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外交

时间:2022-07-30 11:09:40

一个人的外交

在国内还在热议外籍华人能不能、该不该爱中国的时候,很多像黄娟一样海外的华人已经在自觉自愿承担起宣传中国文化的责任了。

夏威夷中国文化中心的负责人黄娟最近比较忙。过几天中国大陆会有一个培训教师团来檀香山考察华人团体,中国文化中心正在筹备欢迎晚会的节目。出国之前,黄娟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作为专业舞蹈编导,组织一台像样的节目不成问题。中国文化中心一直以来开办了合唱团和舞蹈班,找到齐全的服装、道具和能上得了台面的演员也不在话下。但是找到合适的演出场地却不那么容易。

春节、中秋、国庆,每次重要的演出黄娟都要费尽心思寻找合适的场地。由于资金有限,文化中心并没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馆,平时的排练厅和中文学校的教室也是向夏威夷大学或者其他社区学校租借。每次演出,黄娟都要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向大学租用礼堂或者在购物中心的露天广场进行表演。

有华人的城市就有中国城(唐人街),作为华裔移民在北美较早的目的地,檀香山的中国城也是历史久远。中国城中最适合举办表演活动的就是文化广场,因此这个小广场也成了中国城的中心。然而黄娟却从来不曾得到在这个属于华人的中心广场表演的机会。

“文化广场是台湾的党产。比如台湾文化节什么的很多重要的华人活动都是在文化广场举行的。我们春节演出也曾经试图联系过,不过没成功。据说以大陆移民为主的华人团体几乎都申请不到文化广场的场地。”黄娟多少有些无奈地说,“本来在这里演出在华人圈里影响力会比较大,也比较容易吸引观众。”

从悉尼到明尼苏达州,从圣地亚哥到檀香山,黄娟在海外已经生活了20年。丈夫工作的不断变换,长子先天不足的疾病困扰,幼子的出生和教育,生活并没有特别优待黄娟,她也必须像每个主妇一样打起精神去应付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而在此之外,黄娟又给自己找了另外一副担子:组织华人社团。

上世纪90年代,黄娟随出国就读博士学位的丈夫来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当时在悉尼的华人移民数量远不像现在这么多,更没有一家为中国移民服务的组织。一位名叫黄兆强的马来西亚华侨与黄娟夫妇交情不浅,他希望黄娟的丈夫傅先生可以出面一起组织一家华人社团。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黄娟夫妇自己尝过了背井离乡的孤单与无助,非常希望能够为新来的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为海外的华人提供一个聚会的地方。于是,中国移民福利委员会在悉尼成立了,这是当地第一家华人组织,也是黄娟社团事业的第一步。

黄娟很感激澳大利亚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作为悉尼第一家华人组织,福利委员会得到当地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当地的公立学校每个周末都把教室租给福利委员会使用,每个学期只象征性地收取60奥币的租金(相当于360元人民币),福委会下设的中文学校和中国移民福利少年宫得以顺利地经营下去。黄娟也利用自己的专业为孩子们开办舞蹈学习班。

1998年,由于丈夫工作的变动,黄娟一家离开澳大利亚来到了美国,她也不得已离开了自己倾注了不少心血的福利委员会。索性的是委员会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成长为悉尼目前最大的华人组织。福利委员会的成功也给了黄娟足够的信心,在美国继续她的社团事业。“外国人都没有要求我们放弃自己的文化,我们为什么要自己放弃?”

如果说中国移民福利委员会还只是为了给新移民提供避风港,黄娟在圣地亚哥建立的中华民族歌舞团,为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争取一席之地而作者更大的事业。2000年,黄娟一家在明尼苏达州停留一年之后,搬到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圣地亚哥。加州是美国华裔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当时圣地亚哥的大陆移民也不在少数,但大陆移民的组织却不多。

老华侨、来自台湾的侨民和来自中国大陆的侨民,由于文化背景和政治传统的分歧,往往会结成不同的社团。这些社团之间都存在着竞争关系,都希望申请联邦多元文化基金中针对华人的款项。老移民社团因为历史较长一直是多元文化基金主要的获得者,台湾社团开办也相对较早,勉强能分到一杯羹;而大陆来的新移民社团想要申请到基金支持就难上加难了。

