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

时间:2022-04-08 09:09:49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很多特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 大学生 价值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l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剧烈碰撞,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自立、竞争、公平和效率,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的状态,且就发展趋势而言,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有增长趋势。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

在现阶段高校青年学生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巩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追求占据重要地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仍然是主流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在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后自发投入抗震救灾的志愿者,表现出了广大高校学生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是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一代,是充满理想、勇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使命的一代。与此同时,由于受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为在指导思想上,部分学生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发展道路上,部分学生中存在对“我们现在搞的究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等问题的思考与困惑,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改革发展道路与方向的关注,然而,学生在对这些问题上的思考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还是较大的。总的说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有下述几个特点:

1.1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形式、社会利益主体、组织形式以及人们就业方式、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也趋向丰富,逐步转向开放活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大学生中既有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也在致力于个人奋斗、重享乐求实惠的极端利已主义价值观,还有游离于大公无私和自私自利之间、持合理利已主义的中庸之道者。有“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价值取向,也有金钱至上价值取向,还有名本位价值取向等等。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可以说是纷繁复杂、多元并存。

1.2现实化

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评价是富于理想、充满活力的青年群体 。但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加入WTO后的多元化冲突都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由理想转向现实,出现理想淡化和讲求实际的务实倾向。第一,价值日标短期化。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只有眼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现实的,可能的。他们不拒绝长久。但更崇尚现在,更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物质利益。在目标、过程与结果的衡量中,他们更重视结果的实现。第二,价值实现工具化,“有用就是一切”的实用主义盛行,价值理性让位于工具理性。价值活动的工具性、功利性突出。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能为我所用的,才是有价值的”,“能找到好工作的专业是唯一选择。第三,价值取向生活化。“健康”、“家庭”、“金钱”被大学生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宝”:“家庭幸福、生活优越”、“不断开拓创新,为生活寻找更多乐趣”成为大学生们最推崇的处事和生活方式。评价自我化、利益化,评价标准物质化。

1.3平民化

当代大学生身上的“精英光环”渐渐褪去,大学生逐渐融入世俗社会之中。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化减弱,而平民化增强。第一,价值评价标准由精英标准转向底线取向。比起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从总体上已趋于平淡,“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的主流。”他们也不再迷信高、大、全的道德榜样,趋向于从个体出发,从个体的观念现状和利益需要出发寻找自己的价值日标和评价标准。第二,价值理想淡化、脆弱。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三个基本主题――探寻自我价值、探寻社会价值、寻找精神支点――都具有理想性和精神指向,而反映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上,除了自我价值彰显,社会价值体现与精神追求的态势都因世俗的追求而显得黯淡下来。理想的低落导致行为的涣散,在现实的、现世的逐求中,一些大学生虽然不会迷信“守株待兔”、“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却耽于思考。疏于学习,“眼高手低”,艰苦奋斗精神弱化。价值理想弱化同时伴生着价值理想的脆弱,一旦其顶设的理想没有实现,遭遇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就会被困难击倒,或导致价值失衡,或导致价值迷失。

2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

2.1社会转型多样化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不仅有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也有着经济全球化态势下从封闭性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向开放性的生活形态的转型。改革开放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成果,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也被鱼龙混杂地贩入中国。本来大学生立业成才,为社会服务是个非常明确的问题,现在却变得似是而非,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自由化思潮搅乱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分配不公、权钱交易、道德沦丧、人格贬值等消极现象也使之无所适从,陷人困境。

2.2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西方文化的大量传播深远的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比如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不仅深刻的影响到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行为倾向,而且还掀起了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和叔本华的遁世哲学等一波又一波的思想热潮。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上苏联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反复曲折,严重冲击着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发生动摇。

3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策略

3.1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认同教育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在理论讲授中心以历史和现实的重人问题为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大学生感兴趣的重人历史问题讲解历史观、社会发展规律、评价历史的价值倾向等,在对当代的重人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认同并追求当前的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念和荣辱观、消费观;同时,还应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主要是为大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从教学方式上来说,教师要理性分析与情感引导并重,大学生已是初步具有理性分析能力的人,教师应以严密的、理性的、清晰的分析多元价值观现实的问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容、必要性,使大学生认识这一问题:认同又是感情、态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教师还应以崇高情感去激发学生的秋极情感,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真正努力提高思想境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和以后的行动。从教学方法上,适度加入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对共同关心的现实、理论问题发表看法,在争论、交流中实现对不同价值观念的辨别、分析,既提高了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加深了对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3.2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群体。他们价值体系的优劣对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1)要教育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高于自我价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要教育大学生以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思想作指导,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在向社会和人民作奉献的过程中得到社会和人民给予的回报。

(2)要教育大学生做到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市场经济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价值目标,但人是社会的人,不仅要享受一定的物质生活,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精神追求。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体系。

(3)大学生要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加强自我修养。一个人要创造价值,首先应具有自我价值。提高自我价值,一要靠外部的教育,二要靠自我修养和锤炼。要在提高内在素质上下功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和价值观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大学生要从学会如何做人中加强自我修养,从学会如何思考中加强自我修养,从学会如何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想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学校园为基本空间,承载大学生精神的群体性文化。今天的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而他们所消费的文化产品无论是餐饮服饰、影视产品、新闻出版,还是流行音乐动漫动画、网络游戏,随处可见两方文化的影响。在对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文化产品所宣扬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要努力建设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要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进社团、进公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网络环境中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利用BBS、QQ群、E―Mail等网络工具来弘扬、培育、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搞好校园网络建设,做好网络监管,杜绝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和影响。

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不稳定和从众性等方面共同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整体特征,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富有崇高理想和德才兼备的人,一个情感丰富而又深具理性的人,需要大学教育者的全方位努力,大学管理者应该引入“全员育人”的观念,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从宏观和细微入手,把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作为广人教职工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陈勇,梁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郑州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 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

[3] 郭秀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与引导策略[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2).

[4] 郭志新,马兴亚.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解析与教育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

[5] 徐俊蕾.社会认同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3).

[6] 张道理,吴建兴.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德育与思政研究),2009(2).

[7] 卢忠耀,李辉.论大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和引导[J].同仁学院学报,2008(11).

上一篇: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下一篇:合作式学习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