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青河县农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07-30 11:12:06

摘要:农牧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增加农牧民收入既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农牧民增收对策建议

近年来,围绕农牧民增收,青河县委、政府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农牧业产业富民的思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牧民定居、农业产业化、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方面实现突破,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确保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收。

1.农牧民收入现状及特点

1.1基本情况

2012年,全县农户10046户,其中农业户4038户,占总户数的40.2%,牧业户6008户,占总户数的59.8%;农牧业人口44374人,其中农民18319人,占总人口的41.3%,牧业人口26055人,占总人口的58.7%。2012年全县总播面积22.3万亩,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5.03亩。2012年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5121元,增长19.43%,较上年增加833元。

1.2收入特点

2012年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构成中,种植业贡献708元(包括惠农补助和庭院经济收入),占13.83%,畜牧业贡献1456元,占28.43%,林业贡献195元,占3.8%;

二、三产业贡献1436元,占28.05%;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贡献1326元,占25.89%;非农收入贡献2762元,占人均收入的53.93%。在农牧民增收构成中,种植业贡献126元(包括惠农补助和庭院经济收入),占15.13%,畜牧业贡献48元,占5.77%,林业贡献170元,占20.4%;二、三产业贡献268元,占32.2%;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贡献221元,占26.5%。非农增收合计贡献489元,占人均增收的58.7%,超过一半。由此可见,全县农牧民收入结构呈现多样化,农牧业收入仍是收入重要来源,但务工和二、三产业经营已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

2.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1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生产资料严重不足

青河县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由于缺少控制性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低,导致土地开发受到限制。全县地表水资源量为10.5亿立方米,已建成的9座水库,库容3761万立方米,所占比例不足水资源量的3.6%,2012年全县农业用水1.88亿立方米,也仅占水资源量的17.9%, 82%的水得不到有效利用。工程性缺水问题已导致青河县无法实施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农牧民生产资料严重不足。据统计,2012年全县种植面积仅22.3万亩左右,人均占有不足3.5亩,农牧民人均占有耕地5.03亩,加之均为单季耕作,土地利用率少、产出率低。

2.2牧民生产方式落后,整体素质偏低

全县大部分牧民沿袭着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十分脆弱。同时,牧业人口不断增多,[1]截止2012年底已达到6008户,较2006年增加2160户;人口26055人,较2006年增加4031人,年均增长2.43%,但牧民所拥有的土地、草场等生产资料并没有增加。虽然经过几年努力,已有880户(约4400人)牧民已实现标准化定居,但仍有5128户(约21655人)牧民未实现标准化定居,而且大部分牧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务工技能和生产技术的问题,家庭收入仍然过多依赖于传统畜牧业,特别是受生活环境制约和语言障碍,他们自身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与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仍有较大差距,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市场意识不强。而且牧民定居点的富余劳动力受语言、文化水平、生产技术技能的限制,无论是在工矿企业务工,还是在城市就业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转移出来的人不多,稳定就业的机会也较低,外出务工增收方面的能力显得不足。

2.3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产出率还比较低

随着近几年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产品质量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农牧民盲目种植、跟风调整结构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畜牧业生产结构也不尽合理,经营粗放,还无法达到舍饲圈养,四季出栏,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畜牧业标准,畜牧业资源产出率还比较低,畜群畜种结构调整、畜牧业科技服务、畜牧业机械化等工作还较为薄弱,都一定程度制约了牧民的持续增收。

2.4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

青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速度较慢,绝大多数农牧民仍沿袭着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传统方式。农牧业产业化起步晚,农牧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融资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且企业加工经营范围窄,主要是肉类、沙棘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没有形成规模,农牧产品带动农牧民增收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3.农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3.1努力实现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突破,推进青河县牧民定居建设、提高农牧民人均生产资料占有量

科学有序地推进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流域内完整的水利控制体系,加快水土开发步伐,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加快喀英得布拉克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建设,加大阿魏灌区水土开力度,推进牧民定居建设、提高农牧民生产资料占有量(预计到“十三五”末依托阿魏灌区建设开发土地25万亩,农牧民人均耕地占有量达到10亩)。

3.2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快速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

一是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围绕县域优势特色农牧资源,引进和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特别是要借黑龙江省对口帮扶青河县的大好时机,加强与他们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提高产业升级速度。加大对惠华、隆豪沙棘加工等现有企业扶持力度,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份额大的果汁和食用菌等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以大果沙棘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阿魏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加工业。加快发展淀粉加工业,同时,争取引进以牛羊育肥屠宰加工为主的企业,整合开发青河县牛羊肉等畜产品资源。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契约,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三是加快培育和建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加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做好产销衔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对农村的种养大户、种田能手、创收能人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增收致富能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3推进“两居”工程,拓宽增收渠道,保障定居牧民“定得下来、富得起来”

一是全力以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发挥各方面力量,积极向自治区和地区反映青河县“两居”工作的特殊实际,争取将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国家补助范围。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饲草料地开发,为推进牧民定居创造条件。二是通过多种途径使定居牧民实现增收。第一,围绕地区推进青河县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定居牧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非农非牧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非农收入;第二,加快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配套的草料地发展草料种植,如苜蓿、青贮玉米及籽实玉米等,发展农牧民结合型畜牧业,并且利用定居点区位优势,发展奶业、骆驼养殖、育肥业等特色产业,促进定居牧民生产经营模式多样化,提高生产率,增加收入;第三,抓好定居牧民增收致富培训工作,培养“技能型新型牧民”。依托职业培训,加大定居牧民的劳动技能培训,使定居牧民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和致富技能,发展特色种养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3.4加大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

种植业方面,在抓好小麦种植,控制住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一是针对县域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把打瓜、食葵、豆类、油料、沙棘、阿魏菇等大宗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二是重点抓好设施农业,突出抓好财政扶持、项目拉动、信贷支持、技术服务等工作。三是大力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且节水的“三高一节”高效节水型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向设施农业重点转移,提高生产效益。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全面普及常规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畜牧业方面,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牧区突出草原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农区大搞设施化畜牧业,推进“舍饲圈养”和“小畜换大畜、劣畜换优畜”,发展冬羔、早春羔生产。二是调整畜种结构,以农区、定居点为突破口,借助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来发展特色养殖业,在阿魏灌区建设奶牛、驼骆养殖与科研开发、优质牛羊育肥业和猪禽特色产业区,扩大畜禽养殖规模。三是依法加强天然草原保护,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种植,发展饲草饲料加工业,促进牲畜机械化转场。四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以自繁自育为主,加快畜禽繁育基地建设步伐和提升牲畜个体生产效益,提高畜禽品种改良技术服务能力。

上一篇:乐昌市图书馆公共服务具体化探析 下一篇:探析光伏产业绿色制造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