黄娟的中华民族歌舞团初创阶段只有几个亲近的朋友和邻居。通过朋友们口口相传,介绍学员才渐渐壮大。学员中既有小孩子也有闲来无事的家庭主妇,年龄从几岁到四五十岁参差不齐。每个学员每年几十元美金的学费成了歌舞团赖以生存的唯一资金来源。有人给黄娟算笔账,一年下来场地费、服装费杂七杂八算下来,黄娟不但赚不到钱,恐怕还要倒贴。

即便歌舞团艰难维持,黄娟还是在歌舞团成立一年的时候做出了参加南加州舞蹈晚会的决定。舞蹈晚会是加州舞蹈家协会组织的,非专业民间社团都可以报名参加,进入决赛者就有机会参加晚会的表演。

黄娟报名的那一届已经是舞蹈晚会举办的第九年了。九年时间里没有一家华人歌舞团出现在晚会上,来自台湾侨民的社团几次报名都无缘决赛。黄娟不服气,难道我们中国舞蹈不如墨西哥人、日本人的舞蹈?难道我们的文化表演就非得输给别人?

经过一年的排练和筹备,中华民族歌舞团的舞蹈“珠穆朗玛”终于进入决赛,在舞蹈晚会上和加州的民众见面了。老外看了中国民族舞无不啧啧称赞,舞蹈美,服装也漂亮。殊不知,为了节省资金,这些服装都是黄娟自己设计,让有机会回国的学员从国内制作,再打包带回来的。而舞台上出现的各种道具,更是黄娟带领学员们一点点亲手做的。

“海外华人,不管国籍怎么变,心里还是爱中国文化的,总是愿意在异国他乡树立一个好的民族形象。侨民是沟通中国和外国文化的最好桥梁。比如台湾的侨委会,每年给台湾的侨民组织很多经费支持,让他们组织台湾文化节,在美国很多城市都得到当地居民很好的反响。我们国家给侨民的帮助还可以多一点。”黄娟不无遗憾地说。

中国政府向来遵守着严格的政治界限,对于已经变换国籍的中国侨民的援助很有限。大使馆往往只关注持有中国护照的居民,很多支持都给了各地的留学生组织,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可是作为学生组织,没有特定的人力投入,联谊会所提供的活动相当有限,也很难起到团结侨民的作用,很多留学生自己都从不参加联谊会的活动。

黄娟在2003年搬到夏威夷之后,又在当地组织了民族歌舞团。国庆节前夕,她带着排练了三个月的一台节目找到了夏威夷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希望他们能够出面组织国庆晚会。但联谊会的干部由于忙于学校事务,对此并不热衷,希望按照原定计划组织留学生观看中国驻加州领事馆寄给他们的电影。

没有联谊会的支持,黄娟还是租下了夏威夷大学的礼堂。她发动所有学员向亲朋好友卖票,宣传演出,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不仅很多中国侨民买票观看,还来了不少外国朋友。至此民族舞团成了历次国庆演出和春节游行的重要演出单位。

对于黄娟的“爱国行为”不是没有质疑的声音,你都是外国籍了,还宣传爱国是不是不合时宜?对此黄娟总是不予理睬,“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爱祖国的文化,有什么错?美国都没规定我不能爱中国!”

现在,夏威夷中国文化中心已经正式在联邦注册为非盈利团体。资金上、政策上也许将会得到更多的便利。而黄娟也和中国侨办取得了联系,虽然侨办不能给予资金支持,但是免费送来了很多中文教材,教师培训团也将来到夏威夷。今年8月,黄娟打算带领文化中心下属的台唱团来北京,参加侨办组织的海外华人团体的交流活动。

眼看着中国文化中心渐入佳境,海外新移民组织也渐渐形成声势,黄娟还是那句话:“中国的侨民,是沟通中国和移民目的地国家的桥梁。希望中国的政府也能多给我们点支持。”

上一篇:更有尊严的生活,从平等选举始 下一篇:3D走进家庭