与的一种有效机制。主体参与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蕴涵的教学与发展的价值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主体参与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承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主体参与是它们二者谐振的有效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卷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地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主体参与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知识、能力、智力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的。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认为,认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列昂节夫、加里培林等学者则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列入心理学领域,强调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发展、深化,以及其他诸学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渗透,教育界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甚至教学实践中也开始运用新的方法。对学生主体的高度重视,教学中出现了活动教学法,一反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不断内化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同样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维的参与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关键。中学理化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教学价值也许还相对较高,没有实验,没有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实践和思维参与,光凭教师的单调讲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二、主体参与可以活跃课堂

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它首先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传统教育只把教学看做是一种手段,严肃、沉闷的课堂压抑了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也必然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叶澜教授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主体的参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气氛是由当事人共同营造的,是一种外发的行为方式与内生的情绪体验的统一,它直接影响着参与其中的人的心向、意志。好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条件是互动、民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少不了师生关系的民主。教师不民主,学生的主体参与就很难发生。良好的课堂气氛还与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连在一起。理化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实验操作,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发现问题的求知欲。另外教师教学中风格的活泼(不失严谨)、轻松民主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也很重要。

主体参与还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他们的学习激情会被激发出来。表现,是社会人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学生就是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表现,被动听讲、被动思考和回答问题,也缺乏热情,效果当然不会好。

三、主体参与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应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也基本成了一种共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认识的能力性、情感支配的自我性、师生之间知识水平的差异性等决定了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的主人,应该主动掌握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智力活动,能够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初步认识,能够按照事物的变化规律把理性知识具体化。

主体参与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一节课之内的教学内容难度上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倾斜度是不同的,这样才能得到差异发展。思维的积极参与会使他们在繁多的学习内容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对象化材料。

它可以让学生对教学进度提出建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很难对教学进度的快慢、教学时间的多少提出意见。作为主体参与教学,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进度。

它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一道设计教学方法。有了主体参与的愿望、能力,“学生甚至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他们的主体性已经从‘学’的领域逐渐扩展到了对‘教’的参与。试验班有时发生‘教师听学生指挥’的现象”。笔者认为,主体性发展较好的学生是很愿意参与教学方法的设计的。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它可以使学生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控。在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正在兴致勃勃地讨论某一问题,如果教师突然宣布停止讨论,许多学生会神通不恒,这说明纯“师控”教学有其不利的一面。这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之“自主调控自己的行为倾向,自觉达到预设的目标,从而实现学生自律的最高教育境界”。

它可以使学生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事实上,主体性较强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做出较好的自我评价,对学习效果自我反省。对教学的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改进自己的教学。

四、主体参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意志主宰整个课堂,学生很少有参与教学的机会。教师打破传统,让学生参与教学是以新教学观念为其理论背景、以对学生的亲和为基础的。威廉姆·多尔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他认为教师的作用应从外在于学生转向与情景共存,在感应转入情景中,教师是内在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只有当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来到学生中间,并与他们融为一体,学生的主体参与才会发生。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程度是师生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变量。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主动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这应该是一个好的潜在条件。教师能够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他们就会有明显的向师性;反之,他们会出现较强的逆师性,学生课堂上的心不在焉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

由于传统教学不提倡学生的主体参与,因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只是被动听讲、记录,也许反映在平时书面上的效果不会太明显,但会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在综合能力测试中肯定会表现出来。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主体参与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一般表现在责任感、合群性、社会技能等方面,这应该是从教学与做人的角度来阐释的。

主体参与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责任感,“为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唯一途径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人们要树立责任感,必须承担某种社会角色,要有担待事物的体验。传统教学中教师担负起了教学的一切责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学的“局外人”。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充当主体角色,与教师、同学融为一体,认识到自己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负责;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在小组活动中、在分工协作的学习中逐步确立自己的责任感。

人作为社会性的高级动物,必须要学会与别人的合作、协调,要合群。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在于社会价值的实现。

主体参与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社交技能,这对中学生也很重要,这也是继中学生教育之后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社交技能尤显重要,也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社会化。主体参与是建立在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上的,学生在交往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其交往技能也会得到提高。

上一篇:试论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倾向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